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意不可違

李劍


【正見網2006年04月09日】

自古以來,人間的事從來不是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無論事情大小,神在安排著一切。千百年來,關於王位的繼承人們都說堯、舜、禹時是禪讓制,而後就變成了家天下,其實神就是這樣安排的。中國傳統文化中包含「天命論」,講「君權神授」,皇帝以九五之尊仍自稱為「天子」,要順天意而行,受到天意的管轄和約束。《孟子》中講的兩個故事闡發的就是這個道理。

(一)堯讓天下

堯帝把天下禪讓給了舜,萬章問孟子:「堯把天下給了舜,是這樣嗎?」孟子答:「沒有。天子不能把天下給別人。」

萬章問:「那麼舜獲得天下,是誰給他的呢?」孟子答:「上天。」

萬章問:「上天授予舜天下,是反覆叮嚀告誡而給他的嗎?」孟子答:「不。上天不會說話,只是通過舜的品性與事跡向天下人顯示罷了。」

孟子又說:「天子能向上天推薦人,但不能令上天就把天下授予那人;諸侯能向天子推薦人才,但不能令天子就把諸侯的位置授予他;大夫能向諸侯推薦人才,但不能令諸侯就把大夫的位置授予他。從前,堯將舜推薦給了上天,上天接受了;又把舜公開介紹給百姓,百姓也接受了。所以說,上天不會說話,只是通過一個人的品性與事跡向天下人顯示而已。」

萬章問:「推薦給上天,上天接受了;公開向百姓介紹,百姓也接受了,這是怎麼回事?」

孟子說:「讓他主持祭祀之事,神明都享用了祭品,這就是上天接受了;叫他主持朝政,天下治理的很好,百姓都很滿意他,這就是百姓也接受了。上天授予他天下,百姓也授予他天下,所以說:天子不能把天下授予人。舜輔佐堯治理天下,一共二十八年,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而是天意。堯去世後,三年之喪完畢,舜便逃到南河的南邊去了(為了讓堯的兒子能夠繼承天下)。但是,天下的諸侯想朝見天子的,都不到堯的兒子那裡,而是都去了舜那裡;爭訟的人都不到堯的兒子那裡,卻都到了舜那裡;歌功頌德的人,都不歌頌堯的兒子,卻都歌頌舜。所以說,這是天意。在這樣的情況下,舜才回到都城,做了天子。如果舜居住在堯的宮室,逼迫堯的兒子讓位,這是篡位,而不是上天授予的了。《太誓》篇中說:『百姓的眼睛就是上天的眼睛,百姓的耳朵就是上天的耳朵。』說的正是這個意思。」

(二)禹不傳於賢

帝堯禪讓於舜,帝舜禪讓於禹,禹卻把帝位傳給了自己的兒子啟。萬章問孟子:「有人說『到禹的時候,道德已經衰敗了。禹沒有把天下傳給聖賢之人,卻傳給了自己的兒子』真是這樣嗎?」

孟子答:「不是這樣的。上天要傳給聖賢之人,便傳給聖賢之人;上天要傳給君王的兒子,便傳給君王的兒子。當初,舜把禹推薦給上天。十七年之後,舜死了,三年的服喪期一結束,禹為了讓位於舜的兒子,自己便躲到了陽城。但是,天下的百姓跟隨禹,正像當年堯死後,百姓不跟隨堯的兒子卻跟隨舜一樣。」

「後來,禹把益推薦給上天。七年之後,禹死了,三年的服喪期一過,益為了讓位給禹的兒子,自己便躲到箕山的北邊去了。當時朝見天子的人和要打官司的人,都不去益那裡,卻去了禹的兒子啟那裡,他們說:『他是我們君王的兒子呀。』歌功頌德的人也不歌頌益,卻歌頌啟。」

「堯的兒子丹朱不成器,舜的兒子也不成器。舜輔佐堯,禹輔佐舜,時間長了,對百姓施予恩惠的時間也長。啟很賢明,能夠恭謹的繼承禹的美德。益輔佐禹,經過的時間短,對百姓施予恩惠的時間也短。舜、禹、益之間相距時間的長短,他們的兒子好壞,這都是上天安排的,不是人力所能做到的。沒有人故意這樣安排,結果卻這樣了,這是天意;沒有人叫他們來,他們竟然來了,這也是天意。」

孟子說:「憑百姓的身份而能得到天下的人,他的道德必然也要像舜和禹一樣,而且要有天子的推薦。所以,孔子(雖然是聖人,因為沒有天子的推薦)得不到天下。代代相傳而得到天下的,上天如果要讓他失去天下,則必須是像夏桀、殷紂王那樣殘暴的君主,所以益、伊尹、周公(雖然聖賢,因為所遇到的君主都不是夏桀、紂王那樣)得不到天下。」

可見,天子的確是上天指派的,一切都是天意啊!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今日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