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嶽仙跡探微:閣皂山─漢吳神仙道場

牟梅


【正見網2007年03月29日】

位於江西省樟樹市清江縣的閣皂山,是武夷山的支脈,綿延二百餘裡,共有99座山峰,主峰凌雲峰海拔807.5米。因其風景優美,頗有靈氣,而成為道教靈寶派的祖山。據說由仙人郭真人掌管。

閣皂山古稱閣山,又名葛嶺,五代范資所撰的《玉堂閒話》云:「南中有閣皂山,山形如閣,山色如皂,故號閣皂山。乃葛仙翁得道之所,七十二福地。」「閣」是說山的形狀,「皂」指山的顏色。

關於在閣皂山上修煉之人的記錄,今天史籍所見的是從東漢開始的。相傳道教創始人張道陵,曾在東漢永元時期來到閣皂山修煉,並在西峰建壇,名為「天師壇」。三國時,吳國道士葛玄在遊歷諸名山之後,「最後於閣皂山東峰臥雲庵築壇立灶,以鍊金丹。」《雲笈七籤》卷三《靈寶略記》說:「至三國時,吳主孫權赤烏之年,有琅琊葛玄字孝先……志尚山水,入天台山學道,精思遐徹,未周一年,感通太上遣三聖真人下降,以靈寶經授之……三真末降之前,太上又命太極真人徐來勒為孝先作三洞法師。孝先凡所受經二十三卷,並《語稟》、《請問》十卷,合三十三卷。」後來葛玄在此升天成仙。後人用「漢吳神仙」形容在此羽化成仙的張天師和葛玄。

在張天師和葛玄之後,晉代道士丁令威在閣皂山修真得道。今天山北高峰為丁真人壇,又名丁仙峰。其後,葛玄的侄孫葛洪也來此修道。葛玄在成仙前,將「靈寶經」傳給了弟子鄭思遠,後傳給了葛洪。《晉書》卷七十二《葛洪傳》載葛洪「從祖玄,吳時學道得仙,號曰葛仙公。」葛洪後來傳給海安君,海安君傳給葛巢甫,葛巢甫在東晉隆安末,傳與道士任延慶、徐靈期。南朝劉宋道士陸修靜弘揚靈寶經,從此「靈寶之教,大行於世」。葛洪被稱為靈寶派的始祖,葛玄為祖師;因為閣皂山有葛仙公修道靈跡,還有葛玄升仙羽化之前,將靈寶法?傳付閣皂山,因此閣皂山成為靈寶派的祖山和聖地。隋唐時,一些道人來此修煉,如孫智諒。閣皂山道教開始走向繁盛。宋代是閣皂山道教的興盛時期,有眾多道士來此修道,如陳元禮、楊固卿、朱季愈等。元代之後,道教勢微,知名的道士也不多見了。

大概在南北朝至隋唐期間,閣皂山已建有道觀,如靈山(或作靈仙)館、金仙觀等,後被焚毀。此外,還建有閣皂觀和仙人、路山、郭公、臥雲四庵。宋代,閣皂山主要宮觀閣皂觀(1118年更名為崇真宮)十分興盛,內有葛仙公殿。光緒《江西通志》卷二百二十二載,唐代賜名的閣皂觀,「南唐又名元都觀,宋祥符(1008~1016)中賜名景德。」南宋時的崇真宮已是殿堂林立的大宮觀,「道士數百人環居其外,爭占形勝,治廳館,總為屋千百間,江湖宮觀未有盛於斯者。」元代,閣皂山道教繼續發展。但元以後,漸趨衰微。元至正十二年(1352),崇真宮台基殿俱毀。到了清初,宮觀「所存者惟八景壇基。」

作為道教名山,閣皂山上有眾多的仙真修道遺蹟。除了前面提到的閣皂山西峰的張道陵壇、丁仙峰外,還有葛玄在山的東峰留下的靈寶法壇,用於超度死於戰亂的窮魂滯魄;以及金沙池、搗藥臼、雙鯉石等。明譚嗣先編撰的《太極葛仙公傳》說葛玄:「最後於閣皂東峰建臥雲庵,築壇立灶,以鍊金丹。於時瑞氣祥光,照映山谷。嘗於洞口金沙池中浴丹,其泉忽然涌漲,金沙騰沸,至今丹池之內,金沙自沸。又嘗於西峰石壁上石臼中搗藥,因墮藥一粟許,有飛鳥食之,遂不死。至今月夜,其鳥鳴,作丁當杵臼聲,世名搗藥鳥。仙人琴高嘗騎雙鯉訪仙公於臥雲庵,相與置酒酣飲,醉而臥。及醒,雙鯉已化為石。仙公乃以雙鶴與之,琴高遂乘鶴去,雙鯉石至今在後山間。」

此外,閣皂山東峰的禮鬥石,相傳是仙公禮鬥處。山中流水名為葛憩源,因為葛玄曾在此休息而得名。閣皂山的八景玄壇,相傳得名於葛玄沖舉之日,天帝賜以八景玉輿,玉女峰有葛玄升天遺蹟。閣皂山的臥雲庵、藏丹室,又是葛仙公煉丹藏丹之處。北宋文人陶弼有詩《閣皂山》,讚美了閣皂山的仙景:

萬仞天門閣皂形,
陰陽不似眾山青。
一區海上神仙宅,
數曲人間水墨屏。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