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典故評註:隨波逐流

王舍微


【正見網2024年02月23日】

【典故出處】

語本《史記.卷八四.屈原列傳》:  

屈原至於江濱,被發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歟?何故而至此?」屈原曰:「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漁父曰:「夫聖人者,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舉世混濁,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溫蠖乎!」

〔註解〕

凝滯:停滯不動。 

【釋義】

順著水流而行。比喻人沒有確定的方向和目標,只依從環境潮流行事。

參考詞語:逐浪隨波;隨波同流;隨波漂流;隨波逐塵;隨波逐浪。

【典故說明】

出自教育部國家語文資料庫「成語典」(進階版)網站:

「隨波逐流」字面義是順著水流而行,引申為人順著環境潮流行事,最早的源頭是屈原的〈漁父〉一文。屈原是戰國時楚國大夫,後因受讒言被流放至江南,作〈漁父〉一篇以申己志。〈漁父〉使用設問的方式,假託一名江邊漁父與屈原對話,用以表達他不願同流合污的心聲。文中寫到屈原在被放逐後,披頭散髮,形容枯槁地在江邊行走。有一位漁父看到他,問他說:「您不是三閭大夫嗎?怎麼落得此地步?」屈原回答:「因為舉世皆濁只有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不見容於朝廷,所以被放逐於此。」漁父便問:「自古以來,聖人都能隨環境變化調整自己,既然舉世皆混濁,何不淈其泥揚其波呢?」「淈」(gǔ)是擾亂而使其混濁之意,「淈其泥揚其波」就是要屈原隨著大環境,跟著眾人起舞,一起沉淪。《史記.卷八四.屈原列傳》也收錄這篇文章,同句話則載為「隨其流而揚其波」,意思與原意相似。後來「隨波逐流」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比喻人沒有確定的方向和目標,只依從環境潮流行事。

【近義】

〔同流合污〕

釋義:

隨世俗浮沉。語本《孟子.盡心下》。後多指跟壞人一起做壞事。   

典源:

《孟子.盡心下》:萬章問曰:「孔子在陳,曰『盍歸乎來!吾黨之小子狂簡,進取,不忘其初。』孔子在陳,何思魯之狂士?」……曰:「其志嘐嘐然,曰:『古之人,古之人。』夷考其行,而不掩焉者也。狂者又不可得,欲得不屑不絜之士而與之,是狷也,是又其次也。孔子曰:『過我門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其惟鄉原乎!鄉原,德之賊也。』」曰:「何如斯可謂之鄉原矣?」曰:「何以是嘐嘐也?言不顧行,行不顧言,則曰:『古之人,古之人。』行何為踽踽涼涼?生斯世也,為斯世也,善斯可矣。閹然媚於世也者,是鄉原也。」萬子曰:「一鄉皆稱原人焉,無所往而不為原人,孔子以為德之賊,何哉?」曰:「非之無舉也,刺之無刺也。 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絜,眾皆悅之,自以為是,而不可與入堯舜之道,故曰『德之賊』也。 孔子曰:『惡似而非者。惡莠,恐其亂苗也;惡佞,恐其亂義也;惡利口,恐其亂信也;惡鄭聲,恐其亂樂也;惡紫,恐其亂朱也;惡鄉原,恐其亂德也。』君子反經而已矣。經正,則庶民興;庶民興,斯無邪慝矣。」   

典故說明:  

「同流合污」原是指隨世浮沉,依從環境潮流行事之意。《孟子.盡心下》中記載,孟子教萬章孔子的思想,說孔子非常討厭「鄉原」,「原」又作「願」,「鄉愿」就是外貌忠厚老實,善於討人歡喜之人。萬章不懂,就問孟子說:「如果一鄉的人都認為他是好人,他也都做好事,為什麼孔子認為他是德之賊呢?」孟子回答:「非之無舉也,刺之無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絜,眾皆悅之,自以為是,而不可與入堯舜之道,故曰『德之賊』也。」意思即是鄉愿並非沒有缺點的好人,而是他們善於偽裝,討好眾人。看似老實忠厚,其實並非如此,因此為「德之賊」。其中「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兩句就是指鄉愿懂得順從環境潮流,迎合眾人。後來這兩句合併截取出「同流合污」這句成語,從典源中隨世浮沉之意,引申用來指跟壞人一起做壞事。

〔與世浮沉〕

隨世俗的眼光或潮流而行。形容沒有己見,隨波逐流。南朝梁.張纘〈讓吏部尚書表〉:「樂彥輔雍容自守,當時恨其寡譽;山巨源意存賞拔,不免與世浮沉。」《聊齋志異.卷三.商三官》:「然三官之為人,即蕭蕭易水,亦將羞而不流,況碌碌與世浮沉者耶!」也作「與時浮沉」、「與世沉浮」。

〔辨識〕

「隨波逐流」及「同流合污」都有跟著別人行事的意思。「隨波逐流」側重於沒有主見;「同流合污」側重於跟著別人做壞事。

【參證】

〔擇善固執〕

語本《禮記.中庸》:「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指選擇好的、正確的事去做,且堅持不變。如:「他為人剛正,擇善固執。」

【評註】

屈原的名句:「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 實際上提出了人生在世所面臨的重要抉擇:當世間的道德下滑時,是同乎流俗、合乎污世一般的與世浮沉,還是「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隨波逐流就已是隨著沉淪,更有甚者同流合污,跟隨壞人一起幹壞事。中庸的內涵中有擇善固執的一面,不偏不倚的中正基點是善。而那些偏離善的各種偏執觀念或隨波逐塵都會使人沉淪和下滑。

【評析】

唐代白居易有詩云(淘沙詞.六首之六):「隨波逐浪到天涯,遷客生還有幾家?」 人類社會的發展就是這樣的一種規律,可是許多人迷在其中,樂此不疲,只在苦難和享受中品咋滋味。如何才能不被被濁世的洪流裹挾下滑而走向毀滅呢?

宋代朱熹在〈與陳丞相書〉中說道:「然彼賢者,其明既足以燭事理之微,其守既足以遵聖賢之轍,則其自處必高,而不能同流合污以求譽。」 意思就是遵循聖賢的教誨,守住道德規範的心法。但在各種現實的利益面前,是要隨波逐流,甘於平庸;還是抗逆世俗,追求道德的提升?最終還是取決於個人的決心、毅力和堅忍。

上下求索又是尋找什麼呢?這個問題與人類的來源密切相關。人來在世間當一回人,什麼都帶不走,獲取世間的成功並不是最終的目的,而是為了返回高層的天國世界。也只有在這種充滿誘惑的世俗環境下,人才有消業和提升的機會。如果人能夠在反理的魔難中不滑向尖滑,不隨邪惡揚波,還能夠用正面的純善的思維對待一切,那無疑就是在為自己鋪就未來的光明之路。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