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鄉背後的漫漫歸途——解讀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

清風


【正見網2023年03月26日】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欄 同:闌)

李煜(937—978),南唐末代君主。初名從嘉。字重光,號鍾隱。李璟第六子。國破降宋。他的這首詞淒涼悲惋,令人無限感慨。他淪落他鄉,懷念感慨故土和曾經的榮華,寫下這首流傳千古的詞。

人都有思鄉之情,這無分古今中外,那麼在這背後又隱含著什麼呢?隱含的是人對自己真正的家,也就是在高層空間的家的思念和回歸的心願。這是從高層一直貫穿到我們這個常人空間的,常人中的思鄉是其在最低層的一種體現而已。

如果從這一個角度去看這首詞,就會發現作者真正表達的恰是這種願望,同時也包含了找不到回家之路的感慨和迷茫。正是因為其內涵遠遠超過了一般的思鄉範疇,和人們心靈深處的佛性契合,才使得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用詞優美而婉轉,其實是表達了時間的漫長,下到人間已經不知有多少的歲月了,不知道多少的春花秋實,陰晴圓缺都過去了,輪迴中所經歷的那些是是非非,恩恩怨怨又有多少呢?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小樓昨夜又起風了,思鄉之情又起,故國在這裡其實又指那個真正的無比美好的家,那也是在月明之中的呀;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家裡那些亭台樓閣,那些眾生,那裡的一切都還在吧?可是下到人間的我已經不是原來的我了,這裡的朱顏改不單單指人老了,更是指生命的純度已經大大的下降了,所以無法再回去了;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可縱然如此,生命深處的佛性是不會變的 ,無法回歸的惆悵和迷茫和江水一樣是永恆的,和生命同步。

李煜從皇帝到失去自由的囚徒,身份和心理的落差極大,這和我們以及現在世上的大部分人從高層空間無比尊貴的王到宇宙的最底層常人社會何其相似。

這首詞用文學的手法描繪了我們心中的佛性,全文行雲流水,一氣呵成,文筆細膩流暢, 以借景抒情為表,以返本歸真為裡,兩者高度融合又不留痕跡,不愧是藝術大家的手筆。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詩詞曲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