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佑中華(六):春秋戰國(3)澄清誤解

石方行


【正見網2019年01月04日】

這裡我們必須澄清三個被千年誤讀的話語。

「男尊女卑」,後人覺得是在輕視女人。有的男人抓住這句話折磨女人卻心安理得,有的女人覺得自己地位低下心裡很不平衡。特別是後來一些道學家將這方面極端化,導致誤解更深。

「男尊女卑」來自《易經. 繫辭》,孔子在學習《易經》後,寫《易經.繫辭(上下傳)》。裡面有這樣的描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高以陳,貴賤位矣。」「乾道成男,坤道成女。」說明孔子非常明白萬事萬物各安其位的重要性。這裡的貴賤和我們現在所說的貴賤也不同,這裡的貴賤指的是人在人生不同階段中,社會中所處位置的不同,並不代表能力和身份,更不是思想和地位上的尊卑。

男女都要各守其道(比如男人要大氣、包容、陽剛;女人要柔美、謙卑、細心),各安其位,而沒有地位上的高低。這樣都符合陰陽的和諧之道,家庭才能美滿,就如同道家的陰陽魚一樣,互相包含相輔相成。這裡更沒有歧視女人的意思。

說到歧視女人,咱不能不提那句非常容易被後人誤解的話:「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這個也被後人稱為「歧視」女人的話。當時社會上男女是非常平等的。在《詩經》中有很多是寫男女之間的愛情,而孔子本人咱上段說了沒有歧視女人的意思。那這句話怎樣理解呢?咱看看當時的語境:

子貢曰:「君子亦有惡乎?」子曰:「有惡。惡稱人之惡者,惡居下流而訕上者,惡勇而無禮者,惡果敢而窒者。」曰:「賜也亦有惡乎?」「惡徼以為知者,惡不系以為勇者,惡訐以為直者。」

子曰:「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

子曰:「年四十而見惡焉,其終也已!」(引自:《論語.陽貨》)

不用怎麼譯成白話文,就會明白這三段話是上下相關聯的孔子與弟子子貢的一段對話。

這句話我們倒過來看就明白了:有著「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的表現的某些人和道德標準低下、地位比較低下(一般這種人受教育少,道德修養自然會很低,會沾染社會上不好的習氣)的人難以相處。此處的「女人」就是代(引申)指某一類人,而根本不是指現在人認為的「女人」。

這再看這句就明白孔子此時說的根本不是牢騷話。而是說出一種道理。上下文就可以連貫起來表述一個中心意思:對讓人討厭的種種表現的論述。

第三句就是:「子不語,怪,力,亂,神。」(《論語. 述而》)這句被現在無神論者認為是孔子是無神論者的標誌。其實如果是這樣,孔子為甚麼一生熱衷於復興周禮,對祭祀的事情也非常熱衷。比如《論語.堯曰》中記載: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在一個普遍相信神的環境中「命」、「禮」、「言」,出自於哪裡?不言自明。況且孔子曾經三次問禮於老子。

其實這句 (「子不語,怪,力,亂,神。」) 的本意是說不要「說什麼神仙鬼怪的事情,」言外之意「人」這裡你要做好(有正念時)才能談及神仙鬼怪的事情時,並能得到神仙的眷顧,否則「人」的這一面做不好(對神沒有正念),談及神仙鬼怪是遙不可及的(因為神仙不會在不正的生命面前展現) 或者會被惡的邪的東西帶來傷害。

記得小時候看到一些老房子的牆壁上寫著「批林批孔」的標語,當時不知所云,問大人,大人說:「林是林彪,因為不和毛澤東一條心,乘飛機逃走,後來摔死了。人們在林彪住的地方找到了一本關於孔子的書,結果幾千年前的孔子受林彪的牽連而被批判了。」

現在想起來都非常的荒唐。林彪自稱為毛澤東的好學生,整日拿著毛語錄,為甚麼不因此把毛批判一通呢?

從這個角度來看當時中共對孔子的所謂批判,都是斷章取義,扭曲事實。甚至是潑婦罵街式的。但這種後果卻是災難性的:兩千多年儒家道德底線被破壞,人開始肆意破壞自然、混亂人倫。所以現在中國各類問題層出不窮。

在春秋時期「封禪」問題逐漸的成為一種制度。其實封禪原本除了表示對上天的敬畏和得到上天的認可之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目地:那就是上「天」。生命本來就是天上來的。君王代表臣民想通過封禪達到踏上天路,真正能回到生命來的地方。從這一點上來說,博學的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絕不是我們想像的那樣簡單。如果到泰山上得到神的教誨,而明白了人間的理,那意味著什麼?是否是有「覺悟了的生命」的意味呢?為甚麼在中土留下「孔聖人」這一文化而千古不衰?這請朋友們好好思考一下。

寫到此處我們不應忽略在喜馬拉雅山南麓的古印度,王子釋迦牟尼(公元前五六零年——四八二年),在這個時段降生、出家、尋道、最後成佛,廣度眾生。佛法後來對中華文化的影響是巨大的。

儒、釋、道甚至西方的耶穌基督大體上都是這一時間段興起,傳揚,這難道是巧合還是高層生命有意這樣安排的呢?

(待續)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