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課教材(高級):致君堯舜的魏徵(歷史人物故事)

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正見網2006年12月22日】

編者按:為了弘揚中國神傳文化,清除邪黨文化的影響,在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用在大法中修出的正見,開始著手編寫一套中國正統文化教材。因為是剛剛起步,難免有所不足,我們需要世界各地的大法弟子,尤其是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的參與和指正。我們誠摯的希望使用這份教材的同修,能將上課中所遇到的問題,以及教材的優缺點反饋給我們,以便我們不斷的修改提高,使教材更加充實完整。同時,我們也歡迎更多有意願參與教材編輯寫作的同修加入進來,共同完成教材的編著。

◇◇◇ ◇◇◇ ◇◇◇


在隋末唐初時,魏徵先為隱太子李建成東宮僚屬,看到太子與秦王李世民的衝突日益加深,多次勸建成要先發制人。玄武門之變後,魏徵被捕下獄,李世民早知魏徵有奇才,不忍加誅,便當面責問道:「你為什麼離間我們兄弟之間的感情?」魏徵沒有求饒,而是據理回道:「人各為其主,我忠於李建成有什麼錯?而且太子早聽我的話,就不會有今天的下場。」李世民非常欣賞魏徵如此耿直的個性,不僅赦免了他,還把他任為諫官,經常引入內廷,詢問政事得失。魏徵喜逢知己之主,竭誠輔佐,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加之性格耿直,往往據理力爭,從不委曲求全,雖然太宗天威震怒,他還是神色堅定,毫無懼色,而太宗也能漸漸的息怒,聆聽諫言。

貞觀元年(837),有人奏告魏徵私自提拔親戚作官,唐太宗立即派人調查。結果查無證據,純屬誣告。但唐太宗仍轉告魏徵說:「今後要遠避嫌疑,不要再惹出這樣的麻煩。」魏徵當即面奏說:「我聽說君臣之間,相互協助是為一體。如果不秉公辦事,只講遠避嫌疑,那麼國家無法興盛。」

貞觀二年,魏徵對於太宗,不管是公事還是私事,只要他認為不恰當的地方,都會馬上提出糾正。太宗非常喜歡打獵,也非常喜歡玩一種叫做「鷂鷹」的鳥。有一天,太宗得到了一隻上好鷂鷹,非常喜歡,正放在臂上逗著玩兒,忽然看見魏徵走過來了,便趕快把鷂鷹藏入懷中坐好。可是魏徵遠遠的早就看見了,於是就故意把話題拉長,講個沒完。好不容易等魏徵走後,太宗急忙把懷中的鷹取出,一看,哎呀!小鷹早已悶死了!

同年,唐太宗曾向魏徵問道:「何謂明君、昏君?」魏徵回答說:「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君之所昏者,偏信也。以前秦二世居住皇宮,只是偏信宦官趙高,直到天下大亂以後,自己還被蒙在鼓裡;隋煬帝偏信虞世基,天下郡縣多已失守,自己還不知道。」太宗對這番話深表贊同。魏徵還說:「願皇上使自己作良臣而不要作忠臣。」太宗詢問忠臣和良臣有何區別,魏徵答道:「使自己身獲美名,使君主成為明君,國家強盛,子孫相繼,福祿無疆,是為良臣;使自己身受殺戮,使君主淪為暴君,家國滅亡,空有其名,是為忠臣。二者相去甚遠。」太宗點頭稱是。

貞觀六年,長樂公主是唐太宗與長孫皇后的掌上明珠,將出嫁時,原本所配嫁妝要比永嘉長公主加倍。永嘉長公主是唐太宗的姐姐,唐初出嫁,嫁妝因而比較簡樸;而長樂公主出嫁時是貞觀盛世,要求增添些嫁妝本不過份。但魏徵聽說了此事,上朝時諫道:「公主之禮不宜過永嘉長公主,長幼有序,規制有定,希望陛下明察!」唐太宗回宮後把魏徵的話告訴長孫皇后。長孫皇后對此十分稱讚道:「常聽說陛下看重魏徵,本來不知原因;今天聽到其諫言,以禮義排除君主私情,才知道真是社稷之重臣。我與陛下為結髮夫婦,情深意重,仍然害怕陛下因位高權重不易聽入諫言,所以要進諫言時,必先觀察陛下顏色,不敢輕易冒犯;而魏徵以君臣之疏遠關係,能提出如此諫言,實為難得,陛下不可不從啊。」於是長樂公主帶著不甚豐厚的嫁妝出嫁了。

