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18年09月21日】
始於堯帝時代的大洪水是世界性的,現今各民族都流傳著關於那場大洪水的神話傳說。在這個危難重重的時代,我們似乎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后稷和契這兩位都是跟隨大禹治水的能臣。在舜帝和大禹時代,后稷負責耕種,契為司徒負責管理人。而他們都是帝嚳的「兒子」(叫養子應該更為恰當),來歷都不尋常。后稷後來為周的始祖;契為商朝始祖。而夏朝的後裔就直接是大禹的子孫。伯益後來成為秦朝和趙國的始祖。
《史記》從善德福報的角度有所解讀:「天命難言,非聖人莫能見。舜、禹、契、后稷皆黃帝子孫也。黃帝策天命而治天下,德澤深後世,故其子孫皆復立為天子,是天之報有德也。」 天命有其神秘的淵源,也唯有天賦異稟的聖人才能明澈於心。
「黃帝共有二十五個兒子,其中十四人被分封得姓。而少昊、顓頊、帝嚳、唐堯、虞舜,以及夏朝、商朝、周朝的君主都是黃帝的子孫。據《山海經》大荒北經、大荒西經、大荒東經,北方的北狄、西方的犬戎、東方的東夷都是黃帝後裔。」(引自維基百科「黃帝」詞條)按照蔡東藩《中華全史演義》中的說法更為具體:蒙滿藏回等民族都直接出自於黃帝後裔。(見該書17——18頁)
我們可以說,是這場通過治理這場大洪水讓中國幾千年的歷史從種族承傳上發展起來的。這就把後來的「蒙元、滿清滅我中華論」徹底證偽。都是黃帝子孫,為啥非得漢族可以入主中原,別的民族不可以嗎?更何況為啥同是黃帝子孫卻發展出了各種不同的文化與語言習慣?這本身也有著神的因素。這種機緣看似偶然,其中充滿了玄機。
在《史記》的「殷本紀」和「周本紀」以及「秦本紀」開篇中都談到了其祖上來源的傳說。其中商和秦的始祖都是吞玄鳥之卵而產生;而周的始祖是其母親在野外看見一個巨人的腳印,踩到了上面,而感應懷孕。與伏羲的母親華胥氏的經歷很相像。
這個細節很有意思,不知歷代研究者是否注意到其中看似偶然實則必然的聯繫。伏羲後來演繹了先天八卦,周的始祖而經過許多代到周文王那一輩也演繹了後天八卦。只不過巨人腳印的「所有人」不同。周始祖的母親踩的是上帝(一般在中華文化提到上帝和西方說的「上帝」是不一樣的,基本上或可叫「天帝」——作者說明)的腳印(《史記》中國友誼出版公司p13頁注釋4)而華胥氏所踩的是雷神的腳印。從級別看來周始祖母親比華胥氏遇到了更高級別的神的因素。那所起到的作用和影響力將會更為深遠。再說的明白一點是神通過感應讓神的因素通過人體以各種方式呈現出來。伏羲因為上天賦予的責任就是創立八卦、和女媧一起開創人最初的基礎文化,制定人這一層次最為基本的生存方式。而周文王是其始祖多少代的後人,也是上天安排其在商朝末期開創後天八卦。只有文化內涵豐富的很多了,上天才能安排一個生命出來將一定範圍的天體運行規律總結出來,傳給人。讓人們從此懂得了運用其理解天象,下傳天命,告誡當今與後世。
從實踐中看,周文王所演繹的後天八卦直接影響了中華文明的歷史傳承。很多的易學、預言等「天人合一」「天人感應」等理論都是受周文王的後天八卦影響。而且整個周朝樹立了「宗法」制度,規範了很多人與人人與君王甚至與社會之間的關係。
神的因素通過一個在人中的生命與多少代之後的生命而展現,這不同的本身不正顯出神的智慧與力量嘛!如果都是一種模式,那也就不豐富了,也無法展現神的法力無邊了。
夏朝,因為處在人神同在狀態的末期,很多時候可以直接與神溝通,按照神的旨意來辦事。在人間也有很多的神人、神跡出現。正因為這樣,很多的歷史遺蹟才被神有意隱去,以致到現在很多人還覺得沒有找到夏王朝存在的是直接考古證據。從而不承認有這樣一個朝代。特別是以考古實證為基礎的西方人根本不承認中國有夏朝存在。然而最近陝西石峁古城遺址的發現,經過測定其存在的時間與夏王朝重合。
