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25年05月01日】
中國是禮儀之邦,感恩理念也是儒家核心思想之一,謝謝更是高頻詞彙。
在常人中,當家人已經準備了餐食,我們會說「謝謝」;當朋友送來了禮物,我們會說「謝謝」;當同事幫著解決了難題,我們會說「謝謝」。為甚麼感謝呢?因為我們或者享受了服務,或者得到了物質,或者接受了助力。總而言之,得到了好處、占到了便宜的我們,就要對施與者表達謝意。這是人之常情。
在修煉中,當別人打罵了我們,欺負了我們,傷害了我們,我們也要感謝。為甚麼呢?因為我們得到的是超常的好處。這需要轉變人的觀念才能做到的。
一次我要出門,先生幫我定機票。我選了出行時間較好,價格稍貴的機票。先生很惱火,臉拉下來,髒字出口,埋怨我花錢多。我當時心態還算理智清醒,在背誦 「一舉四得。你怎麼不應該感謝人家?你心裡真得好好謝謝人家的,確實是這樣的。」 [1] 可能當時心態較穩,心思較靜。「心裡真得好好謝謝人家」 [1] 十個字一遍一遍打到我的腦子裡,好像從未看過,好像從未對照,好像從未體悟。
我問自己:我發自內心的、真誠的、好好的感謝過人家嗎?答案是:沒有。接著問自己:我真心實意的感謝過誰呢?這樣一問,嚇了一跳,好像沒有真心感謝過誰。通過背法、對照自己,我體悟到以下幾點:
首先,有怨恨無感謝。通過問自己、向內找,找到了對父母怨懟記仇,對孩子看不上眼,對同事牢騷滿腹,對同修求全責備。人心的容量是有限的,裝了太多的怨恨,就裝不下包容,更不可能有感恩感謝了。只有轉變觀念,不抱怨,多感謝,才是正念。
其次,感於物動於心。感:上咸(全)下心會意,表示整個心受到震動。接受了別人付出,內心被深深觸動,心裡是有鹹味的,眼裡是有淚珠的。生活中每個人的時間、體力、金錢,都是有限的,別人為我們做了哪怕一點點,都是值得認可、珍視的與回報的。「滴水之恩,湧泉相報」就是要知恩圖報。現在有的人對父母都不記恩只記仇,父母少給一點,都是欠他的。其實,父母的撫育,是兒時日日的呵護,幾十年的辛苦供養,如果用心去體會父母的勞作和承受,那真是無量的恩情啊。
第三,恩在心謝在行。謝:由「言」和「射」組成,指通過言語表達謝意時的莊重誠摯。修煉中之所以感謝那些貶損、傷害我們的人,是因為他給我們德,而德是功之本,福之源。無德無功,無德無得。當我們發自內心的感受到別人在為我們消業,在給我們德的時候,就會明白:這是比給我們黃金千兩,良田萬頃還珍貴的東西。「一舉四得。你怎麼不應該感謝人家?你心裡真得好好謝謝人家的,確實是這樣的。」 (《轉法輪》)
第四,切忌無心之謝。平時我常常說謝謝,感覺自己很有禮貌。而深究一下,張口即來的謝謝,有多少是出於禮貌、出於面子的形式呢?內心沒有感受、感知、感恩的「謝謝」,而只是敷衍了事,無心無意的口頭語,意義何在呢?自己內心沒有觸動、沒有感受、沒有深情、沒有謝意,只是嘴巴一張一合的謝謝,既不能打動別人,又不能鞭策自己。只有形式沒有心意的謝謝,與修真背道而馳,真的應該摒棄。
第五,真心實意感謝。細想從前,對於給我德的人,我感謝過沒有呢?真的沒有。因為我總是站在常人的理上,感受傷害,感受吃虧,所以對別人懷恨在心,耿耿於懷。而沒有站在修煉的理上,感受自己得到了那麼珍貴的德與功。所以沒有對人家心存感恩,行為感謝。真的很慚愧,修了二十多年,自己的心還在常人的氣恨委屈中掙扎,根本沒有一笑了之的坦然,更沒有好好謝謝的真誠。修的很不紮實,雖然天天學法,日日煉功,但是觀念沒有轉變,心還在人中,真是慚愧啊。
不懂感恩的人,沒有同理之心,沒有報恩之念,對別人的付出視而不見。這樣的人,善在哪裡呢?我們好好謝謝人家,不但要有感念之心,還要有切實的行動。
師父說:「你不但不能生他的氣,你心裡頭還得謝謝他,真得謝謝他。在常人可能就這麼想:那不是阿Q了嗎?我告訴你,不是這麼回事。」 [1] 「那為甚麼還要謝謝他呢?你想一想你得到的是什麼?這個宇宙中有個理,叫作不失者不得,得就得失。他在常人中把你搞的很臭,他算得到的一方,他占了便宜。他把你搞的越臭,轟動的越厲害,你自己承受的越大,他損的德越多,這些德都給了你了。」 [1]
一孔之見,請慈悲指正。
備註:[1]李洪志師父著作《轉法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