有一次太宗退朝回宮後,猶自氣憤填膺地對長孫皇后說:「遲早我要殺了這個老頑固!」皇后急忙問道:「陛下要殺誰呀?」太宗回答道:「魏徵總是當面糾正我,不留情面!」皇后聽完後,立刻換了禮服出來向太宗道賀說:「君主賢明則臣下直諫。魏徵敢於犯顏直諫,正說明你的聖明大度,真是可喜可賀啊!」太宗聽完後,怒氣漸消。想起魏徵的為人處世,內心不禁生起了無限的敬意。所以太宗曾說:「人家都說魏徵舉動怠慢粗魯,我看這正是他嫵媚可愛的地方啊!」魏徵則回答道:「是君主有容諫的雅量,使臣下敢於直諫,不然,臣下也不敢直犯龍顏。」

還有一次,太宗要去南山打獵,這事兒被魏徵知道後,急忙進宮去看看,只見太宗全副獵裝端坐在那裡,不象要出門的樣子。魏徵只好硬著頭皮上前問道:「聽說陛下要去南山打獵,怎麼還沒去呢?」太宗笑著說:「我本來是要去打獵的啊!但怕你來勸諫我,所以我決定不去了。」

有一天,他問群臣:「魏徵與諸葛亮相比,哪個更為賢良?」岑文本說:「諸葛亮才兼將相,魏徵不如他。」太宗卻說:「魏徵以仁義之道輔佐我治國,希望我成為堯、舜那樣的聖王,就此而言,諸葛亮也不能同他相提並論。」可見,在唐太宗的心中,魏徵的才德是何等之高。

貞觀十七年,魏徵染病甚重,皇帝發現魏徵的宅第狹窄破舊,便命將其要營建小殿建材為魏徵營構宅第,短短五日就完成,並賜素墊被、素布被,以符合魏徵的喜好。而且令中郎將住宿魏徵宅第,有任何消息立刻上聞,藥膳贈送很多,還有皇宮派出的使者密集得在路上都會彼此相遇,可惜不久,魏徵病逝家中。太宗親臨弔唁,痛哭失聲,並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我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逝世,遂亡一鏡矣。」

辨析

一、從太宗對魏徵與諸葛亮的比較上看,你覺的魏徵對太宗的期望是什麼?
二、魏徵連太宗養鷂鷹這樣的小事都要管,從中看出魏徵對自我角色的認定?
三、從長孫皇后對太宗所言,請體會當魏徵屢屢犯顏直諫時,太宗的心情與魏徵的處境。
四、如果魏徵輔佐的不是唐太宗,你認為魏徵的作為會怎樣?
五、魏徵獲國君肯定卻不因此而濫權,甚至死前宅第狹窄破舊,試想魏徵是怎樣的人?

延伸閱讀

諫太宗十思疏

魏徵

臣聽說要樹木長得高大,一定要鞏固它的根;要水流得長遠,一定先要疏浚它的泉源;要使國家安定,一定要多積道德仁義。泉源不深,卻希望水流長遠;根不鞏固,怎麼能希望樹木長得高大;道德積聚不深厚,卻想要國家平治;就是最愚笨的人,也知道是不可能的,何況是明智的人呢?君主擔當帝位的重任,居於天下最高的位置,應當累積德義,使他的地位和天一般的崇高,長保無窮美善的治世。如果在安樂的時候,不思慮或有危難來臨;也沒想到用儉約來戒除奢侈;道德修養不深厚,情意方面不能克制慾望的泛濫,這就好像砍伐了樹根卻希望樹木長得茂盛,塞住了水源卻希望水流長遠啊!

