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典故評註:以德報怨

王舍微


【正見網2023年11月20日】

【典故出處】

語出《論語.憲問》: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 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註解〕  

德:恩澤、恩惠。  

以直報怨:用正直之道回報怨仇。見「以直報怨」。  

以德報德:別人用恩惠待我,我也同樣的用恩惠回報他。見「以德報德」。  

或見於《老子》(第六三章):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釋義】

不記仇恨,反以恩德回報他人。

參考詞語:報怨以德;德以報怨。

【典故說明】

《論語》一書是由孔門弟子記錄而成,內容是孔子自述或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間相互問答的話。〈憲問〉篇中有一段論述謝恩報怨的方法。有人問孔子:用恩惠來回報仇恨,你覺得怎麼樣?孔子的回答是:如果用恩惠來回報仇恨,那用什麼來回報對我們有恩惠的人呢?不如用正直之道對待仇人,除非別人用恩惠待我,我才同樣的用恩惠回報他。此外,在《禮記.表記》中也記載了孔子曾經說過的話:「以德報德,則民有所勸;以怨報怨,則民有所懲。」及「以德報怨,則寬身之仁也;以怨報德,則刑戮之民也。」這些話也是在討論謝恩報怨的方法。「以德報怨」就是直接摘自典源的一個成語,用於表示不記仇恨,反以恩德回報他人。   

【反義一】

〔以毒攻毒〕

用有毒的藥物來治療毒瘡等疾病。語本唐.神清《北山集.卷六.譏異說》:「彼蓋不知執事淨命以聲止聲,良醫之家,以毒止毒也。」  。後亦用「以毒攻毒」比喻用狠毒的手段來對付狠毒的手段或人。

【反義二】

〔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就用那個人對付別人的方法來對付他本人。

【評註】

「以德報怨」一語出自老子的《道德經》,孔子在《論語》中講述的是「以直報怨」,兩者有什麼不同呢?主要是應用場景的差別。孔子教導人們的是人世間為人和處事的道理,而老子的《道德經》給人留下的是修煉提升的文化。從修煉的角度看,德是相對於業而言,做好事可積累德,做壞事則會造業。修煉者對待人世間的怨懟,都站在守德的基點上去對待。老子與孔子分別講述的卻是不同層次的理。更高層面的大法大道,還會有更高的理,宇宙的最高真理、最根本特性則是真、善、忍。

【評析】

在北國的冰天雪地環境中,如果有人凍僵了,正確的做法是用雪來揉搓凍僵的肢體,而非用溫水或火爐等來捂暖。這其中的道理有些象中醫的「以毒止毒」療法,後來人們多用「以毒攻毒」。「止」與「攻」的一字之差,反映出古人與後人的心態的不同,也反映出相生相剋的理越向下滑就越處於對立的狀態。

宋代朱熹在《中庸集注》第十三章中說:「故君子之治人也,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這相當於在說「以眼還眼」、「以牙還牙」。人世間道德下滑之後的理也就是如此。但同時也有人在講「以德報怨」,這兩方面的反差就是如此之大。在這種境況下,就可以看出古人留下的「中庸」之道的意義所在。人在世間就要以相應的道德和倫理準則規範自己的行為,做到不偏不倚,中和守正。

但是,對於以出世間為目標的修煉者,則是有更高的理指導向內修心和提高心性的。對世間所遇到的各種怨懟或其它傷害,都能做到忍,不僅打不還手、罵不還口,而且內心還無怨無恨。對於一個真修者,這都是並非偶然出現的考驗和提高的機會,不會因為這種傷害來自於何人而加以分別對待,在世間層面上也不會因為某種堂皇的藉口而偏離正念和善念。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