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典故評註:青出於藍

王舍微


【正見網2024年07月25日】

【典故出處】  

語本《荀子·勸學》: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詩曰:「嗟爾君子,無恆安息。靖共爾位,好是正直。神之聽之,介爾景福。」神莫大於化道,福莫長於無禍。 

〔白話譯文〕  

君子說: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從藍草裡提取的,可是比藍草的顏色更深;冰是水凝結而成的,卻比水還要寒冷。木材直得可以符合拉直的墨線,用煣的工藝把它彎曲成車輪,(那麼)木材的彎度(就)合乎圓的標準了,即使又被風吹日曬而乾枯了,(木材)也不會再挺直,是因為經過加工,使它成為這樣的。所以木材用墨線量過,再經輔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劍等金屬製品在磨刀石上磨過就能變得鋒利,君子廣泛地學習,而且每天檢查反省自己,那麼他就會智慧明達,而行為就不會有過失了。 

因此,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多麼高;不面臨深澗,就不知道地多麼厚;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遺教,就不知道學問的博大。干越夷貉之人,剛生下來啼哭的聲音是一樣的,而長大後風俗習性卻不相同,這是教育使之如此。《詩經》上說:「你這個君子啊,不要總是貪圖安逸。恭謹對待你的本職,愛好正直的德行。神明聽到這一切,就會賜給你洪福祥瑞。」精神修養沒有比受道德薰陶感染更大了,福分沒有比無災無禍更長遠了。(選自中國荀子網: http://chinaxunzi.com/) 

【釋義】  

藍,蓼藍,可以提取靛青染料的植物。「青出於藍」指青色是從蓼藍裡提煉出來的,但是顏色比蓼藍還深。比喻求學能使人進步。後用「青出於藍」比喻弟子勝過老師,或後輩優於前輩。  

參考詞語:青過於藍。 

【近義】 

冰寒於水、青藍冰水、後來居上、為青為冰。 

「青出於藍」及「後來居上」都有後人勝過前人的意思。  

「青出於藍」側重於成就高出前輩;「後來居上」側重於次序由後超前。 

  

【典故說明】  

出自教育部國家語文資料庫「成語典」(進階版)網站:  

戰國時代荀子寫了一篇〈勸學〉的文章來鼓勵大家多學習。學習有什麼好處呢?就像靛青是從蓼藍提煉出來,但是顏色比蓼藍還要青;冰是水結凍而成,但是溫度比水還要低。學習就像這種提煉和結凍的效果一樣。我們把一根直挺挺的木條用輮的工夫,慢慢使它彎曲,製成車輪。等它彎曲合乎規矩後,就是經過日曬乾枯也不會再恢復原狀了。這種輮的工夫也是學習。所以木頭要劃得直,得靠繩墨;金屬要磨銳,得靠礪石。君子就是要接受繩墨般的約束,礪石般的磨鍊,假如能廣泛地去學習,而且能時時反省自己,那就不會有什麼過錯了。後來就從荀子這段話中演變成「青出於藍」這句成語,原來是用來比喻學習的效果,後多用來比喻學生表現較老師出色,晚輩成就超過前輩。   

【評註】  

「青出於藍」常用來闡釋這樣的道理:人通過努力的學習,甚至可以達到超過老師或前輩的效果。並以此鼓勵人學習和上進。因此,青出於藍,冰寒於水,青藍冰水等詞語也逐漸固化為成語。荀子在《勸學》篇中的學習,並非指文化知識和技能等方面的學習,而是從良師那裡學習修身的君子之說。這一切都建立在荀子「人之性惡,其善偽也」這種哲學觀基礎之上,「偽」的意思是指,非天然之性的後天學習、陶冶和雕琢。然而,這種認識的單向性,客觀上也易於導入一種偏狹的認知方式:青過於藍,青優於藍;冰寒於水,冰格高於水性。單向的慕高追遠,剛烈冰玉,把這當成君子「德操」之本,偏離了「無過無不及」的中和之德,「不偏不倚」的中正之直。水在四攝氏度時體積最小,是最為內斂的狀態;結冰的過程,便是體積自我膨脹的過程,最後變得硬脆易碎。 

【評析】  

荀子在《性惡》篇中說:「不可學,不可事,而在人者謂之性。可學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謂之偽。是性偽之分也。」 「今人之性惡,必將待師法然後正,得禮義然後治。」 這是對「生之謂性」涵義的繼承,把天生的素質叫本性,即人與生俱來的自然屬性。這種認識的基礎是,人生來都是一樣的,全靠「後正『』與「後治」,「塗之人皆可以為禹」。這種認識建立在人生一世、沒有輪迴的基點之上,這樣一來,人這一生一世僅僅表現為外在的德操修為或凡聖體現,人的生命的終極意義又在哪裡呢? 

假如人的生命是輪迴循環的,那麼每個人前世積累的福德或業力便不盡相同,生下來就會有福分大小和內在境界的不同。所以,每個人的悟性也不相同,有的人能夠通過後天的學習成為聖人、君子,但也有的人因為業力大、悟性差,需要多吃苦,所以就顯得提升難度要大一些,更考驗人的決心和毅力。這才彰顯出生命的意義在於提升生命的層次,而積累福德才是生命提升的基石和保證。同時,中和、中正也是人在世塵之中守德而不失德的蹊徑。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