所有的君主,都承奉上天偉大的使命而統治天下,沒有一個不是在艱苦的時候道德非常崇高,但在成功以後德業就衰落。有好開始的人很多,能夠有好結果的卻很少。這難道是取得天下很容易,而守住天下反而困難嗎?從前創業時尚有餘力,現在要守住它反覺力量不夠,這是甚麼原因呢?因為在艱苦的時候,必然會盡誠心來對待屬下,一旦成功以後,就放縱情慾傲慢待人了。如果能誠心待人,就是北胡南越那樣疏遠的人,也能結合為一體;如果傲慢待人,就是骨肉至親,也會變成不相關的路人。即使用嚴刑去督責他們、用威勢去脅迫他們,結果只能使他們苟求避免刑罰,卻不會懷念恩德,表面恭敬內心卻不順服。要知道可怕的不在怨的大小,而是民心的向背,國君像船,人民像水,水可以載船也可以翻船,應該特別謹慎啊!國君治民又好像用腐朽的繩子駕馭著奔馳的馬車一樣的危險,怎麼可以疏忽呢!

身為國君,如果見到喜歡的東西,就要想到知足來警戒自己;有任何措施時,就要想到適可而止以安定人民的生活;想到自己地位高或有危險時,就要想到謙虛來修養自己的德性;懼怕驕傲自滿時,就要想到像江海般居於百川之下;喜好遊獵時,就要想古代帝王一年以打獵三次為限;擔心自己鬆懈怠惰時,就要想到行事開始時要小心而且要認真做到底;擔心被人蒙蔽,就要想到虛心接納臣民的意見;擔心奸邪的人說壞話,就要想到先端正自己的品德來斥退惡人;施恩與人,就要想到不可因一時的高興而隨便獎賞;加罰於人,就要想到不要因為一時的忿怒而濫施刑罰。綜合上述十種反省的工夫,發揚古人所提倡的九種德性。選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採擇善言而聽從它,那麼聰明的人就能獻出他的良謀,勇敢的人就能竭盡他的力量,仁德的人就能廣布他的恩惠,誠實的人就能表現他的忠誠。文武百官爭相為國奔走效力,君臣之間相安無事,可以享受遊樂,可以像神仙赤松子王子喬一般的高壽,整天逍遙地彈琴、垂衣拱手,不需要多說話就能化治天下。何必自己勞費心神,去替下屬管理他們的職務,何必役使自己聰敏的耳目,而損害了無為而治的大道理呢?

(附錄)原文與出處

貞觀六年長樂公主將出嫁,上以公主,皇后所生,特愛之,敕有司資送倍於永嘉長公主。〔永嘉長公主,高祖女。唐制:皇姑為大長公主,正一品;姊為長公主,女為公主,皆視一品。〕魏徵諫曰:「昔漢明帝欲封皇子,曰:『我子豈得與先帝子比!』皆令半楚、淮陽。今資送公主,倍於長主,得無異於明帝之意乎!」上然其言,入告皇后。後嘆曰:「妾亟聞陛下稱重魏徵,不知其故,今觀其引禮義以抑人主之情,乃知真社稷之臣也!妾與陛下結髮為夫婦,曲承恩禮,每言必先候顏色,不敢輕犯威嚴;況以人臣之疏遠,乃能抗言如是,陛下不可不從。」

貞觀六年上嘗罷朝,怒曰:「會須殺此田舍翁。」後問為誰,上曰:「魏徵每廷辱我。」後退,具朝服立於庭,上驚問其故。後曰:「妾聞主明臣直,今魏徵直,由陛下之明故也,妾取不賀!」上乃悅。

貞觀二年徵狀貌不逾中人,而有膽略,善回人主意,每犯顏苦諫;或逢上怒甚,徵神色不移,上亦為霽威。言於上曰:「人言陛下欲幸南山,外皆嚴裝已畢,而竟不行,何也?」上笑曰:「初實有此心,畏卿嗔,故中輟耳。」上嘗得佳鷂,自臂之,望見徵來,匿懷中;徵奏事固久不己,鷂竟死懷中。(《資治通監》)

