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19年10月02日】
一、「以貌取鳥」也不可!
柳宗元《柳河東集》記載:
有一種叫「鶻」(讀胡)的鳥,樣子很兇猛。它在長安薦福寺的浮屠塔上做巢,住了很多年。佛寺裡的人,住在它築巢的塔下,對它觀察得很熟悉了。他們告訴我(柳宗元自稱)說:
「冬天的傍晚,這個鶻,一定要把那種很小的、快被凍死的鳥,撿起、完好地抱引來,用左、右爪換著,把小鳥捂暖和:這是撫養它。早晨再把小鳥帶到塔上放飛掉:這是鍛鍊它。然後,伸著腦袋眺望,一直望到小鳥飛不見了,鶻才朝著它相反的方向飛去。如果那小鳥向東方飛走,那麼,鶻在這一天,就不去東方覓食了。小鳥往南、往西或往北飛,鶻也都是反相而去,天天如此:這是不與小鳥爭食。」
唉!誰說鳥雀之類的動物,不做仁義之事呢?它們本沒有稱號、職位、俸祿方面的欲求,沒有鄉鄰、親戚、朋友之間的情愛,只是從鳥卵中出來後,就知道找食物、求生存之類的事,而不為其它什麼活著。
凡是吃東西的生物,唯有早晨,才是最飢餓的時候。而這種鶻,現在卻忍飢挨餓,放掉小鳥。不圖它們有所報答。這不也是一種卓然不凡的姿態嗎?它花費了很大力氣,去教助這些將死的小鳥,以至忘記自己的飢餓,又遠遠離開它,這不也是仁義之道嗎?使這種道德持久,使這種志向專一,不干違心行事。在這個世上,的確是不可多得的。
我又痛恨,現在的這種說法:「平平和和地沉默、慢慢低飛者,是善良之鳥;高翔而猛烈、身白而放亮者,是兇狠之鳥。」那些貓頭鷹,在白天隱藏起來,夜晚出來活動;那些老鼠不在寺廟中打洞,卻順牆而跑,不是很接近於平平和和的樣子嗎?而那鶻,站立的時候像要跳躍一樣,飛起來聲響猛烈,目光炯炯,叫聲脆亮,這不是很有些猛厲嗎?按照這樣來看,它們都皆應該屬於惡鳥之類。這樣的評定,是正確而公平的嗎?我根據它們的所作所為,認定,那種說法,是不正確的!
誰願像鶻鳥那樣呢? 自私自利之徒,是不會學它的。我願學它。我為甚麼就不能長上羽毛和翅膀呢?如果是這樣,我就會在寂寥的天空中飛翔,快樂逍遙,而忘掉飢餓的去撫養並關照別的小鳥,就像鶻那樣。
【賞析】
了解一個人不容易,了解一個鳥也不那麼簡單。就拿這鶻鳥來說,「其立超然,其動砉然,其視的然,其鳴革然。」如只以貌論此鳥,且喣喣而嘿,徐徐而俯者,善之徒」、「炳炳而白者,暴之徒」的標準來判別,那這鶻鳥就只能歸於兇橫、暴戾之列了。其實,鶻鳥是鳥類中的仁者,是動物界的義士。
所以,以貌取鳥,只能冤屈鶻鳥這樣的「善之徒」。鳥不可貌相,人更不能貌窺。有的人其貌不揚,卻有長者風度。有的人舉止拘謹,卻有超群的見識;有的人說話溫和,對人卻手段兇狠;有的人滿口仁義道德,滿肚子裡卻是男盜女娼;有的人把私家商鋪,沒收為公共(?)財產;有的人偷竊他人的器官,「為人民服務活到150年!」......
以貌取人,往往會跌入善惡顛倒、好壞相反的怪圈。
二、辨識「老芋頭」
柳宗元《柳河東集》記載:
我得了痞病,經常心悸,到醫生那裡求診,醫生說:「只有服食『伏神』最妥當。」第二天,我從市場上買來伏神,煎煮後服了,哪知病情更加嚴重。請來醫生,責問其中的原故。醫生要求觀看一下藥渣子,說:「唉,這全是一些老芋頭啊。那賣藥的欺騙了你,讓你買了假藥。你也太無知了,卻反而來責怪我,你難道不感到錯了嗎?」
我聽後,感到緊張而慚愧,又惱又憂。將這件事推而言之,世上像以芋頭充當伏神賣,而坑害人的事,是很多的了,但又有誰能明辨是非呢?
