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07年04月23日】
在福建省東北部福鼎縣境內,矗立著一座三面臨海、面積為300多平方公裡的仙山,她氣勢雄偉,景色秀美,並以峰險、石奇、洞異、雲霧多四絕而聞名遐邇,因此有「山海大觀」之稱。這就是太姥山。傳說,東海諸仙常聚於此,故太姥山又被稱為「海上仙都」。主峰摩霄峰,因狀如覆鼎,又名覆鼎峰,海拔約千米。
宋淳熙《三山志》記載:「太姥山,舊名才山。《力牧錄》云:容成先生常棲之,今中峰下有石井、石鼎、石臼、石杵尚寸。」容成子是黃帝時的大臣,曾在此修煉過。到了堯帝時,有老母在此以種蘭為業,她為人樂善好施。因家在路旁,對於往來行人不吝給予。一天,一個道士路經她的房屋乞要一碗米湯,老母端給了他。道士隨後傳授給她九轉丹砂之法。老母服下後,在七月七日那天得道成仙。人們相傳呼為「太母」,並將此山稱作「太母山」。春秋戰國時期,此山曾被越國封為東嶽。西漢武帝時,令大臣東方朔敕封下天名山。當東方朔游至太母山,感覺猶如走入了仙境,並讚嘆道:「山增海闊,海添山雄,山海相成,渾為一體,實乃生平所首見耳!」於是稟明武帝,將其封為全國三十六名山之首,並改太母山為「太姥山」。據說摩霄峰下摩霄庵(今名白雲寺)右邊石壁上鐫刻的「天下第一山」五個大字,即是東方朔所題。
作為仙山的太姥山,自古就不乏修煉者在此修煉。除了黃帝時的容成子,堯帝時的老母外,還有眾多的修煉者在此修行,只是見諸史籍的並不多見。比較有名的如唐朝的智饒、明朝的慧明,清代的行智、秀懷、智水等。
唐宋時,佛教在太姥山上的發展十分興盛,共建有三十六座寺院,規模較大的有國興、瑞雲、靈峰、芭蕉、天王、白雲等寺,故有「東天佛國」之稱。國興寺,唐乾符四年(公元877年)建造,南宋淳釣年間毀於大火,今遺址上尚存石柱三百六十根,寺前有楞枷寶塔和石池。瑞雲寺始建於五代後晉天福元年(公元936年),殿宇寬敞,結構別致,採用園林式結構。寺內古物眾多,藏經萬卷。寺旁有一株古樹,人手一觸,樹葉皆被顫動,當地稱為「感觸樹」,亦一奇樹。靈峰寺在冷城西側的翠薇峰下,始建於唐咸通遠年(公元860年),宋時稱「蘭溪寺」,又名「小靈峰」。寺內有大雄寶殿、藏經樓、念佛堂、齋堂、花圃等建築。
古人有詩讚之:「太姥無俗石,個個皆神工,隨人意所識,萬象在胸中。」 太姥山上的四絕之一的「石奇」可從白雲寺景區的「仙女獻花」、「彌勒袒腹」、「仙翁對弈」、「金鐘掛壁」,天門寺景區的「韋陀把天門」、「觀音坐蓮花」等一窺端倪。而「方橫斷壁千層險」則要去摩霄峰、新月峰、筆架峰、蓮花峰、天柱峰等才可以體會的到。
太姥山的岩洞亦是別具特色。比較著名的有葫蘆洞、將軍洞,一線天、滴水洞、七星洞、一片瓦、犀牛洞、白馬洞、鴻雪洞、蝙蝠洞、福成洞、韋陀洞、蓮花洞、龍潭洞等,每一個洞都各具特點,都有一段美麗的傳說,令人稱奇。比如葫蘆洞形似葫蘆,洞室寬大,可容千人,有「世外桃源」之譽。鴻雪洞長800米,洞中有井,傳說系容成子煉丹時的丹井。而關於一線天的由來,還有一個傳說。相傳太姥娘娘命白猴在煉丹井旁看守出爐的仙丹,由於多日勞累,在仙丹出爐時,白猴竟然昏睡過去。這時,好吃懶做而又想成仙的金老鼠,乘機偷拿了一粒仙丹。但是逃跑時它驚動了白猴,白猴抓起神斧追趕金老鼠。金老鼠一下子鑽進了一塊巨石下的小洞裡。白猴非常生氣,就揮動神斧,在巨大的頑石上裂開了一條狹窄深長的石縫這就是「一線天」。
此外,由於大自然的造化,太姥山一年裡,竟有100多天雲霧,尤其是春夏之交或雨後初晴之時。此時的太姥山一切景致都若隱若現,宛如仙境。
太姥山的仙跡聖景還不僅限於此。山西麓的「九鯉溪瀑」遊覽區多溪澗,有小玉女峰、「迎仙船」、「仙童望日」、「觀音坐蓮」等美景。在太姥山東麓還有座冷城古堡,系一山間村寨,自明嘉靖年間起,成為抵抗倭寇的城堡。
唐朝太子太傅薛令之曾作 《太姥山》一詩,讚美了:
鬼斧巧開鑿,仙蹤常往還。
東甌冥漠外,南越渺茫間。
為問容成子,刀圭乞駐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