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金言:「官吏從政,須學古訓」!古訓數則(之九)

董其昌 整理


【正見網2020年08月21日】

【古訓】學於古訓,乃有獲。(《尚書•說命》)
【今譯】學習並遵照古人的訓戒去做,才會有收穫。

【古訓】事不師古,以克永世,匪說攸聞。(《尚書•說命下》)
【今譯】為政不效法古訓,而能長治久安,沒聽說過有這樣的事!

【古訓】博學而不窮,篤行而不倦。必成!(《禮記•學記》)
【白話】博學於古代聖賢的古訓,而不停止;切實地去做,而不知倦怠。必有所成!
 
【古訓】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禮記•學記》)
【今譯】君子要想移風易俗,就一定要學習古訓(古代聖賢之書)!
 
【古訓】君子學以聚之,問以辯之。(《易•乾》)
【今譯】君子通過學習積累知識,通過請教和討論弄清道理。
 
【古訓】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何不利之有?(《周易•繫辭下》)
【今譯】有才德的人努力發展自己的智識能力,等待時機來臨馬上行動,又有什麼不好呢?

【古訓】仕而優則學。(《論語•子張》)
【今譯】當了官,行有餘力就學習。    

【古訓】子貢問:(何謂)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論語•為政》)
【今譯】子貢問:「什麼樣的人,才算君子?」孔子說:「把說出的正確的話,付之於行動,才稱得上是君子。」

【古訓】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從,不善不能,是吾憂也。(《論語•述而》)
【今譯】一個人不修養道德,又不學習,還不聽從有道理的勸說,長期不能改過。這是我所擔憂、難過的!

【古訓】不學禮,無以立。(《論語•季氏》)   
【今譯】不學禮(不按禮的各種要求行事),就無法在現實中立足。
    
【古訓】 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孟子•盡心章句下》)
【今譯】賢明者,去引導別人,憑著自己的清楚明白,讓別人也能清楚明白。
    
【古訓】不學問,無正義,以富利為隆,是俗人者也。(《荀子•儒效》)
【今譯】不學習,沒有正義感,只求財富興隆:這是庸俗的人。
    
【古訓】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荀子•勸學》)
【今譯】積累善行,養成高尚的品德,聖人的思想也就具備了。
    
【古訓】學者不必為仕,而仕者必如學。(《荀子•大略》)
【今譯】學習的人不一定都去做官,但是做官的人一定要學習!

【古訓】名不可簡而成也,譽不可巧而立也。(《墨子•修身》)
【今譯】好的名聲不是輕易形成的,好的稱譽是不能通過投機取巧的辦法建立的。
    
【古訓】無術之智,不教之徒,而恃強速貫習,不足以成也。(《呂氏春秋•不二》)    
【今譯】依靠不懂治國之術的小聰明,憑藉未經過教育訓練的才能,單憑自己的強力、敏捷、貫通、熟悉,是不能成就功業的。
(不靠小聰明去辦大事業)    

【古訓】聞學而後入政,未聞以政學者也。(《左傳》襄公三十一年)
【今譯】只聽說學習以後才做官,沒聽說做官以後,才開始學習的。

【古訓】學,身之砥礪也。(《尸子》)
【今譯】學習可以使人變得能幹,有作為。
    
【古訓】興王有道,而持之異理。(《商君書•開塞》)
【今譯】創立王業有一套辦法。而維持政權,卻另有一套辦法。(提醒執政者,創業與守業,有著不同的規律,要善於學習)
    
【古訓】弓待檠,而後能調:劍待砥,而後能利。(《淮南子•修務訓》)
【今譯】弓輔正之後,才能調和;劍磨了之後,才能鋒利。(二者皆須先經加工、磨鍊,爾後方可使用:比喻做官應先學好古訓,而後才能辦好政務)
    
【古訓】多聞而擇焉,所以明智也。(漢•劉向《說苑•建本》)
【今譯】多聽,並加以選擇,自然就能增加智慧。
    
【古訓】人有知學,則有力矣。(漢•王充《論衡•效力》)
【今譯】只有努力學習,掌握了知識,才能成為有力量的人。
    
【古訓】人不博覽者,不聞古今,不見事類。(漢•王充《論衡•別通篇》)
【今譯】不博覽群書的人,不了解古今情況,不能識別世間萬物。

【古訓】不覽古今,論事不實。(漢•王充《論衡•別通篇》)
【今譯】不研究歷史和現狀,對問題的看法就不會準確。
 
【古訓】士欲宣其義,必先讀其書。(漢•王符《潛夫論•贊學》)
【今譯】一個人要想明白道義,必須先讀書。
 
【古訓】凡欲顯勳績、揚光烈者,莫良於學矣。(漢•王符《潛夫論•贊學》)
【今譯】想要立功業、發揚道德光輝的人,沒有比學習更好的辦法。
   
【古訓】《易》曰:「君子以多志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漢•王符《潛夫論•贊學》)
【今譯】《周易》說:「君子把多學多記前人的善言善行,用來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
    
【古訓】為君者法三王,為相者法周公,為術者法孔子,此百代不易之道也。(《鹽鐵論•刑德》)
【今譯】做國君的要以三王(堯、舜、禹)為楷模,做丞相的要以周公為楷模;做學問的要以孔子為楷模,這是世世代代也不應改變的規範。
    
