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典故評註:異曲同工

王舍微


【正見網2023年11月24日】

【典故出處】

語出唐.韓愈〈進學解〉(據《全唐文.卷五五八.韓愈》引):   

沈浸醲郁,含英咀華,作為文章,其書滿家。上規姚姒,渾渾無涯;周誥殷盤,佶屈聱牙;春秋謹嚴,左氏浮誇,易奇而法,詩正而葩;下逮莊騷,太史所錄,子云相如,同工異曲。先生之於文,可謂閎其中而肆其外矣。

〔註解〕  

逮:及、趕上、達到。  

莊:即《莊子》,戰國時莊周撰。漢志著錄五十二篇,今傳者為晉郭象本,僅三十三篇。文辭汪洋恣肆,旨趣深奧。  

騷:即〈離騷〉,楚辭篇名。戰國時屈原所作。屈原仕楚懷王,因讒言被疏,憂愁幽思而作離騷,以表明愛國心志。全文詞采雅麗,為一長篇韻文,對後代文學有深遠的影響。  

太史所錄:指《史記》。  

子云:揚雄,字子云。西元前53∼西元18,西漢成都人。其人口吃而博學深思,少喜作賦,多仿司馬相如,後薄之而不為,於是作太玄以擬易,作法言以擬論語,仿《倉頡》篇作《訓纂》,仿虞箴作州箴。  

相如:即司馬相如。字長卿,西漢蜀郡成都人,西元前179∼前117。為人口吃而善著書,景帝時為武騎常侍,後稱病免官。復以〈子虛賦〉得武帝賞識,又作〈上林賦〉以獻,拜為郎。後奉使西南,轉遷孝文園令。相如之賦,詞藻瑰麗,氣韻排宕,為漢賦辭宗,影響當代及後世甚鉅。

【釋義】

曲調雖異,但演奏的技巧造詣卻相同。後用「異曲同工」比喻不同的作法收到同樣的功效。

參考詞語:同工異巧;同工異曲。

【典故說明】

「異曲同工」原作「同工異曲」。「曲」指曲調,「工」指巧妙。韓愈是唐代的著名文人,他精通六經百家,崇尚儒學,排斥佛老,文章自成一家,為後世治古文者所取法。其登進士第後,曾任國子博士、監察御史等職,卻因直言敢諫,屢次被貶,久久不得升遷。韓愈自認才高,不應受此待遇,因此作〈進學解〉一文自嘲。文中敘述一日國子先生教誨學生說:「學業要精進,就要勤勉;學業之所以荒廢,就是因為嬉戲。」學生卻回說:「老師您如此勤勉向學,作品的旨趣,及得上《莊子》、《楚辭》的宏肆深奧,寫作技巧也如同《史記》般豐富,能力比得上揚雄、司馬相如等人,雖然風格不同,但是技巧造詣是一樣的高明,內容豐富,文筆豪放。您如此努力,卻屢次被黜,官運不順,自己都該好好想想,幹嘛還訓示別人!」文中的國子先生即韓愈自稱,韓愈藉著別人的口吻,宣洩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慨,原用以自嘲。後來「異曲同工」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原用來比喻不同人的辭章或言論同樣精彩,後則用於比喻不同的作法收到同樣的功效。     

【近義】

〔殊途同歸〕

「殊途同歸」之「途」,典源作「塗」。「塗」通「途」。比喻採取的方法雖不同,所得的結果卻相同。語本《易經.繫辭下》。「殊途同歸」原作「同歸殊塗」。

「殊途同歸」及「異曲同工」都有方法或途徑不同,但最後結果卻相同的意思。「殊途同歸」側重於所達到的目的相同;「異曲同工」側重於所得到的效果相同。

【評註】

宋代洪适在《盤洲文集.卷五七.答張縣尉狀》說道:「鼓琴有山水意,未易知音;擲地作金石聲,自應擊節。某官沉酣《七略》鑽厲三餘。異曲同工,已有飄飄之氣;博聞強識,必成灼灼之名。」  古曲或古文的蘊涵中都帶有那個時期作者個人境界的信息,後人演奏的過程往往也是淨化自己的過程,雖然使用的樂器不同,但其功效卻有相同或相近之處。在其它方面也是如此,如果是借用帶有負面能量的曲調,即使換了正面的歌詞,仍然難以去除負面的信息。雖然「異曲」,仍未脫離負面的「同工」信息。一首正能量的樂曲或歌曲,真的是需要方方面面、全方位、全要素的細枝末節都要走正,才能放射出完全純正的能量和光焰。

【評析】

明代胡應麟在《詩藪.內編.古體上》中闡述:「四言變而離騷,離騷變而五言,……上下千年,雖氣運推移,文質迭尚,而異曲同工,咸臻厥美。」  唐詩是中國文化長河中的巔峰,為什麼產生了格律?格律中的平仄和押韻可以使詩詞更能表現出音律美和音韻美,同時也讓創作者遵守一定的約束,不會隨心所欲放縱魔性的宣洩。

畫家作畫亦是同理,不僅要真實的反映事物的形像,即要畫的像,又要在用筆上圓潤,而非魔性的力量和稜角的凸顯。在反對邪惡的過程中,所採取的方式方法以及做法也都是正的、善的體現,而不會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邪惡文化的思維方式。純正的真和善的能量能夠熔化一切,讓一切邪惡遁形無存。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