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嶽仙跡探微:大滌山―洗滌塵心之地

牟梅


【正見網2007年04月09日】

澄澈清明、蔥鬱清幽的大滌山,位於浙江臨安、餘杭兩縣交界處,是天目山的余脈。廣義上講,它包括大滌、天柱、九鎖三山和洞霄宮。九鎖山有九峰,分別為:天關、藏雲、飛鸞、凌虛、通真、龍吟、洞微、雲嗷、朝元。因峰峰連鎖,故名九鎖山。

大滌山,又名大壁山或大辟山。宋潛說友《咸淳臨安志》卷二十四《大滌山洞天》條云:“或言:此山清幽,大可以洗滌塵心,故名。”道教將其列入三十六洞天中第三十四,即大滌玄蓋洞天,由姜真人掌管。

根據史料記載,約在晉代起,有修道之人開始在大滌山修煉。元鄧牧《洞霄圖志》卷五載,一個叫郭文的人,河內軹人。十三歲時,在華陰山石室中得到石函,內有神虎內真紫元丹章。晉室內亂之際,他來到大滌山建造茅舍,獨居十餘年修煉。《仙傳拾遺》記載了他的神跡。曾有一隻老虎張著嘴來到他的石室前,似乎有事相求。郭文把手伸到老虎的喉中,取出一塊骨頭來,原來老虎的喉嚨裡卡了塊骨頭。第二天,那隻虎口中銜著一隻死鹿來到石室外獻給郭文。從此這隻虎就常常跟隨在郭文左右,郭文可以撫摸它或牽著它走。郭文如果出山,虎必定跟著他。雖然在城市裡的人群中行走,老虎卻象犬羊一樣低頭隨行,不敢有半點放肆行為。有時郭文把刻寫有文字的竹簡放在虎背上,虎就馱著走。郭文有時把到街上去換米、鹽的山果竹葉裝在筐裡,讓老虎馱著,虎就跟著他走。晉帝聽說後,召他進宮,問他用什麼法術馴服了老虎。郭文回答說:“我只是順其自然而已。人無害獸之心,獸則無傷人之意,何必要用法術呢?你撫愛老虎,老虎就追隨你,老虎就如同百姓﹔你虐待我,我就和你為仇,這時百姓就像老虎。治理百性和馴服猛虎,又有什麼不同呢?”晉帝非常欣賞郭文所言,就讓他做官,但郭文推辭了,繼續隱居起來修煉。後來得道成仙。還有一個叫許邁的人,在永和二年(346年)來此修煉,後不知所蹤。

唐代,大滌山道教開始興盛。知名道士張整、葉法善、司馬承禎等都來此遊歷,在此修煉的道士也逐漸增多,比如潘先生、朱君緒、暨齊物、吳筠、白元鑒、夏侯子云、閭丘方遠、錢玄同、鄭元章等。潘先生,不詳名字,遍游山川後,在天柱山停留下來修煉。因為其名聲很大,唐高宗敕建天柱觀讓其居住。朱君緒,入天柱山修煉,後得道成仙。其弟子暨齊物,在大滌山精思院修煉,後不知所蹤。夏侯子云,師從仙道司馬承禎十數年,承禎成仙后,他在大滌山中開藥圃種靈芝之藥,後不知所在。

宋元時期,大滌山道教走向繁榮。《洞霄圖志》卷五列有宋代列仙、高道二十餘人,比較有名的是馮德之、唐子霞、喻天時、陸維之、石自方、葉彥球、李明素、陳希聲、俞延禧、王思明、龔大明等。陸維之,餘杭人,隱居在大滌山的石室修煉。高宗召見,他稱病拒絕前往,後不知所蹤。元代著名道士有郎如山、沈多福、鄧牧等。明末清初,有龍門派道士相繼居於此山,比較有名的是金築老人、潘太牧等。此後,大滌山道教逐漸走向衰落,在此修行的道士也越來越少。

大滌山上的宮觀,以天柱觀為最早建造。《洞霄圖志》卷六《天柱觀記》雲,漢武帝元封三年(前108年),在天柱峰麓大滌洞前建壇,唐高宗弘道元年(683年),命道士潘先生在這個地方建天柱觀。五代末,改名天柱宮。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改稱洞霄宮。宋朝著名文人蘇東坡來此遊歷時,曾寫下《詠洞霄宮》一詩:“前生我已到杭州,到處長如憶舊遊。更欲洞霄為隱吏,一庵閒地且相留。”據說蘇東坡的前生就是在此修煉的僧人。唐代時,在大滌山上還修建了玉清觀、上皇觀、精思院等。宋時,除了不斷擴建修葺洞霄宮外,又修建了洞晨觀、沖天觀等。元代除對大滌山原有之洞霄宮、沖天觀等進行修葺外,還建造了元清宮、白鹿山房、清真道院等。主宮洞霄宮,元末被毀,明洪武(1368~1398年)初重建,清中期被廢棄。

大滌山有大滌、白茆、棲真、石室、歸雲、鳴鳳、蛻龍等山洞,傳說是修煉之人修真之處。大滌山下就是著名的大滌洞。大滌洞被稱為“日月分精”,洞口繚繞著氤氳的冷氣。走近可聞流水潺潺,卻深不見底。兩千年前,漢武帝劉徹曾派人往大滌洞中投遞龍簡以祈福祉。

唐白元鑒有詩曰《大滌山》,讚美了此山的清幽:

天坮絕頂山,
仿佛翠微間。
跡久苔紋碎,
雲深古木閒。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