【古訓】原天命,治心術,理好惡,適情性,而治道畢矣。(漢•韓嬰《韓詩外傳》卷一)
【今譯】符合天道,修煉心性,辨別好壞,適應(百姓的)性情,治理國家之道,就很完善了。
   
【古訓】不習為吏,視已成事。(漢•班固《漢書•賈誼傳》)
【今譯】不懂得怎樣辦理行政事務的官吏,只要看看前人已經成功的辦事方法,就行了。
    
【古訓】學所以益才也。(《說苑•建本》)
【今譯】學習是用來增加才智的。
    
【古訓】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三國•蜀•諸葛亮《誡子書》)
【今譯】學習時需要精神集中,要增進才幹就必須學習;不學習就不能增進才幹,不立志就不能學有所成。
    
【古訓】考仁聖之風,習治國之道,欣欣焉發憤忘食,日新厥德,其樂豈銜橛之間哉!(《資治通鑑•漢紀十六》)
【今譯】考察聖君明王的風範,學習治理國家的道理,內心愉悅,發憤忘食,自己的品德每天都在長進,這種快樂,豈是騎在馬背上奔馳,所能體會到的!
 
【古訓】國者,天下之利勢也。得道以持之,則大安也,大榮也,積美之源也。不得道以持之,則大危也,大累也,有之不如無之。(《資治通鑑•周紀四》)    .    .
【今譯】國家,是天下的利益和大勢所在。懂得治國之道的人,掌握了它,就會很安定,很榮耀,成為積累美名的根源。沒有得到治國之道的人,掌握了它,就會很危險,(百姓)受到很大牽累,(不懂治國之道的人)有了它還不如沒有它!(意謂:掌權治國者,一定要學習掌握治國之道,否則便成為是禍國害民的壞人!)
    
【古訓】學者貴於行之,而不貴於知之。(宋•司馬光《答孔文仲司戶書》)
【今譯】學者貴在能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而不僅僅是了解知識。

【古訓】古君子之為學也,不在乎祿位,而在乎道義而已。用之則從政而惠民,舍之則修身而垂教。(宋•王禹俑《送譚堯叟序》)
【今譯】古代君子治學讀書,不在乎當官、而在乎道義罷了,被任用,就管理國家,讓人民得到好處。不被任用,就修養身心、而留教後人。
    
【古訓】君盡其所以為君,臣盡其所以為臣,卒無一背戾者,其出於學,而存於師也。(宋•王令《師說》)
【今譯】國君竭盡全力做好國君,臣子竭盡全力做好臣子,終於無一個違背職責的。這都是因為學習古訓,而又有老師教育的緣故。
    
【古訓】夫讀書將以何為哉?辯其大義,以立修治人之體也。 (明清之際•王夫之《讀通鑑論》)
【今譯】讀書是用來干什麼的呢?應該是明察書中重大深刻的道理,用來建立修身治國的思想體系。
    
【古訓】學則治,不學則亂。(明清之際•黃宗羲《明儒學案》)
【今譯】有學識就能治理事物,沒學識事理就會混亂。(意謂:無論從政或從事其他行業,都必須學習)

【古訓】「天上若無難走路,世間哪個不成仙?」(清•袁枚詩句,見《隨園詩話補遺》卷九)
【今譯】比喻:做任何事情,都要歷盡艱難困苦,才能登上高峰。
 
【古訓】「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清•曹雪芹對聯,見《紅樓夢》第五回)
【今譯】世上的事情能洞察了解,人情世故能熟悉通曉,這就是學問。(意謂:書本之外也有學問,人要善於從生活中學習)
 
【古訓】能讀不能行,所謂兩足書櫥。(清•申居鄖《西岩贅語》)
【今譯】只能讀書,而不能夠付諸實踐,這就是所說的兩條腿的書櫥。

【古訓】能甘澹泊,便有幾分真學問。(清•申居鄖《西岩贅語》)
【今譯】人不重名利,就說明有幾分真正的學問。
    
【古訓】帝王治平之道,奧在《四書》,跡詳史籍。(《清史稿•列傳二十六》)
【今譯】帝王治理天下的道理,深刻的保存在《四書》裡面,具體的事跡可以在各代的史書和典籍中見到。
    
【古訓】自古奇人偉士,不屈折於憂患,則不足以成其學。(清•方孝孺《答許廷慎書》)
【今譯】自古許多偉人不經憂患挫折,就不能成就才學。
 
【古訓】學不足以修己治人.則為無用之學。(清•方苞《年譜序》)
【今譯】學識不能用來修煉提高自己和為社會服務,則沒有用處。
 
【古訓】刑正、兵食,國勢、邦交,士之智也。(清•張之洞《勸學篇》)
【今譯】考慮刑事、國防、內政、外交……等問題,是國士所應有的才幹和謀略。
    
【古訓】豈有生來即無所不能者?凡事俱由學習而來。(清•愛新覺羅•玄燁《聖學》)
【今譯】人並不是生下來就無所不能的,凡事都從學習中得來。(要緊的是謙虛勤學。)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