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16年11月30日】
在清康熙朝中,有一位任官幾十年,不僅康熙皇帝稱其為“天下清官第一”,百姓們亦稱讚他是“天下第一清官”。當時,凡“天下言廉吏者,雖隸卒販夫皆知其名”,他就是張伯行。
張伯行(1651——1725),字孝先,號恕齋,河南儀封(今蘭考縣東)人,康熙二十四年(1685)進士,三十一年(1692)補內閣中書。從此,便開始他的宦海生涯。
張伯行任官幾十年,到過山東、江蘇、福建,負責過治水、監察,以及地方政務。他不論在何處、任何職,都“力求有益於民生國計”、“貽千百世生民之福”,因而政績顯著。更為可貴的是,他一直把造福於民與自身的廉潔,緊密聯繫在一起,真正做到了為官清廉。
康熙四十二年(1703),張伯行題補山東濟寧道(今山東濟寧市),入京引見時,因未以厚禮饋贈選司陳某,近兩個月不予引見。張伯行為保清白之名,寧可不做官,也不去送禮。後來,還是康熙帝降旨吏部,方得引見。待張伯行做地方官以後,從來不讓妻子跟隨至官署,妻子在家,勤儉度日。“不務為赫赫之名,而人皆信之。”
康熙四十五年(1706),張伯行調遷江蘇按察使。按照江蘇的慣例,新任官要饋送總督、巡撫幣禮,約合銀四千兩。毫無疑問,這些銀兩自然是取之於民。對這種腐敗現象,張伯行堅決抵制。當屬員將此慣例告訴他時,他明確表示:“我為官,誓不取民一錢,安能辦此!” 就這樣,為了百姓的利益,張伯行堅決抵制了歪風邪氣。而總督、巡撫,也對這位新上任的監察官,無可奈何。
上任不久,揚州有六個秀才,因得罪知府,被告到巡撫衙門。巡撫為討好下官,欲褫奪六秀才衣巾。張伯行知悉,從愛惜人才出發,為六秀才據理詳辯,終使六秀才,免遭其難。任江蘇按察使僅兩個月,張伯行“廉惠之聲,已深入民隱”。
後來,張伯行的職位越來越高,給他送禮的人,也多了起來,而張伯行一概拒絕。康熙四十六年三月,康熙帝南巡時,發現張伯行居官甚清,乃擢升為福建巡撫。六月,張伯行抵任,至衙署見鋪陳甚盛,金銀器物,錦繡帷幕,炫耀於目,乃召吏役詢問。屬下回答說:“往例撫院新任,行戶協備。”張伯行說:“吾生平未嘗用此,豈可過分。況行戶即百姓,可濫乎?”命各具狀(簽名辦手續)領回。家裡的人,欲留數物,他也堅持不許,如數退還百姓,而只取前任存留之辦公物品,備用。
康熙四十九年正月,張伯行調任江蘇巡撫。此時,總督噶禮,亦在任。由於他作威作福,虎噬狼貪,兩江人民,不寒而慄。 張伯行深知此情,他未入境,即先行旗牌,禁止科派行戶,鋪設衙署。待其入署,室內四壁蕭然,方恬然自安。針對總督噶禮的貪污行徑,以及屬員送上官禮物的多寡,而評其優劣的歪風,張伯行一反官場舊習,發布了禁止屬員饋贈的檄文:
“一黍一銖,皆民脂民膏。寬一分,民即受一分之賜;要一文,身即受一文之污。雖曰交際之常,於禮不廢:試思儀文之具,此物何來?本都院既冰櫱盟心,各司道亦激揚同志。務期苞直水杜,庶幾風化日隆。”
這篇著名的《禁止饋贈檄》,在當時引起了強烈反響;其屬員莫不敬仰,百姓無不歡呼!而總督噶禮,則側目相視。
張伯行說到做到,他除了拿朝廷的俸祿之外,從不取民一文。他在署中,日用所需,一切皆取於自家,因而,家資日匱(家財漸空)。當時,無錫縣依慣例,要往府衙送泉水。當張伯行得知泉水需派民載送,會給百姓增加負擔,以後,即拒絕收留,並規定以後一律不得再送。
由於張伯行為官清廉,因而他所到之處,都受到百姓的愛戴。在他離開福建時,“士民攀附不及,皆呼號如失怙恃(如喪父母)”。在江蘇任上,由於與噶禮發生矛盾,二人互相彈劾。起初,康熙帝以督、撫二人互訐,俱令解任(因二官互相內鬥,均予撤職),聽候審理。
百姓聞知:張伯行被解職,乃罷市、撤業。當他交印之日,數萬人擁至館邸,哭聲大震,欲相率赴京請願。
次日,士民扶老攜幼,集結趕赴公館,具水果、蔬菜,以獻張伯行。張伯行堅決不受。眾人膝行而言: “公現任止飲漢南一杯水,今將去,無卻(莫拒絕)子民一點心!”面對這感人的場面,張伯行不得已,乃收下豆腐一塊,青菜一束。
後來,案子了結,噶禮被革職,張伯行留任。吳中之人,聞此訊,歡聲雷動。(許多人家的)門上張貼榜文:“天子聖明,(歸)還我天下第一清官。”
士民扶老攜幼,齊赴“圓妙觀”,向神仙焚香結彩,拜謝神佑、皇恩。
江南的士民在京師者,集數萬人,持香(火)至“暢春園”,跪奏,各願減年壽一歲,深祝(皇帝)聖壽萬萬年,以申(表示)真誠感激(皇帝留任張伯行繼續為官濟民)之意。
而福建士民,亦頌皇恩,祝(皇帝)萬壽。福建與江蘇的人民,不謀而合。
——這就是為官清廉者,在人民群眾心目中的地位!
(事據《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