【賞析】
自古以來,缺乏道德、良知的騙子,似乎很難絕跡。他們為了自己發財致富,可以不擇手段地干出種種損人的勾當。像文中寫到的這個騙子,為了賺錢,不是昧著良心,將芋頭充作良藥賣嗎?不是把他人的生命,視作兒戲嗎?有人為自己巡視檢閱出風頭一天,卻讓全中國人民關門閉窗、大不自由許多天嗎?
人人都痛恨騙子,都痛恨自私自利者,更希望騙子從這地球上銷聲匿跡。為此,人們不是該加強「學習」,提高識別能力,擦亮眼睛而使其無法得到行騙的機會和自私的市場嗎?
三.人群中確有化了裝的害人精!
陸龜蒙《笠澤叢書》記載:
桔樹的蛀蟲,只有小指那麼大,頭上二長有一隻長長的角,身子一伸一縮地動著,很像天牛的幼蟲,身子是青色。它隱藏在樹葉下,仰面吃食。與飢餓的蠶兒吃桑葉速度不相上下。如果有人拿東西碰它一下,它就豎起角來發怒。氣鼓鼓的,顯出一副桀驁不馴的架勢。
有一天,人們發現它呆在樹上,不吃樹葉,也不動彈。第二天再看它時,這蛀蟲則蛻變成了蝴蝶。它的身子動動停停,翅膀還沒舒展開來,身子卻像披上了黑裙白衫一樣,其中還點綴著紅、黃兩色,橢圓形的肚子也是各色相間。頭上還長了一對又細又長的矮纓般的觸鬚。那模樣就像酒醉剛醒,瘦弱的四肢還不能張揚。又過了一天再去看,它已經能憑藉微風和露水,沿著小草樹木攀登爬行,翅膀輕輕地展開,飛向高空,眨眼之間就飛不見了。它有時也隱藏在蕙草之間,有時停棲在竹子枝頭,有時或在廣闊的天空中盤旋飛舞,飄飄揚揚的,非常可愛。沒過多久,它撞到了蜘蛛網上,被粘上了。蜘蛛吐出絲來,將它纏了個結實,如同戴上鐐銬一樣。人們雖然同情它,但不可幫它解脫,使它自由飛去。
哎,美麗的外表,好像有文彩;內心默默,好像有德性;沒有伴侶,孤獨地飛翔,像是很高潔;吃食也沒有什麼特別的愛好,像是很清廉。從前如果不知道它是桔樹的蛀蟲,後來又沒看見它觸上蛛網被困住,人們還可能會認為它是住在中央上帝那兒,現在又回來了。天下,就像一棵大桔樹;名位,有如大的蛻化;封疆,有如大的蕙草竹林。如果失去德性,忘記大眾,崇尚浮華,驕妄自大,表面華美,內心空虛,損害本性,堵塞源流,怎麼可能不落得那種觸網受粘的下場呢!閱讀我的《蠹化》(本文的原題目是《蠹化》)的人,要警惕了。
【賞析】
世上一些害人的東西,往往偽裝得很巧妙,讓人從表面上看去,甚至還覺得有幾分美麗、可愛。人們千萬不要為這種表象所迷惑,要防著點,就像要提防披著羊皮的狼一樣。
文中的這種桔蠹,披了美麗的外衣,可愛得很:「秀其外,類有文也;嘿其中.類有德也;不朋而游,類潔也。」透過現象看本質,認清了它的本來面目,才會知道它是專干「翳葉仰齧」營生的害人蟲。
這類偽裝巧妙的害人蟲,往往是沒有好下場的。當它們罪有應得時,人們千萬不可因它外表可愛、結局可悲而憐憫、同情它們。就像不能同情被雪凍僵的毒蛇一樣。
人群之中確實有害人精!對於這種害人精,善良正直的人們,應當保持嚴重的警惕呀!
四、雁奴與雁群的教訓!
