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18年09月05日】
一、 「死者」坐在海底,念經安樂!
唐朝有一富商,經常持誦佛經,他總是把經卷,帶在身邊。
有一次,他到外國去做生意,夜裡住在一個海島上。其他的商人貪圖他的財物,合謀殺死了他,並把死者裝進大竹籠,又加了些大石塊,連同經卷,一起沉入海底。天明之後,眾商船,就都啟航走了。
而夜間,他們所住的島,有一座僧寺。從此以後,這寺中的和尚,每晚,都聽到有人念佛經,那聲音來自海底深處。
和尚們很是奇怪,便命精通水性的人,潛入海底,去探視。那人見海底有一老人,坐在竹籠中讀經,就把竹籠牽拉上來。和尚問老人是怎麼回事?老人說自己被人殺死,沉入海底,但不知道是在籠中,只覺得身處宮殿,經常有人來送飯食,很是安樂自在呢。
和尚們聽了,一片讚嘆,知道這是佛經的靈驗。
這位原是富商的老人,便削髮為僧,就在這座島上的廟宇中,出家了。
(出自《報應記》)
二、孫敬德被砍,刀斷三次…
東魏(531—550年)定州人,孫敬德,信奉佛教,曾造一觀音像,自己供奉著。
後來,他被壞人誣陷入獄,禁受不住嚴刑拷打,被迫招供,被判死刑。忽然夢見一位僧人,讓他念誦「救生觀世音」一千遍。把他押赴刑場時,他誦念之數已滿千匾。刀砍到他脖子上時,刀自動折為三段,他的皮膚卻毫無所傷。三次更換刑刀,都折斷如故。
主管官員,把這事報告朝廷,丞相高歡,上表請求皇帝,免去了他的死罪。及至孫敬德回到家中,見家裡的觀音像的頸項上,有三道刀痕。
朝廷得知情景後,下令寫《觀音經》,廣傳於世。現稱為《高王觀世音經》。從晉朝、宋朝、梁朝及秦、趙二國,凡是敬稱觀音、地藏、彌勒、彌陀之名,而念誦的人,得救者,不可勝記!
(出自《冥祥記》)
三、高荀發誓從善,鉗鎖自行脫解
滎陽人高荀,年已五十,因過失殺人罪被捕,鎖押在地牢中。他自料必死無疑了。同牢的人說:「我們共同努力,念誦觀世音吧。」高荀說:「我的罪極重,已甘心受誣,哪有辦法逃脫呢?」同牢的人一再勸他,他才立下心願,發誓棄惡從善,專心誦念佛經,不敢再為非作歹。如果能以免脫,願造五層佛塔,捨身為奴,供養眾僧侶。專心誦念了十來天,他身上的鉗鎖,便自行脫解。監守的人甚為驚懼,對他說:「如果神佛憐憫你,處斬時你就不會死。」
臨刑那天,舉刀來砍,刀被折斷。監斬官經上奏批准,他得以獲免。
(出自《宣驗記》)
四、刮佛面金,眉毛脫落
唐太宗貞觀二十年,派兵征討龜茲國。有個叫薛孤訓的人,擔任行軍倉曹。他在軍隊屠滅龜茲時,竟到附近的廟寺中,刮剝、收取了佛面上的許多黃金。
幾天以後,他的眉毛,全部脫落!回到伊州,薛孤訓心生恐懼,就到佛像前悔過,並把所得黃金,都用來造功德。沒過多久,他的眉毛又長了出來。
(出自《冥祥記》)
五、縣令毀佛像賣錢,拔舌而死
唐太宗貞觀年間,有人擔任嶲州的一個縣令。他前往高昌。在寺廟中得到一尊佛像。回到京城,幾大大寺廟,想以千貫銅錢來買,他不肯,竟把佛像拆毀,零賣了一千三百貫。此後一個多月,他得了腫病,睡覺時見一個和尚說:「為甚麼你要毀壞佛像?」便令人拔他的舌頭,長達一尺多,苦痛呻吟,幾天後就死了。
德安縣令薛逵詳,知道此事。
(出自《冥祥記》)
六、辱佛生贅肉,下蓋其口
佛教有因果之說,而現世也不時會有報應的事。有一男子,既貧且賤,上唇忽然生了一片贅肉。這一片贅肉,如果展開,便有手掌那麼大,下蓋其口,形狀丑怪,不可言說。
這人每到饑渴時,就要揭開贅肉,以就食飲,很是痛苦。有人問起因緣,他回答說:「我年輕時,很無賴,曾在軍隊中,一次安營於佛寺之中,同夥共宰一羊,分得一點肉,我一邊吃肉,一邊就把另一片肉,放到一座佛像的上唇,(有戲辱神佛之意)。沒過幾天,就得了病,生了這片贅肉。」
(出自《玉堂閒話》)
七、為官者要捫心自問!
宋朝有個叫王韶的人,極有才幹。為了功名,上奏摺給朝庭,要求帶兵去拓疆展土,往甘肅一帶一路攻城掠地,殺了許多人。最後他也高升為安撫使。但不知怎的,他心裡總覺得不安。一日,到甘露寺閒遊,遇到高人刁景純,問道:「奉朝庭王法之命殺人,可有罪過?」那高人回答說:「先不要問有罪無罪,只要問你自己的良心,過不過得去?」王韶硬著回答:「過得去。」刁景純說:「若過得去,便不必來問我了,想必還是心裡過不去吧!」後來王韻得病,總是驚恐地將雙手緊捂著雙眼。別人叫他放開兩眼,服藥或吃飯。他常說:「開不得眼的!我眼前有無數沒頭沒腳的人,站在我面前!」這些都是被他下令無辜濫殺的冤鬼。他此時才發現:良心不可欺,鬼神不可欺!
有的人認為,按國家政策和上級指示辦事,而導致的不良因果,不應該由執行者負擔,而應該由決策者承擔。看起來似乎有一定道理。但也要看執行者心裡是否陽奉陰違,是否濫用亂用政策,有否營私舞弊或貪贓枉法等等。有的人,利用手中的權力和職務之便,假借政策和上級指示,打壓賢良、結黨營私、中飽私囊等等,這樣肯定是要負極大的因果報應。良心即天理!心即神,神即心,若是欺心,便是欺神。為官者每件事要常常捫心自問:是否損人利己?是否在假公濟私?良心上是否過得去?則善惡因果自明!(這段話,是金玉良言。須牢記在心!)
(出自《宣驗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