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成語評註:螳臂當車

王舍微


【正見網2024年04月29日】

【典故出處】

典出和語本《莊子.人間世》:   

顏闔將傅衛靈公太子,而問於蘧伯玉。……蘧伯玉曰:「……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當車轍,不知其不勝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戒之慎之!積伐而美者以犯之,幾矣。汝不知夫養虎者乎?不敢以生物與之,為其殺之之怒也;不敢以全物與之,為其決之之怒也。時其饑飽,達其怒心。虎之與人異類,而媚養己者,順也。故其殺者,逆也。」  

〔註解〕  

典故或見於《韓詩外傳》卷八。  

螳螂:一種昆蟲。能捕食害蟲,有益農業,屬益蟲。  

怒其臂:奮力舉起雙臂。怒,奮力。  

當:置於……當中。  

車轍:車輛經過所留下的痕跡,此指車輛所行經的道路。  

伐:誇功。  

而:你。  

幾:接近。  

〔典源參考〕  

《韓詩外傳》卷八  

齊莊公出獵,有螳螂舉足將搏其輪。問其御曰:「此何蟲也?」御曰:「此是螳螂也。其為蟲知進而不知退,不量力而輕就敵。」莊公曰:「以為人,必為天下勇士矣。」於是回車避之,而勇士歸之。 

【釋義】

 當車,立於車道中,後世或將「當」解為「擋」之假借。「螳臂當車」指螳螂立於車道中,舉起雙臂,妄想要阻擋車子前進。比喻不自量力。  

參考詞語:當車螳臂;螗螂之臂;螳臂拒輪;螳螂當車。

【典故說明】

出自教育部國家語文資料庫「成語典」(進階版)網站:

春秋時代魯國賢人顏闔很有才學,衛靈公聘他為太子的老師,但是太子仗著自己是未來的國君,不理會顏闔的管教,於是顏闔去請教衛國大夫蘧伯玉說:「如果放任太子為所欲為,未來國家就會遭殃,但是如果嚴格管教太子,又怕他懷恨在心,我該怎麼辦才好?」

蘧伯玉為顏闔分析利弊,並打了這樣一個比喻:「你知道螳螂嗎?一隻螳螂站在車道中奮舉雙臂,想要阻擋行進中的車子,這是不知自己無法勝任,高估了自身的才能。你要警惕和謹慎啊!想要運用才學把太子教好,和螳螂想要擋下車子,其實是差不多的行為。」後來「螳臂當車」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不自量力。

至於「螳臂當車」的「當」字讀音,有二種說法:若貼緊典故原文「怒其臂以當車轍」句,當理解為「螳螂舉臂立於車行路線中」,「當」讀為 dāng;今人理解此語,則常將「當」視為「擋」的假借,全句則解為「螳螂舉臂阻擋行車」,「當」讀為 dǎng。    

【近義】

〔蚍蜉撼樹〕   

釋義:

蚍蜉,一種大蟻。「蚍蜉撼樹」指大螞蟻妄圖以自我之力去搖動大樹。比喻不自量力。語或本唐.韓愈〈調張籍〉詩。

典故說明:

韓愈,唐河陽人。通六經百家之學,一生推崇儒家而排斥佛老,為古文大家,後世治古文者多所取法。在中唐時期,李白和杜甫的詩並不被重視,還有人詆毀他們的作品,韓愈並不苟同,於是寫了這首〈調張籍〉詩給好友張籍,詩中充分表現出對李白和杜甫作品的傾慕之情。其中「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不知群兒愚,那用故謗傷。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等句,更是直接給予李白、杜甫最高的評價。認為李杜作品成就優異,那些企圖詆毀李杜的人,就像是螞蟻妄想以一己之力搖動大樹,這是多麼可笑,多麼不自量力。後來「蚍蜉撼樹」這句成語,就從詩中「蚍蜉撼大樹」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不自量力。

〔辨識〕

「螳臂當車」及「蚍蜉撼樹」都是用來比喻不自量力。  

「螳臂當車」側重於妄圖阻止;「蚍蜉撼樹」則側重於妄圖動搖。

【評註】

《蕩寇志》第四二回:「正是泰山壓卵,不須輾轉之勞,螳臂當車,豈有完全之理?」  其中的含義是指,螳臂之力極為弱勢;而車輪滾滾強大無比。若要當車,將粉身碎骨。以此說明弱小的一方是自不量力。

由此在人的處世方面便生出了正面和負面兩個取向的不同解讀,正面的有「捨生取義」;負面的則是「委曲求全」,「識時務者為俊傑」等。還要看這滾滾的車輪是向前的,還是倒行的;是表面的貌似強大,還是內在的前進力量。縱然是歷史的車輪,也要看是符合反理的走向深淵,還是內蘊正理的昇華提升。在宇宙的法則中,邪惡的一方才是螳臂和蚍蜉,無論其氣焰如何,終究是要被清除的。邪惡的存在價值只是錘鍊金剛的煤渣,最終必將歸為渣灰。

【評析】

「識時務者為俊傑,昧先幾者非明哲。」 這句話出自《幼學瓊林·卷三·人事》,意思是:能認清楚形勢的才是出眾的人,對於事情將要發生之前的兆頭要有所察覺,不然就算不上明智。在《三國志.卷三五.蜀書.諸葛亮傳》裴松之注引《襄陽記》中也有闡釋:「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比喻認清天下大勢者,方可為英雄豪傑。

明末小說家馮夢龍著《東周列國志》第六九回中說:「夫識時務者為俊傑,通權變者為英豪。」通過晏子講出成就霸業的方法:「知天運之盛衰,達時務之機變。」 用現在的話就是順應時代潮流、把握時代脈搏,及時把握機遇,從而取得成功。

然而,世間的成功最後依然是「荒冢一堆草沒了」,並非是人的生命根本意義上的提升。唐代駱賓王〈代徐敬業討武氏檄〉:「若其眷戀窮城,徘徊岐路,坐昧先幾之兆,必貽後至之誅。」武則天稱帝不過是歷史發展中的一個漩渦,在《推背圖》預言中早有預示。所以說,人類歷史的發展和各個朝代的興衰自有其定數,而且都遵循著由盛到衰的周期律。

由此看來,歷史的車輪所展現的某一王朝建立時的氣勢洶洶,並非是內在的真實的強大,已經蘊涵了衰敗的內因。能夠識得這種「先幾」者,歷史上能有幾人?為甚麼歷史的發展就是這樣一種循環模式?總是:「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千百年來,多少代人的苦苦思索和探索都未能找到答案。

這是因為人世間的發展是被反理主導的,這個層面的發展演變模式就是高級生命的一種安排。但同時,人類社會也必會有正法、正理的洪傳,這才是人類生命提升和走向未來的真正「先幾」。凡阻擋這種「先幾」者,那才是真正的螳臂當車和蚍蜉撼樹。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