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古人的求學心志」

源馨


【正見網2023年02月21日】

「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在大陸網站的解釋多為貶意,認為這是書呆子的表現。這句話出自古代少兒啟蒙讀物《增廣賢文》,作為少兒啟蒙,肯定不是想要讓孩子們變成所謂的書呆子,只是現代人大多無法理解古代先賢的智慧罷了。當然也有一些正向的理解,認為這是專心求學的一種積極的狀態,那麼這種專心求學的心志又有何深層內涵呢?今年的神韻舞台中就有表現儒生們在書院學習生活的舞劇,筆者觀賞後對此有了更清晰的理解。

舞劇中儒生們在清淨優雅的書院中生活的別有樂趣,而讀書時手捧聖賢書隨著老師的手勢搖頭且專注的神態,著實打動人心。此時熒幕外的我同這群儒生一樣感受到聖賢們高德的智慧能量,真的神奇。

如此情境讓我想起了孔子向師襄子學琴的故事。一首曲子孔子專注的學彈了許多天,而且每次都是專心致志,後來他從熟練彈奏到自己通曉了音樂的表現,更為玄妙的是他通過音樂的能量溝通了解到了作者的全部信息。孔子向師襄子說道:「我已經領會寫這首曲的人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物了。這個人面容黑黝黝的,是高個子,眼光遠大,他好像懷有治理國家之念,這除了周文王還會有誰呢? 」而師襄子從未告訴孔子這首曲子的名字和作者。聽了孔子的話,師襄子馬上很尊敬的跟孔子說: 「當年教我這首曲子的老師就說了,這首曲子叫《文王操》。」在今人看來,這是一件十分神奇的事情,通過學習彈曲就能知曉作曲者的外貌和心念,孔子到底是如何做到的呢?

其原因或許就像神韻中展示的那樣,儒生們在專心致志讀聖賢書時,老師輕鬆自然的導正了其中「女裡女氣」和「脖頸偏斜」兩個儒生的不正確狀態,深感古人求學就如同修煉一樣。當人達到心念純淨且平靜祥和時,就會與天地大道溝通、自然融合,那麼看護他的高層生命則會借人世間的智者為其授業解惑。當修者不求名利私慾,去除心機和智巧後,可說是大智若愚,但決非呆頭呆腦。因為如若他們是真正懷有齊家治國的心志又怎能不修身修心呢?並且也正是承傳了先賢的智慧與大德,才會真的生出為天地蒼生造福的志向。「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這句話很好的表現出了儒生們的求學心志。

如此,「神韻」的舞台為何能這樣傳神並打動人心?不知你可曾想過,這或許是因為我們也都存留著與古聖先賢同樣的心志,只是被現代觀念顛倒變異而迷失了神性的本真,此刻通過「神韻」我們生命深處的記憶正在被喚醒。

「神韻」會獲得世界各國主流人士的讚譽和喜愛,果真是名符其實,讓人感同身受。得遇機緣在人類危機四伏的末世,能夠欣賞到如此精妙絕倫的演出,難道不正是見證了神佛對人類的慈悲與救度嗎?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大陸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