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解三國(9):以書傳道 為人解惑

劉如


【正見網2019年10月11日】

天經地義:天在導  地在演

古人做人講「天經地義」,不僅僅指符合天理與人道。《三國演義》其實就在揭示「天經地義」的另一深層內涵:朝代的更替,是天在經營,地在演義。

因此,天經地義,既是道德標準,更體現天人合一的宇宙觀。懂天象,順天意,合人道,才能真正懂得天經地義的內涵,才會明白古人為何講「盡人事,聽天命」「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他們因此活得堅定無悔,豁達而坦蕩。

經又指經書,有儒家、道家和佛家的,儒家講的是做人這層、但是是神傳授給人的義理,因此,無論修道修佛還是做人,其道理都來自天授。所以「天經地義」天人合一。

今天講經濟社會,講經營,其實「經營」二字已經揭示真機,要以「經」這個神傳給人的道理,不變的道義,來指導和運營公司企業,才是真正天經地義的經營之道,才能越來越好,越做越順。以道義救濟社會,才是真正的經濟社會。這樣一來,你就是在經營一種企業的文化,功德無量,必能獲得天助。錢在你的眼中,不再是個人的享受所用,而是屬於整個公司以至於社會的,只不過暫時交由自己保管和運營罷了,有多寬廣無私的胸懷,就有多高的眼界,多大的公司。但你的心,卻只是盡人事,去留成敗,會看得十分豁達。這樣做人,身雖忙,心卻安。

《三國演義》既然站在「天經」的角度,來講「地義」,就必然要通過天象、預言和各種具體的故事來講三國歷史的實質意義,而不是概括的交代何時何地何人,幹了何事,結果是什麼,就結束了,作者會讓天象與預言成為這部三國戲劇的若隱若現的「導演」,同時展開事件中關鍵人物的所思所想,也就是說,讓你覺察到「導演」的存在,同時具體展現古人思考問題的原則與方式,古人在碰到問題時,怎樣思考,以什麼作為標準來選擇進退和處世,都要具體展現出來。這是史書無法做到的部分。

因此,我們看到,作者開筆講背景時,講漢末靈帝宦官亂政時,用了一定篇幅,敘述各種不詳的天象和災變,這就是天意的警告,漢朝君臣失德即將覆滅,三國即將開始,人世間出現張角舉兵叛亂,劉備關羽和張飛因此遇到政府招募義兵,我們的主人公就出場了,留下了桃園結義的故事。這個故事就要講男子遇到國難如何思考行動,因此,張飛對劉備說的那句——「大丈夫不為國出力,何故嘆氣?」就是他們三人在遇到國家問題時,體現出來的古代男子做人的思考原則:為國出力。這就是古代男子講的義。讀書就是這個目的。就要曉得義理。正所謂國家有難,匹夫有責,這個思想就是我們傳統義理的傳承。古人因此遇事不慌,明明白白,在生死與取義的人生選擇面前毫不含糊,生死不悔。在亂世中,以義為原則,就會清晰地體現出來,正邪善惡的較量與選擇,根本無法迴避,連負面人物,也無法逃避。義,因此展現得淋漓盡致。

《三國演義》  以書傳道  為人解惑

作者寫三國,以天為導演,以義為原則,以他的小說的方式,傳道,授業,解惑。完成師道。成為他獻給人類文化的特別精彩的教本、教育人如何做人的教本。這就是為何老師講課的內容,現在會被叫做「講義」的原因。講的應該是「義」理,這是根本。今天已經失去內涵了。

古代教育,傳道為本,老師的本職,是傳道,給學生傳如何做人的道理,為了達成這個目的而開課授業,之後在遇到現實具體問題時,還要教會學生如何運用學到的道理來判斷對錯,實際處理問題,做出決斷和選擇。孔子帶弟子周遊列國,不斷解答問題的過程,就是傳道的同時,在不斷為弟子碰到不同問題時解惑的過程。這就是古代的教育。因此《三國演義》也在通過不同的事件和人物,實際解答各種人生難題。為人解惑。

比如為君講仁義,那麼碰到敵軍投降,是否馬上允許,該如何決斷;遇到類似董卓擁兵,無端逼迫大臣們廢立帝王的時候,該怎麼判斷對錯,以什麼為標準;當劉備不忍奪取同宗基業時,為何出現軍師龐統教導的逆取順守?當忠孝不能兩全時,棄明投暗,只顧及孝道,對不對?「身在曹營心在漢」的故事就在講解這個問題,看懂這個故事,就看懂了古人的思維方式,就會明白,古代絕對不會出現「母親和媳婦同時掉到水裡,你該先救誰?」的問題,也還會明白,古代女子為妻,通曉大義,絕非受欺壓的對像,她們很多人,深明大義,勸導夫君,見識甚至超過男子,令人敬仰,這些也都在《三國演義》裡多處在展現。就是如何運用義理處理問題的案例,全都寫出來了。

看懂這部書,無論男女,都會活得正義坦蕩,明白果斷。現代教育,法律,和社會的種種亂象問題,也都能看出實質的病根,得出毫不迷惑的見解。我們五千年的文化,治世與亂世,反覆上演,人類為何會出現各種問題,出現後,又該如何解決,拿什麼作為標準,早就給出了各種層次的解答。如果學生接受過自古傳承下來的正統的教育,懂得傳統的義理,自然就會知道如何處理國政,如何處理家庭問題。對於今天的社會亂象,也就能一眼看透。會活得明明白白。

關於這些,我們將在三國故事的進程中一一為大家展現,展現古人的思維方式。

懂得了作者順天意傳人道的目的,那麼回過頭來,我們就要接著上次的內容往下走。上次講到靈帝很快駕崩,天下就要出現群雄並起,天下無主的局面,這個過程 ,作者講的很詳細,涉及兩件大事,一個就是新帝遭宦官所劫,夜走北邙山,丟失傳國玉璽,帝位名存實亡;一個就是董卓進京強行廢掉少帝,立漢獻帝的過程,這個過程以洛陽童謠為預言,宣告末代皇帝「帝非帝,王非王」的必然命運,並以此展現為臣者該如何踐行臣道的正見。故事中,天意與人道必會同時展現。

(待續)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歷史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