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民珍事: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

嚴自律


【正見網2016年03月25日】

在中國長期的封建社會中,上層統治者以及受他們影響形成的社會意識,普遍輕商(也包括手工業)。他們認為,農業是“本”,(手)工業和商業都是“末”。在漢字當中,“本”指的是樹根,“末”指的是樹梢,由此可見工商業的地位是很低下的。如果有誰重視工業、商業,便被視為“本末倒置”。

然而管仲(以下稱管子),卻主張給末業以適當的位置。管子認為,只有經濟上富強了,國家才易於治理。他說,治理國家,首先就要使百姓富裕起來。百姓富了,才容易管理。百姓如果很窮,便不好管理。如果百姓富了,他們便會安心地生活在自己家裡,重視自己的家。只有安居在家鄉,重視自己的家,才能尊敬和服從上級,害怕犯罪。相反,如果百姓很貧窮,他們便不重視自己的家鄉,從而不怕犯上作亂;也就難於治理。他留給後世的一句名言,就是“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

要富國富民,管子首先重視農業生產。他說,農民把自己的精力用在土地上,並且不失農時地耕種,國家就一定會富強。他說,到了一個國家,走在它的田野裡,觀察一下農民耕種土地的情況,了解一下它的農業活動,就可以知道這個國家的人民是飢是飽了。管子也是把農業視為“本”,而把工商業視為“末”,並且不准其他行業妨害農業。他說,糧食多,天下的物產就應有盡有了。所以,要振興那些有利於農業的事業,而掃除那些妨害農業的事情。

但是,在重視農業生產的同時,管子也決不忽視(手)工業和商業,他並不把(手)工業和商業看作是妨害農業的事情。在《管子•立政》篇中,他提出了“五貧”的看法,指出五種使國家貧窮的做法,這“五貧”就是:山林野火無人救,草木不能正常生長,國家要受窮;水利工程失修,灌溉用水保存不住,流動不暢,國家要受窮;田野中不植桑麻,五穀不能在適宜的土地生長,國家要受窮;農戶不養殖六畜,不種植瓜果蔬菜,國家要受窮;(手)工業生產只重視雕刻奢侈用品,女人只織造那些圖案繁縟的綢緞,國家也要受窮。在這“五貧”當中,他批評了五種不正常的生產情況,而其中的四項是有關農牧業生產的,另一項則是有關(手)工業生產的,由此可見,管仲重視農牧業生產,同時,也關心工商業的發展。

“五貧”當中的最後一項,就是有關(手)工業生產的。這句話反映了他主張工業生產(其實就是作坊式的小手工業生產)不能只生產供少數人使用的奢侈用品,而應以生產大眾用品為主的思想。

管子曾建議桓公要“竱(讀轉)本肇末”,意思是要先把本末一齊發展起來,然後再讓末業走上正常發展的道路,給末業一個適當的位置。在“末業”中,管子最重視的是商業。他說,萬乘之國,必有萬金之賈(讀古,商人);千乘之國,必有千金之賈。意思是說,有萬乘戰車的大國,一定有萬兩黃金的商人;有千乘戰車的國家,一定有千兩黃金的商人。這說明了他對當時各國商業情況以及商業在國家中的地位的了解。他讓商人集中到一地居住,監視他們的資財,了解他們的價格,讓他們肩扛車拉,溝通四方有無,用他們所擁有的商品,交換他們所沒有的商品,買賤賣貴,還要讓他們從早到晚地從事這一事業,不要見異思遷,還要教育他們的子弟,也長期從事商業,興家致富。

對於工匠也採取同樣的辦法,讓他們集中到一起居住,考察他們的勞績,選拔精工巧匠。還要讓他們從早到晚,為四面八方的百姓,生產用品,把他們的生產技巧傳授給子弟。也要教育他們不要見異思遷,要世世代代做工,興家致富。

當時,管子把齊都臨淄,規劃為二十一個“鄉”,相當於現在的居民區,每鄉兩千家。其中工商之鄉,就各有三個,可見齊國的手工業和商業的發達了。

正因為管子重視各行各業的發展,齊國才有可能“盡魚鹽之利”,使經濟得到長足地發展,使國力大大增強,特別是軍力也得到了加強,成為齊國稱霸諸侯的根本保證,也成了使齊國能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保持強大的基礎。

與此同時,各地百姓都感到:生活豐富多彩,有錢可賺,有物可買,全民方便。以至於國強民富,眾皆歡歌!

(《史記•齊太公世家》《史記•管晏傳》《國語•齊語》《管子》)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