魏徵,字玄成,魏州曲城人。隱太子引為洗馬。徵見秦王功高,陰勸太子早為計。太子敗,王責謂曰:「爾鬩吾兄弟,奈何?」答曰:「太子蚤從徵言,不死今日之禍。」王器其直,無恨意。

左右有毀徵阿黨親戚者,帝使溫彥博按訊,非是。彥博曰:「徵為人臣,不能著形跡,遠嫌疑,而被飛謗,是宜責也。」帝謂彥博行讓徵。徵見帝,謝曰:「臣聞君臣同心,是謂一體,豈有置至公,事形跡?若上下共由茲路,邦之興喪未可知也。」帝矍然,曰:「吾悟之矣!」徵頓首曰:「願陛下俾臣為良臣,毋俾臣為忠臣。」帝曰:「忠、良異乎?」曰:「良臣,稷、契、咎陶也;忠臣,龍逢、比干也。良臣,身荷美名,君都顯號,子孫傅承,流祚無疆;忠臣,己嬰禍誅,君陷昏惡,喪國夷家,只取空名。此其異也。」帝曰:「善。」因問:「為君者何道而明,何失而暗?」徵曰:「君所以明,兼聽也;所以暗,偏信也。堯、舜氏辟四門,明四目,達四聰。雖有共,玄,不能塞也,靖言庸違,不能惑也。秦二世隱藏其身,以信趙高,天下潰叛而不得聞;梁武帝信朱異,侯景向關而不得聞;隋煬帝信虞世基,賊遍天下而不得聞。故曰,君能兼聽,則奸人不得壅蔽,而下情通矣。」帝大笑曰:「人言徵舉動疏慢,我但見其嫵媚耳!」徵再拜曰:「陛下導臣使言,所以敢然;若不受,臣敢數批逆鱗哉!」

帝嘗問群臣:「徵與諸葛亮孰賢?」岑文本曰:「亮才兼將相,非徵可比。」帝曰:「徵蹈履仁義,以弼朕躬,欲致之堯、舜,雖亮無以抗。時上封者眾,或不切事,帝厭之,欲加譙黜,徵曰:「古者立謗木,欲聞己過。封事,其謗木之遺乎!陛下思聞得失,當恣其所陳。言而是乎,為朝廷之益;非乎,無損於政。」帝悅,皆勞遣之。

十七年,疾甚。徵家初無正寢,帝命輟小殿材為營構,五日畢,並賜素褥布被,以從其尚。令中郎將宿其第,動靜輒以聞,藥膳賜遺無算,中使者綴道。帝親問疾,屏左右,語終日乃還。後復與太子臻至徵第,徵加朝服,拖帶。帝悲懣,拊之流涕,問所欲。對曰:「嫠不恤緯,而憂宗周之亡!」帝將以衡山公主降其子叔玉。時主亦從,帝曰:「公強視新婦!」徵不能謝。是夕,帝夢徵若平生,及旦,薨。帝臨哭,為之慟,罷朝五日。

帝後臨朝嘆曰:「以銅為鑑,可正衣寇;以古為鑑,可知興替;以人為鑑,可明得失。朕嘗保此三鑒,內防己過。今魏徵逝,一鑒亡矣。(《新唐書》)

諫太宗十思疏

魏徵

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豈望流之遠?根不固而何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治,雖在下愚, 知其不可,而況於明哲乎?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將崇極天之峻,永保無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德不處其厚,情不勝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憂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豈其取之易而守之難乎?昔取之而有餘,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胡越之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雖董之以嚴刑,震之以威怒,終苟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車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所作,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海而下百川;樂盤游,則思三驅以為度;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想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因怒而濫刑。總此十思,弘茲九德。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爭馳,君臣無事,可以盡豫游之樂,可以養松喬之壽,鳴琴垂拱,不言而化。何 必勞神苦思,代下司職,役聰明之耳目,虧無為之大道哉?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