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05年07月19日】
“師”字的繁體字是“師”。常人認為“師”就是傳授知識的老師。韓愈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韓愈《師說》) 韓愈所說的“道”是指儒家的“道”。老師能夠給學生傳授儒家做人的道理,教給學生知識和技術,解答學生的各種疑問。一個老師如果能做到韓愈所說的,當然就 已經很不錯了。
“師,二千五百人為師。從帀、從(“阜”字的上半部),(“阜”字的上半部),四帀眾意也。師,古文師。”(《說文解字》)這是說,“師”就是古代軍隊的一種軍事建制單位,那時以每2500人為一師。
老子告訴我們,古代是個“小國寡民”的時代。“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老子》第80章)在那個時代,世界上有上萬個這樣的小國家。他們互相都很少來往,哪裡有什麼戰爭?哪裡需要那麼多的軍隊?那時,“什伯之器”、“舟輿”、“甲兵”等等,都沒有什麼作用,幾個自然村落就可能是一個國家。那時王后和公主可能在家裡紡織,國王和王子可能在田頭插秧。到了軍隊有2500人為一師的正規建制的時代,恐怕已經到了春秋戰國時期了,國家、軍隊、法律等已經和我們現在很近了。所以,我認為這不是“師”字的本義,而是其轉意。
但許老先生在書裡卻給我們留下一個古文“”字。從古文“”字看,活活勾畫出一個人的臉部線條,旁邊兩個朝下的小三角形如其雙目,中間一個朝上的大三角形如其口,該人多須。一該字中間是“木”字和“本”字疊在一起。所以這個古文“師”字從“木”、從“本”。老師有如樹木之根,為後人知識的根本和來源。師父、老師、導師等,才是“師”字的本義,其它(如軍隊2500人為一師)皆為其轉義也。現在的這個“師”字,左邊的(“阜”字的上半部)是那兩隻眼睛變形而來的,右邊的“帀”字是口(即“一”)和鬍子(即“巾”)變形而來的。
有人可能會問,這個古文“師”字會不會是獅子的“獅”呢?不像,這個古文“師”字刻畫了一個苦口婆心的很善良的形像,而獅子是百獸之王,形像很兇。
我以為,對於修煉人而言,“師”是個最尊貴的稱呼,修煉的人常把“師”稱為“師父”,“師父”是度人的覺者,並不是普通意義上的老師。從字面上看,師父就是既是導師又是父親的意思,所謂“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其實遠不止此也。修煉人的師徒關係用我們現在人類的語言很難形容。未遇明師的常人,滿身業力,渾渾噩噩,他不知道自己為甚麼活著,就像一具行屍走肉。師父度人是不講條件,不講代價,不計報酬,既不講名,也不圖利,完全是一種博大的慈悲。師父並不一定是弟子的生身父親,但是他啟發弟子的正念正覺,給予每個弟子以新的生命,這一點,每個弟子都會明白,每個弟子心裡都會有感覺的。師父要啟發、指導和督促弟子開始修煉,走上返本歸真之路,直至弟子修煉圓滿。所以,修煉人的師父不是父親,勝似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