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典故評註:雪泥鴻爪

王舍微


【正見網2024年07月05日】

【典故出處】 

語本宋.蘇軾〈和子由澠池懷舊〉詩(據《蘇東坡全集.前集.卷一》引):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註解〕   

飛鴻:飛雁。 

〔蘇轍原詩〕 

〈懷澠池寄子瞻兄〉 

相攜話別鄭原上,共道長途怕雪泥。歸騎還尋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為縣吏民知否?舊病僧房壁共題。遙想獨游佳味少,無言騅馬但鳴嘶。 

【背景】  

嘉祐六年(一○六一),蘇軾通過制科考試,以最優成績,派任大理評事鳳翔簽判(知府的助理官),與弟弟在鄭州分手時先作。「寒燈相對記疇昔,夜雨何時聽蕭瑟?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愛高官職!」(〈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與子由別於鄭州西門之外,馬上賦詩一篇寄之〉)行至澠池,想起五年前進京趕考,夜宿這裡的一座寺廟,臨別曾在老僧奉閒居住的僧房壁上題詩。而今老僧已死,舊壁頹圯,感悟到人生無常,寫了這一首和蘇轍懷澠池的詩。無常的覺悟讓蘇軾有了漠視一己得失利祿的超然品格。最後一句既是當年他們騎驢跋涉的實景,也有人生旅途艱困的寓意。  

【釋義】 

鴻雁踏過雪泥遺留的爪痕。比喻往事所遺留的痕跡。 

參考詞語:泥雪鴻跡;飛鴻印雪;飛鴻雪爪;鴻泥雪爪;鴻爪雪泥。 

【典故說明】 

出自教育部國家語文資料庫「成語典」(進階版)網站: 

〈和子由澠池懷舊〉詩是蘇軾給他弟弟蘇轍的一首詩。蘇軾回憶當年與弟弟曾到過澠池,借宿在一所寺廟內,他們曾在寺廟的牆壁上題詩,但如今廟裡的老和尚已經過世,題詩的牆壁也許也崩壞了。蘇軾在詩中寫著:人生的遭遇,就像飛雁踏過雪地留下的爪印一樣,是那麼偶然,鴻雁飛走後,沒有人知道它的去向。蘇軾感慨自己一生漂泊,仕途不順,境遇就像鴻雁偶然在雪泥留下爪印一樣地飄忽不定,不由得感慨萬千。後來「雪泥鴻爪」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比喻往事所遺留的痕跡。   

【評註】 

蘇軾的這首〈和子由澠池懷舊〉詩抒發了對人生經歷的思考,人生所經歷的事情或是地方,象什麼呢?就像是飛翔的大雁,踩在積雪的泥地上的痕跡。偶然留下一次的痕跡有什麼可留戀的呢?大雁還將繼續飛向遠方,至於去往哪裡?又有誰能做得了主呢?詩中前四句自由舒捲,超逸絕倫,以雪泥鴻爪比喻人生,把人生看作漫長的旅途;他展望未來,意境闊遠,沒有那種對功名、功業的浮躁和焦灼,也沒有那種非要如何改變世界的昂揚或悵惘,體現出一種順天應人的達觀和洒脫。 

【評析】 

蘇軾在1070年寫的一首送行詩《送安惇秀才失解西歸》中也表達了同樣的思索和意涵:「萬事早知皆有命,十年浪走寧非痴。」  世間的興亡更替是否都有定數?人的一生是否也是高層生命安排好的呢?人生應該怎樣度過?這是自有人類以來就擺在世人面前的一個終極問題,每個人都可能有不同的思考和作答方式。

蘇軾一方面對人生有著十分冷靜、清晰的認識和一種超然物外的曠達與豪邁,「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臨江仙·送錢穆父)。」 與李白有著極為相似的洒脫和泰然:「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 展現出堂堂正正、超凡脫俗的浩然之氣,在任何境遇中都泰然處之和坦蕩自適,「一點浩然氣,千裡快哉風(《水調歌頭·黃州快哉亭贈張偓佺》)。」 這種貫於天地之間的快哉風就不是宋玉在《風賦》中所議論的「起於青萍之末」的「大王之雄風」,或「起於窮巷之間」的「庶人之雌風」所能涵蓋的。  

縱觀蘇軾一生,屢屢因言遭貶謫,在烏台詩案中險些丟了性命,但依然敢言,就是這種存於天地之間的浩然之氣,這也是今天的人所難以理解的,只要不說話,便可穩享高官厚祿,平安無虞。從中也顯示出古人與今人的境界和格局的不同。他的豁達和洒脫,並非是處於逆境中無奈的迴避與自適,而是對世事發展規律的洞徹。道德才是國家存亡和社稷安危的根本,人為什麼就不能遵循道德的指引,盡人事順其自然呢?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