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18年07月07日】
五台山台懷鎮西南有一座創建於東晉初年(西元317年)的殊像寺。這座寺廟裡供奉著五台山最大的彩塑文殊菩薩像。這尊最大的文殊菩薩像還有一個名稱「蕎面頭文殊菩薩」,其來歷為一個真實的故事。
古代在修造這尊文殊菩薩像時,菩薩騎的神獸狻猊(suān ní 傳說中龍生九子中的第五子,俗稱「綠毛獅子」)已塑完,菩薩像就差塑造頭部了。工匠們犯難了,菩薩的面容、神態究竟是什麼樣子,誰也沒見過。你說要塑成這樣,他說要塑成那樣,七嘴八舌,眾說不一。工匠們正為此而苦惱時,工匠團裡一位做飯的伙夫正在廚房裡和蕎麥麵,聽見院裡吵鬧,以為是發生了什麼事,忙出來擠在人們中間打聽。弄清吵鬧的根由後,他大聲說:「菩薩的相貌可不是隨便捏弄的,你們再吵也無用!」一句話,說的大夥不張口了。
伙夫返回廚房裡,正準備做蕎麵食,突然,院內金光照耀,伙夫朝打開的窗口望去,原來竟是文殊菩薩在半空中向他顯出了金光四射的慈顏!此時尋彩畫匠描摹已經來不及了,他急中生智,把籠屜裡的蕎面搬出來,照著菩薩真容的樣子捏了起來。頭部捏好了,文殊菩薩便隱沒了。匠人們來了以後,忙把蕎面捏的頭部安了上去,又在外面貼了金。人們就把這尊菩薩像稱為「蕎面頭文殊菩薩」。
這尊蕎面頭菩薩像供奉在大文殊殿裡,在文殊像的背後,面向後門還供奉了一尊觀音菩薩像。大多數寺廟裡的觀音歷來都是臉朝南坐,而殊像寺的觀音卻面向北方,因此被稱為「倒坐觀音」。有趣的是在後門外的影壁牆上畫了一幅伏虎羅漢圖,其兩旁的對聯為:「問觀音為何倒坐;恨凡夫不肯回頭」。其涵義嚴肅而深遠:不是神佛不能普度眾生,而是凡夫俗子不肯拋卻執著。此外大殿殿壁上還塑造了五百羅漢,整座大殿莊嚴神聖。
康熙帝曾五次朝禮五台山,並為殊像寺題寫「瑞相天然」御匾,意為:文殊菩薩的塑像就跟天生的一樣。而乾隆帝六度禮謁五台山,並為殊像寺題寫了「大圓鏡智」御匾,還在承德仿建了一座殊像寺並奉為家廟,又憑記憶令人仿刻蕎面頭文殊菩薩像供於香山寶相寺。由此足見乾隆帝對殊像寺和文殊菩薩的景仰與重視。
為什麼這位伙夫能看到菩薩的顯示,我想就是因為他說了「菩薩的相貌可不是隨便捏弄的」,其中包含了對菩薩的敬意。當今許多不信神的人說:讓我看到神我就信。其實,神絕不會對人隨意顯現的,特別是不信神的人,沒有特殊因緣,神是不會對他展現的。當今有許多修煉人信神敬神在先,不斷提高道德水準,不斷的做好人,從而能體驗到神跡,甚至可以直接看到神,親身證實了神佛的真實存在,和佛法修煉的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