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嶽仙跡探微:羅浮山──南海蓬萊

牟梅


【正見網2007年03月05日】

羅浮山在廣東省南部,橫跨博羅、增城二縣。民間傳說蓬萊仙島有一個別島,隨著風浪飄啊飄,飄到了南海,最終依附在羅山旁,因此名為浮山,並與羅山合稱為羅浮山,也被稱為「南海蓬萊」。《藝文類聚》卷七引《羅浮山記》曰:「羅,羅山也;浮,浮山也。二山合體,謂之羅浮。在增城、博羅二縣之境。」

羅浮山自古就是一座仙山,至今還流傳著許多神仙的故事。

根據《列仙傳》和《神仙傳》所載,周靈王時,有仙人浮丘公帶著王子晉上嵩山修道,後來曾雲遊到羅浮山修行。秦時有個叫安期生的人在東海一帶賣藥,救治病患,時稱千歲翁,曾經在羅浮山澗中采菖蒲服用,今菖蒲澗因此得名,後據說在此飛升。還有一個叫桂父的象林人,膚色有時是黑色的,有時變白,有時變黃,有時變赤,南海人都非常尊崇他。他常服食桂花和葵花,並配製成桂丸,制一千粒用十斤桂花,多少代人都見過這種丸子。他的道術遍布東南,後來在羅浮山成仙。除此之外,秦朝時還有霍龍,漢時有朱隱芝、華子期、東郭延年等,皆在此山得道成仙。

明朝陳木連《羅浮志》卷四和清宋廣業《羅浮山志》卷四稱,三國時期,著名的吳國道士葛玄在羅浮飛雲頂煉丹成仙,其弟子鄭思遠也在此山修煉成仙。不過,也有史書說他是在雲南蒼山或者廬江馬跡山隱居修行後羽化成仙。哪種說法正確,目前已難判斷。《晉書・葛洪傳》載,東晉道士葛洪晚年居住在羅浮山修行煉丹,他還與另一位後來亦成仙人的鮑靚常常在此徹夜談論修煉之事,因此在山上留有一些仙跡就不足為奇了,最有名的是「遺履軒」。相傳一天葛洪與鮑靚正相談甚歡,一直到拂曉十分也沒有睡意,忽然,一對玄燕向他們飛來。二仙一時興起,將燕子網下,不料發現卻是一雙神靴。所以此地便留下了神仙遺履的傳說。在這個遺履軒上,還有一塊形如臥榻的青石板,傳說古代曾有一位仙人在此靜臥。

葛洪有一弟子名黃野人也是居住在羅浮山較早的道士,跟隨著葛洪煉丹。葛洪仙逝後,他得葛洪仙丹一粒,服之成為地行仙。東晉時,敦煌人單道開從南海進入羅浮山修行,活了一百多歲。隋唐時,道教在羅浮山有了較大的發展,一些道士如蘇元朗在此修行,傳說活了幾百歲。還有軒轅集,也活了很長時間,面容不見衰老。更為奇特的是,他居暗室之中,卻可以看到數丈遠。據說他每次去深山中採集藥材,毒蛇猛獸不僅不傷害他,而且還來保護他。他治病時,只要用布巾一揮,病人立時就治癒。後來唐宣宗召見他詢問長生的秘訣,他的回答是:「絕聲色,薄滋味,哀樂一致,德施無偏,自然與天地合德,日月齊明。」另有一道人陶八八曾經傳授給顏真卿刀圭碧丹,並在羅浮山修煉成仙。

宋元時期也有大批道士在羅浮山修行。比較知名的有南宗五祖之一的陳楠,白玉蟾,鄒葆光,張月窗、蕭集虛等。明清時,在羅浮山修行的道士知名的有徐子明,梁可瀾等。

兩晉南北朝時,羅浮山尚沒有正規的道觀,只有簡陋的庵舍,主要是葛洪所建的四庵:都虛(後稱沖虛,即南庵),孤青(西庵),白鶴(東庵),酥醪(北庵),其後皆加擴建,稱觀。隋唐時,羅浮山已建起一批宮觀。最早修建的是沖虛觀。五代南漢時在沖虛觀東建九天觀,宋代改名為明福觀。有在葛洪西庵基礎上建天華宮,宋代時改為長壽觀。宋元續有隱,知名者亦不少。宋元時期,羅浮山又建有一批庵觀,如廣莫庵,見日庵等。羅浮山舊有九觀十八寺二十二庵之說,明清之後,許多已經被廢棄,現尚存五觀五寺。道教五觀,即沖虛觀、酥醪觀、九天觀、白鶴觀、黃龍觀。其中沖虛觀中有仙人葛洪煉丹時取水的「長生井」和洗藥的池子。

羅浮山上還有一處景致非常優美的所在:朱明洞。據說是葛洪修道成仙的地方。

唐朝詩人李賀曾作《羅浮山人與葛篇》:

依依宜織江雨空,
雨中六月蘭颱風。
博羅老仙時出洞,
千歲石床啼鬼工。
蛇毒濃凝洞堂濕,
江魚不食銜沙立。
欲煎湘中一尺天,
吳娥莫道吳刀澀。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