這個遺址是1976年被正式發現的,經過四十多年的發掘和研究,最近才證明這個遺址最少有4300年的歷史。被埋沒幾千年的遺址現在被發現、確認,這才得到西方考古界的認可。這其中的充滿了神的有意安排。就是讓人們從新認識傳統文化,特別是不要把上古時期的文獻記錄中,現代人不理解的,都說成是神話或者傳說。
為甚麼神將夏朝存在的直接證據藏的如此之深?限於篇幅我們只能簡單的說有兩點原因:一方面,因為創世主在人間洪傳神傳文化的目地是為了在今朝洪傳真正讓人得道回升的修煉之法。那麼宇宙中就會有一股舊的敗壞了的勢力糾結在一起阻擋人們真正的理解法。怎麼阻擋:宣揚無神論、進化論和弄一套所謂的科學方法以及一套粗俗、鄙陋的文化系統(黨文化)加上中華文化中一些負面的因素。另一方面,留下一點文獻記錄,但用現有的科學與認知方式就是找不到。即便是找到了,也會讓研究者以及當今世界的人們震驚於當時的輝煌。這是用進化論所無法理解的。從而讓人們反思目前科學(思想、方法等方方面面)的局限性。當然還有別的原因。
無論在《尚書》等記載上古事情的文獻中出現「太康失國」和「少康中興」的事情還是后羿(武夫、獵人)、寒浞(野心家)的篡政,以至後來的孔甲食龍,以及末帝夏桀的「不務德而武傷百姓」(《史記》「夏本紀第二」p9出版社同上)我們能從中看出夏王朝整體人的素質還是很樸素的,沒有那麼多的計謀,即便是幹壞事,沉湎於酒色和殺人等都很直接。
說到沉湎於酒色,咱這裡補充一句:根據《戰國策.魏策》中提到的:「昔者帝女另儀狄做酒而美,進之禹。禹飲而甘之。絕旨酒。曰:後世必有以酒亡其國者。」後來亡國者固然因素諸多,但酒的因素也不該忽略。夏桀、商紂等等都是如此。
還有一個細節不知歷史學家是否注意到:太康失國之後,他的五個兄弟到河邊作《五子之歌》。說的都是歌頌與緬懷祖上聖德以及對現實情況的哀嘆。如果要是秦朝之後,包括當代,誰敢這麼幹,那就是「禍亂黔首」必死無疑。哪個篡政者都不許。而當時的篡政者后羿(堯帝時射日那個人的幾世後人)卻對之沒採取什麼措施,還是一門心思的打獵。旁邊人也沒有諫言。最後即便是不得人心的夏桀被商湯奪取了江山卻也只是流放。他自己無法自食其力,那是他個人「自理能力」較差和媳婦妹喜一同餓死在流放地。商湯沒有殺他。不但如此還封其後人,以致後來周朝在建立之後還繼續這項政策。這是後世王朝根本不多見的。一般的都是對前朝王室遺族斬盡殺絕的。
說完夏朝,咱聊聊商朝。
從現在出土的甲骨文來看,商朝是崇尚占卜巫術的朝代。很多甲骨文刻的都是卜辭。這逐漸的與夏朝神直接在人間大量出現就有所著很大的區別了。逐漸的神直接顯現的就不那麼多了。而是靠巫師(有些能力的人)用卜辭的方式告訴人們怎樣做。這時候鑄鼎已經蔚然成風。這些咱專門用一篇說明。
從文獻記載來看,商湯是一位仁德之君,他愛惜鳥類,「網開一面」;為民祈雨不惜獻身。曾是陪嫁奴隸的伊尹登台演繹千古賢相的角色,幫助商湯以及後世君王治理國家。後來商湯的孫子太甲不夠清明,擾亂道德被伊尹流放,當他改好了,伊尹又還政於他。盤庚遷都之後,他的後人武丁即位,這位君王的媳婦就是有名的「婦好」。其墓在當代被發現。出土了大量的青銅器等絕世珍品。這位君王一心恢復當年殷國的風采,就四處察訪賢人,找了一段時間也沒有找到,後來還是上天在夢中給他一個線索:他看到了那位聖人和知道他的名字有個「說」,後來經過在外面察訪終於找到。當這個人來到武丁面前,武丁一見就說是那位聖人,當即就拜相。(事情詳見《史記》殷本紀卷三)
為啥咱要提到傅說這個人,因為他算是殷最後一位賢相,而且處於武丁時代。武丁時代相對於前期各代帝王而言現今而言通過實物和甲骨文記錄了解得最多的了。
還有武丁之所以能夠見到傅說就能把重大權力給他,這說明武丁是多麼的虔誠的相信上天的旨意。所以在武丁時代殷才能出現復興的局面。