宋祁《宋景文集》記載:
雁奴,是雁群中最小的雁,性情尤其機警。每當群雁夜晚睡宿時,唯獨雁奴不睡覺,它為雁群,觀察放哨。有時稍微聽見人的聲音,它一定要先叫起來,群雁便雜然而動,相互呼喚著飛離而去。
後來,鄉裡人便巧妙地設下詭計,使雁奴上圈套而捕捉群雁。於是,鄉裡人先觀察好堤岸、湖邊這些為群雁所常犧的地方,在那裡暗中布下大網,又在大網旁邊,挖上許多洞穴。
太陽還沒落山,人們各自掌管繩索躲在洞穴中,等到夜盡天明之時,就在洞外點起火來,雁奴先發出警叫聲,人們連忙撲滅火。群罹驚醒後,沒有發現什麼異樣,便又接著睡起覺來。
這樣三次點火、又三次撲滅,雁奴三次警鳴,眾雁三次驚醒。最後都沒有發現什麼動靜。眾雁就責怪雁奴,報警不靈驗,都用嘴去啄它,並輪番攻擊它。然後又都安然休息。
過了一會兒.火又點燃起來,雁奴害怕眾雁的攻擊,不敢再鳴叫。鄉裡的人們,見雁議不再鳴叫,便張開大網捕捉。雁眾大概十有七、八隻被捉。雁奴與雁群都很悲痛!
【賞析】
群雁最後被人一網搞定.能怪擔任警戒、放哨的雁奴嗎?不能!雁奴原是機警的,而且也盡職盡責。最後一次在敵人襲擊時,它雖然沒有發出警訊,但也不能怨它----在大伙兒都對它的警號產生懷疑的精況下,一切努力還有什麼意義呢?
群雁的被捕,是它們對忠誠的衛士,失去信任而喪失應有警惕的必然。憑著一兩次有限的經驗,而作出的判斷,往往是片面的,甚至是錯誤的;憑著片面乃至錯誤的判斷和結論,而掉以輕心,麻痹大意,往往是會陷入危險境地的。
懷疑、打擊忠實的戰友,只能失去忠誠可靠的合作夥伴,失掉真實可行的正確意見。
五、太陽與鍾、與竹笛
蘇軾《經進東坡文集事略•日喻》記載:
有個生下來就瞎了眼的人,不知道太陽是什麼樣子,就去問眼睛好的人。有人告訴他說:「太陽的形狀像個大銅盤。」盲人回到家中就敲起銅盤,盤子發出了聲響。後來他聽到了鐘聲,認為這就是太陽了。又有人告訴他說:「太陽發光,就像蠟燭一樣。」於是,盲人又去摸蠟燭,知道了蠟燭的形狀。後來有一天,他摸到了竹笛,以為這就是太陽了。
太陽與鍾、與竹笛,相差太遠了,但是盲人不知道它們之間的區別,這是因為他根本未見過太陽,只是向別人打聽的緣故。
【賞析】
這個生來就看不見東西的盲人有刨根問底的勁頭。想知道太陽是什麼樣子,可惜得很,他儘管討教了很多人,但最後還是沒有真正認識太陽。這是為甚麼呢?原因很簡單:他認識太陽沒有實踐作基礎,而單靠別人的間接介紹,走上了以偏概全的歧途。
可見,認識來源於實踐。認識一事物,把握其特徵,要在直接經驗的基礎上分析、體會。只憑道聽途說,想當然,就難免不產生片面性的結論,鬧出笑話。
六、烏賊求安全
《柳河東集•附錄》記載:
海中有一種魚,名叫烏賊,它能從口中吐出烏水,而使海水變黑。有一天,一隻烏賊在海岸附近遊玩,它害怕其它動物發現它,便吐出黑水,把自己隱蔽起來。一隻海鳥,看到了一團烏黑的海水,感到很奇怪。後來知道黑水下面有魚,便沖向水裡,將烏賊抓了起來。
唉!烏賊只知道口吐黑水,來隱蔽、保全自己,卻不知道銷聲滅跡,以消除海鳥的懷疑,最後反被海鳥發現,立即被抓,真是可憐!
【賞析】
世間的事情,常常是具有兩面性、甚至多重性。聰明、長處就是如此。對於聰明、長處的擁有者來說,聰明和長處,可使他們屢獲成功,立於不敗之地,但也可使他們做出聰明反被聰明誤的事來。所以,世上才有「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之說。
烏賊能用自身吐出的墨汁,作「煙幕彈」隱藏自己,迷惑敵人,這是它的聰明、長處。但在海鳥出現的叫候,烏賊再用自己的這種聰明、長處.那就叫做弄巧成拙了。因為這樣反倒暴露了自己的目標,給海鳥的出擊,提供了方便。
如此說來,聰明、長處的運用,是不可亂來的,還得看場合、看條件、看對像。所以,智者還有「藏巧」「隱而不露」「以保秘求安全」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