家教珍事:朱舜水教孫子輩守志節

曾敬賢


【正見網2016年02月22日】

明末清初的學者朱舜水,名之瑜,字魯璵,號舜水,後來以號行,餘姚(今屬浙江)人。他在明代末年是科舉秀才。清兵下江南以後,他和黃斌卿等,曾在舟山組織抗清,失敗以後,他逃亡到日本,仍與抗清將領張煌言等有往來。他在日本居住了二十二年,後來客死於日本。朱舜水對“六經”很有研究,主張為學重實效,反對“專在理學研究”,批評宋儒“辨析毫釐,不曾做得一字”。他的這種主張,與當時的歷史背景,是很有關係的,實際上提倡學以致用,反對空談,含有希望人們用實際行動抗擊外族入主的深意。

朱舜水自己是一位志節高尚、品行端正的人。當他三十多歲的時候,就已經很有名望。有人帶了個家譜來,自稱是朱熹的後代,並認朱舜水的家族為他的同宗。朱熹是宋代著名的學者、理學大師,能夠攀附上這樣一位先祖,當然是十分榮耀的事。朱舜水認真核查了此人帶來的家譜,發現所記載的內容基本是清楚的,但其中有一代有疑問。同族的人都同意認宗,朱舜水卻認為代代相傳,猶如一根綿延不斷的長鏈。中間有一代不明,這根長鏈就斷開了,下面的就很難保證一定是這根長鏈上的。他毅然拒絕攀附為朱熹的後人,由此可見他不尚虛名,具有求實認真的品格。

朱舜水客居日本時,曾經寫過一封信給家中,信中告誡他的孫子們要“不虧志節”,不做清朝的官。後來,他已經七十八歲,衰老疲憊,很想身邊能有個孫輩照顧他,便寫了一封信回家。在信中,他回憶了從自己的父親一代起,為官就是“清風兩袖,所遺者四海空囊”。他自己“自幼食貧”,鹹菜粗食,粗布衣衫,“年二十歲,遭逢七載饑荒,養贍一家數十口,無有不得其所者。”“汝伯祖官至開府,今日罷職,不及一兩月,家無餘財。宗戚過我門者,必指以示人曰:‘此清官家。’”朱舜水在信中說明這些,是要告訴孫子們,清廉自持,是他們家中的一貫家風。

朱舜水除了在信中囑咐諸孫選一個“性行和順,舉止端謹者”前來侍奉他以外,又諄諄告誡孫輩:“汝輩既貧窘,能閉戶讀書為上,農、圃、漁、樵,孝養二親,亦上也。百工技藝,自食其力者次之。萬不得已,傭工度日又次之。惟有虜官(指清朝的官)不可為耳!古人築版、漁鹽,不虧志節,況彼在安平無事之時耶?發黃齒豁,手足胼胝,來亦無妨。……既為虜官者,必不可來。既為虜官,雖眉宇英發,氣度嫻雅,我亦不以為孫。”

朱舜水在信中表明了自己至死不渝的民族氣節,斬釘截鐵地告訴孫輩,哪怕窮到以給人傭工來維持生活,也決不能擔任清朝的官職。如果讓一個擔任清朝官職的孫子來侍奉他,他決不認這個孫子。在當時特定的歷史背景下,朱舜水這樣重志節,並教育孫子輩要保持民族氣節,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朱舜水集》、《舜水先生別傳》)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