武丁的很多代之後武乙射天狂妄之極,後來被雷劈死。到紂王的時候,他自恃力氣大、見識廣,聽不得別人的勸諫,建露台,寵妲己,在酒池肉林中浸淫,對待不滿的人用炮烙之刑,非常的暴虐、殘忍。面對這樣一個暴君,一些人出來演繹忠臣的角色,也許明知會受到迫害,但為了給未來奠定「忠」的文化基礎,他們還是站出來了。其中少師比干進諫被剖心。太師進諫,紂王不聽,箕子哪怕裝瘋,也感動不了紂王,反而也被囚禁起來。
西伯侯(後來的周文王)被紂王囚禁在羑裡之後,他的屬下有幾個人找來美女、良馬和珍奇異寶獻給紂王。紂王才釋放了他。這段史實奠定了一位王者出於劣勢時候的做法。以致有了戰國時期勾踐被困自己和妻子與大臣去侍候吳王夫差和漢高祖劉邦曾被項羽約在鴻門宴,哪怕逃跑張良也要給項羽和范曾相應的禮物和後來的被匈奴單于圍困於白登山,也是找人賄賂單于的老婆,才得以安全脫身。
人間就是按照「兵爭天下,王者治國」的道理來走,那麼在王者爭天下的過程中,用怎樣的方式,這就需要歷史不斷的奠定了。
同樣紂王自焚而死之後,頭雖然被周武王砍下,但周武王還是封紂王的兒子武庚,為的是承襲血脈,祭祀祖先,諸侯待遇。後來武庚與蔡叔、管叔作亂,被周公殺掉,即便是這樣還是立紂王的後裔微子在宋國。來延續殷的血脈和文化。
商朝有一部分人看到武王伐紂,不願意做周的臣子,而北遷、南走,箕子帶領一群人走入朝鮮半島,單獨立國;有的跨過白令海峽(此時水水位沒有現在高,或者可以叫亞美大陸橋),而走入北極和北美洲。產生了愛斯基摩人和印第安人。有的向南到達澳洲,成為澳洲的土著的一部份(這些人也不是一個時期的亞洲移民。根據《DK兒童歷史大百科全書》p20頁記載:大約13000年前亞洲第一批移民到達北美洲,9000年前到達南美洲的盡頭),所以後來人們在印第安部落的居住地發現甲骨文符號。就是這個原因。
關於周朝我們限於篇幅就簡單說說。這裡的周朝主要指「西周」而東周部份因為和春秋戰國連在一起,我們後面在論述。
《史記》周本紀卷四中借用商朝大臣崇侯虎的話說:「西伯積善累德,諸侯皆向之」。西伯侯通過一次卜卦而遇到了呂尚,與之談了之後,就拜相。可見西伯侯也同樣是對上天的旨意嚴格遵守。後來在武王之時,呂尚為太師,周公旦為輔助,還有其他人幫助後來一起伐紂。在這個過程中有兩個人不能不提,就是孤竹國的兩個王子伯夷、叔齊,在孤竹國君去世之後互相謙讓,最後都離開孤竹國,投奔西伯侯。在武王伐紂出兵之時,攔馬請諫,後來周朝建立後恥做周臣,不食周粟,做《採薇》歌,餓死首陽山。
這兩個人如果用現代人的功利眼光來看,似乎智商有問題。其實不然。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下,人們都沒有那麼多的心計,好與壞都表現的很明顯。他們不看重名利和生死,只想做個「義」人,只是這種「義」對於當時而言過於理想與局限化,與社會發展不相適應。(舉例說,不讓武王去伐紂,那讓紂王繼續為害百姓和國家就是「仁」和「孝」嗎?)或者說,他們這種行為與思想是「義」文化在人間初級和不成熟的反映。為了後來在三國時期成熟的演繹「義」文化奠定了基礎。
呂尚就是後來《封神演義》中提到的姜子牙。(姓姜,祖上在虞夏之際被封在呂城),做預言《乾坤萬年歌》,和兵法類著作《六韜》和《三略》等。後來封在齊地。
周公在武王和成王執政的時候,盡心輔佐,甚至「捨身」為質,希望武王病好。因為成王患病,他自剪其指爪投在河裡,祝告神明,把罪過都攬在自己身上。(詳見文白對照《史記》(白話文部份)「魯周公世家第三」 延邊人民出版社p485頁)周公一生的德行很大,正如三國時期的曹操在《短歌行》中提到「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也許正因為如此周公才有能對各種夢等現象有所解釋。原本被封在魯地,但都城中需要他,沒辦法,他讓兒子去做魯國的國君。魯國周禮為甚麼保存的比較好,原因就在於其始祖周公旦的作用。
封土建國(分封制)的例子就從武王伐紂之後開始。夏商和以前也有這種現象,但大多數屬於原來部落的首領。
