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珍事:楊廷和詼諧諭楊慎

恭謹


【正見網2016年02月16日】

明代人楊廷和,字介夫,號石齋,新都(今屬四川)人。他是明代成化年間進士,弘治二年(1489年)任修撰,曾經參與修撰《憲宗實錄》及《會典》等。他在明代官職很高,曾做到武英殿大學士、華蓋殿大學士等。李東陽退休以後,他便接替李東陽,當了宰相。

楊廷和的兒子楊慎,是明代著名的文學家。他字用修,號升庵,明代正德年間考中狀元,也任修撰之職。他與父親楊廷和一起,曾經參與修撰《武宗實錄》。嘉靖三年(1524),被召為翰林學士。後來,他因為與父親一起參與了“大禮”之爭的事件,得罪了皇帝,被流放到今雲南保山。楊慎自少時,就以詩文著稱於世,後來又深受其老師李東陽的影響,與另一個明代著名文學家何景明,是好朋友。楊慎具有很深的文學根底。既然在政治上因得罪了朝廷,不能得志,他也就專心於文學。他能文善詩,又工詞、曲,是一個博學多才的才子。除了詩歌、散文以外,他又寫有《滇載記》以及散曲《陶情樂府》、筆記《丹鉛總錄》、雜劇《洞天玄記》等各種雜著,一百餘種。《明史》對他評價甚高,認為“明朝記誦之博,著作之富,推楊慎為第一。”可見他的地位和學問。可以說,楊慎在朝廷中的官階和影響,雖遠不如父親楊廷和,但在文學上、學問上,卻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

有一次,楊廷和與兒子楊慎,一起閒坐,楊廷和對楊慎說道:“你有一件事情不如我,你知不知道?”楊慎回答道:“父親大人在朝中為相,位居群臣之上,這件事,兒子不如父親大人。”楊廷和搖頭道:“我不是指這個。”楊慎便又猜測道:“父親大人任宰相時,曾經三次回家鄉,每一次都為鄉親做一件大好事,使鄉親們得到很大好處,這是兒子不如父親大人的地方。”楊廷和又搖頭道:“你還沒有說對,我也不是指這個!”楊慎便再試探著回答道:“皇上南征的時候,父親大人留守在京城中,所有政事都由父親大人決定,您就像古代伊尹、周公一樣輔政,這是我不如您的地方。”誰知楊廷和仍然搖頭否定了。這一下,楊慎再也沒有可猜測的了,便直截了當地問父親道:“那麼兒子究竟是哪一件事,不如父親大人呢?”楊廷和這才微微一笑,回答兒子道:

“你的兒子,不如我的兒子!”

楊廷和的話,聽起來似乎是一句玩笑話,但卻有很深的含意在!楊廷和的弟弟楊廷儀,在朝廷任兵部右侍郎,而兩個兒子楊慎、楊停,均考中進士,在朝為官。而且楊慎在文學上有很大的成就。世上所有的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有出息,“望子成龍”是一種極為普遍的心理。楊廷和對兒子說這番話,實際上是在委婉地提醒楊慎:你應該對你的兒子,加強教育督促,使之成才。他提醒兒子,自己因為注意了教育楊慎兄弟,所以兒子有了出息,成為了人才。楊慎應該像他一樣:在家教上,多下功夫!

關於楊慎的兒子,史書上無記載,所以不知其情況究竟如何,也許確實如楊廷和所說,在政治和文學上,均無甚成果,因而湮沒無聞了。如果正是這樣,這個故事,對我們確是有很大的啟發作用:都要認真地教育好自己的兒子!

據《明史》記載,明世宗因為楊廷和父子得罪了自己,所以老是耿耿於懷。楊慎被流放雲南後,世宗還時時問起楊慎的近況。當聽到手下報告說:“楊慎既老又病。”世宗心裡才稍稍心平氣和一些。當楊慎得知這個情況後,便更加縱酒放浪,以讓世宗見到自己的頹唐,更為放心。這實際上是一種明哲保身的方法。由於這種情勢,也就不可能努力教育培養兒子,讓他大有出息。楊慎的這種做法,應該含有他難以言明的苦衷在。

(《明史•楊廷和傳》、《明史•楊慎傳》、《潛書》)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