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嶽仙跡探微:終南山─洞天之冠

牟梅


【正見網2007年03月26日】

位於陝西省西安市南部的終南山,是秦嶺西自武功、東至藍田的總稱。其主峰太白山,位於陝西周至縣境內,海拔3661米,另外還包括翠華山、南五台、圭峰山、驪山等山峰。

終南山古名太一山、地肺山、中南山、周南山,簡稱南山。據說因為山在周王朝的南面,故名南山,也叫終山,即陸終居地而得名。《禹貢》有“終南悖物”之句。因漢武帝曾在這裡祭祀過太乙神,故又名為太乙山或太一山。《漢書·地理志》載:“扶風武功縣有太一山,故以為終南。”宋朝程大昌《雍錄》卷五稱:“毛氏曰:‘終南,周之名山中南也,中南即終南也。’《關中記》曰:‘中南,言居天之中,都之南也。’又曰:‘終南、太一,左右三十裡,內名福地。’”清朝閻若璩《尚書古文疏證》考據說:“終南,南山之總名;太一,一山之別號。”

道教始終將終南山看作“洞天之冠”,“天下第一福地”,所以未將其列入洞天福地的名冊中。東晉葛洪《抱朴子內篇·金丹》還將其列為“合作神藥”的名山之一。

相傳春秋時,周康王的大夫、天水人尹喜常在終南山結草為廬。他善於觀察天文現象。一日,他見紫氣東來,吉星西行,知道必有聖人經過函谷關西行。於是,尹喜求為函谷關令,並預先齋戒,等待聖人的到來。後來身披五彩雲衣的老子果然來了,並在樓南的高崗上給尹喜留下了五千言,這就是對後世影響深遠的《道德經》。尹喜後來也得道成仙。

根據史料,秦時,就有人在終南山上修煉。北宋宋敏求《長安志》卷十一引晉皇甫謐《高士傳》曰:“秦有東園公、夏黃公、綺裡季、甪裡先生,時呼四皓,共入商洛,隱地肺山,以待天下定。及秦敗,漢高帝召之,四人乃深自匿終南山,不能屈之。”據說東園公、夏黃公、綺裡季和甪裡先生這四個人後來都成了仙。《晉書·王嘉傳》記載了在終南山修行的東晉道士王嘉的事跡。他是隴西安陽人,先是在東陽穀隱居,鑿岩穴居。跟從他修煉的人有數百人,也都住在洞穴中。據說王嘉不僅不食五穀,而且可以預知道、吉凶,會隱身之術。在石季龍叛亂後,他獨自來到長安,悄悄隱居在終南山,結庵廬而居。後來前秦苻堅派人詢問淝水之戰的勝負。王嘉先說了“金剛火強”,然後騎上使者的馬,向東行數百步後縱馬急馳而回。一邊騎馬,一邊脫下衣帽、鞋子,下馬後盤在床上一言不發。其意思是苻堅大敗。後來苻堅果然戰敗,前秦滅亡。

南朝宋時有李和隱居終南山,101歲時坐逝。唐朝時則有新羅人金可記、孫思邈等居終南山修煉。唐末五代後,鍾離權和呂洞賓亦與終南山結下了很深的淵源。此二人後位於“八仙”之列。宋釋志磐《佛祖統紀》卷四十三記載,五代時的鐘離權,自稱南漢時遇上了仙人王玄甫,得到了長生之道。後為了躲避戰亂進了終南山,並在此修行。唐時的呂洞賓,在長安酒肆遇見了鍾離權,隨即跟隨他進入終南山修道。後亦得道成仙。還有一個叫劉海蟾的,也受鍾離權點化,遁跡終南山下;後丹成屍解,有白氣自頂門出,化鶴沖天。

到了金、元時期,全真道教因宗祖鍾離權、呂洞賓和創教祖師王嚞最初在終南山修道,因此終南山成為全真道最早的發源地。在成吉思汗的支持下,邱處機建造了大量宮觀,使終南山道教走向了鼎盛。在此修行的道士人數眾多,《終南山祖庭仙真內傳》所載即不下數十人。明清時期,仍有一些道士在終南山修道,但此時的道教已趨衰落。

西漢時,終南山上就建造了太乙宮。唐代時建起了一批宮觀。比如太和宮(後更名為翠微宮)、四皓廟、廣惠公祠、會靈觀等。從元初起,終南山相繼建起了以重陽萬壽宮為中心的大批宮觀。重陽萬壽宮,金代名靈虛觀,蒙古乃馬真後三年(1244)賜額重陽萬壽宮。還有遇仙觀,傳為王嚞甘河遇仙處。此外,還有通仙萬壽宮、棲雲觀、集仙觀、太一觀、玉華觀、白鹿觀、筠溪道院、純陽演化庵等,皆建於元代。明清時期,終南山原建各宮觀,除少數外,大多因為年久失修而廢棄。

除了修道之人在終南山上修煉外,在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的兩次滅佛後,隨著長安城內的僧人因避難至終南山,佛教開始在終南山上得以發展。一些僧人開始在此修行。因此,除了道家仙跡外,終南山上還有佛家聖跡,比如在南五台,它是以大台、文殊、清涼、靈感、捨身五個小台(即五座小峰)而得名,還有明清以來建造的大小廟宇40多處。

唐太宗李世民曾作《望終南山》一詩:


重巒俯渭水,碧嶂插遙天。
出紅扶嶺日,入翠貯岩煙。
疊松朝若夜,復岫闕疑全。
對此恬千慮,無勞訪九仙。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