成王之後,是康王,康王之後是昭王。昭王無意中通過其死亡的過程,展現「膠」這種東西的粘結性和水溶性。這種東西在人類文明的發展中所起到的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昭王德衰,征南渡漢水,南人用膠船渡,至中流,膠溶解,昭王死於水中。事見《史記》「周本紀第四」p17頁 附註2,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昭王之後出了一位穆王。在《穆天子傳》「卷三」中提到了穆王去崑崙山見西王母的事情。此書收入清朝乾隆年間編定的「欽定四庫全書」之中。西王母這位神在舜的時候到中原來朝見過;在漢武帝時期也來過。後來就不曾出現在歷史記錄中。而後人根據歷史資料整理的《神龜記》中西王母見周穆王之後,不久瑤池發生變故就消失了。在明代小說《西遊記》記載孫悟空出現在王母娘娘的蟠桃園裡。可見王母娘娘這個人物經過歷代的演繹早已深入人心。
穆王之後過了幾代,傳到了厲王那裡。這位歷王「好利」、暴虐百姓都對他很不滿。厲王找人監視那些對他不滿、說壞話的人。人們都不敢再說什麼了。厲王很高興,但這位召公(武王、成王時期召公的後人)說了一句經典的話:「防民之口,甚於防水。」(《史記》原文)結果厲王不聽。結果過了幾年,國人發生暴動。厲王逃走。
召公和周公(不是武王成王時的周公旦)開始共同執政。這是公元前481年。是中國歷史上有確切紀年的開始。
到了周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陽甫說:「夫國必依山川,山崩川竭,王國之徵也。川竭必山崩。若國亡不過十年,數之紀也。天之所棄,不過其紀。」後來幽王去了美女褒姒,因廢立太子的事情埋下禍患。等到烽火戲諸侯之後,原來的太子的姥姥申候聯合別的部落就將幽王殺死在驪山。褒姒被擄走。
原來的太子也自然被立為平王。東遷都城於洛邑東周開始。
需要補充的是,在這個時期西南和東北地區的部落都向周朝進貢,加強了與中原王朝的聯繫。據《華陽國志•巴志》記載,周武王姬發率周軍及諸侯伐滅殷商的紂王之後,便將其一位宗親封在巴地。這是一個疆域不小的邦國,它東至魚鳧(今四川奉節東白帝城),西達焚道(今湖北宜賓市西南安邊場),北接漢中(今陝西秦嶺以南地區),南極黔涪(相當今四川涪陵地區)。巴王作為諸侯,理所當然要向周武王(天子)上貢。《巴志》中為我們開具了這樣一份「貢單」:五穀六畜、桑蠶麻紵、魚鹽銅鐵、丹漆茶蜜、靈龜巨犀、山雞白鷦、黃潤鮮粉。(周武王)「十五年,肅慎氏來賓。」(《今本竹書紀年》)「隼來遠矣,此肅慎之矢也。昔武王克商,信道九夷百蠻,使各以其方賄來貢,使無忘職業。於是肅慎貢楛矢石砮,長尺有咫。先王欲昭其令德,以肅慎矢分大姬,配虞胡公而封諸陳。分同姓以珍玉,展親;分異姓以遠職,使無忘服。故分陳以肅慎矢。」(《史記》「孔子世家」)
肅慎氏是位於中國東北的古老少數民族之一,位於松花江以東。(詳見《黑龍江省史話》p9頁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周朝逐漸確立宗法制度。這是與今天的發展姓氏有直接關聯的制度,這是給中華文明史一大貢獻。限於篇幅咱就不細說了。
夏商和周的始祖都與洪水有關,都是在大洪水時代建立功業,因其所表現出來的德行,其後人才能夠被賦予開創和發展一個朝代的重任。
在有關夏商周的史料裡多次出現龍和鳳的記載。黃帝乘龍飛升,孔甲養龍,褒姒與龍的關係等;大禹治水成功之後,鳳凰來儀。以及後來的史書上都多次記載關於龍和鳳的事情。(詳見網際網路文章文「中國史書典籍中龍的記載」和 「史書中記載的神鳥鳳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