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嶽仙跡探微:崑崙山―神仙樂土

牟梅


【正見網2007年04月11日】

崑崙山,又名崑崙丘、崑崙墟,藏語稱「阿瑪尼木占木松」,即祖山之意。它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最高峰布格達板峰海拔6860米,山峰挺拔,雄偉壯觀,是中國古代的神山,被認為是神仙居住的樂土。北魏史學家崔鴻在《十六國春秋》中,稱崑崙山為「海上之諸山之祖」、「天下名山僧占多」。與崑崙山有關的神話更是傳遍天下,如女媧補天、共工觸山、嫦娥奔月、赤松行雨、蟠桃盛會、后羿射日、白蛇盜草等。

關於崑崙山的具體位置,有人認為它只是神話中描寫的山而非實指地理上的某山。但是在戰國時期史書《竹書紀年》記載:「周穆王西征崑崙丘。」古代早期的地理著作《山海經》中亦記載:「西海之南,流沙之濱,赤水之後,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崑崙之丘。」「海內崑崙之虛,在西北,帝之下都。」可見確有崑崙山,但位置並不確定。漢武帝時的張騫出使西域歸來,霍去病開發西疆之後,崑崙山的位置才得以初定。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大宛列傳》中云:「漢使窮河源,其山多玉石采來天子案古圖書,名河所出山曰崑崙」;「《禹本紀》言『河出崑崙,崑崙其高二千五百餘裡,日月所相避隱為光明也。其上有醴泉、瑤池。』今自張騫使大夏之後也,窮河源,惡睹《本紀》所謂崑崙者乎?故言九州山川,《尚書》近之矣。至《禹本紀》《山海經》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也就是說,張騫在崑崙山上所見,與大禹所見已然不同了。他沒有見到傳說中的神仙西王母和仙境,當然也是有原因的了。

魏、晉、隋、唐時期,將藏北高原、青南高原與塔裡木盆地、柴達木盆地之間的山脈稱為崑崙山。1980年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辭海》中的崑崙山條目稱:「西起帕米爾高原東部,橫貫新疆、西藏間,東延入青海省境內。長約2500公裡。古老褶皺山。西段為塔裡木盆地,藏北高原的界山,西北--東南走向……東段成東西走向,分三支:北支為祁漫塔格山;中支為阿爾格山,東延為布爾漢達山及阿尼瑪卿山(積石山);南支為可可西裡山,東延為巴顏喀拉山」。但目前,對於崑崙山具體劃分範圍還沒有完全達成統一意見。

《山海經・大荒西經》記載,主宰崑崙山的主神是西王母。「赤水之後,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崑崙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文尾,皆白處之。……有人戴勝,虎齒,豹尾,穴處,名曰西王母。」因此後來的《十洲記》和《上清外國放品青童內文》皆雲崑崙山為「西王母之所治也」。西漢末盛行的讖緯書《河圖括地象》說:「崑崙山,廣萬裡,高萬一千裡,神物之所生,聖人仙人之所集也。」即崑崙山是諸仙薈萃的仙山。既然是一座仙山,那當然景致也不同凡間。

根據《山海經・海內西經》的記載,崑崙山高一萬裡,方圓有八百裡。「面有九井,以玉為檻。面有九門,門有開明獸守之。」四周有水環繞,「赤水出東南隅」,「河水出西北隅」,「洋水、黑水出西北隅」,「弱水、青水出西南隅」。《淮南子・地形訓》中也說,崑崙山「有增城九重,其高萬一千裡百一十四步二尺六寸。」「旁有四百四十門,門間四裡,裡間九純,純,丈五尺。旁有九井,玉橫維其西北之隅。北門開,以內(納)不周之風。傾宮、旋室、縣圃、涼風、樊桐,在崑崙閶闔之中,是其疏圃。疏圃之池,浸之黃水,黃水三週復其原,是謂丹水,飲之不死。河水出崑崙東北陬,……赤水出其東南陬,……弱水出自窮石,……洋水出其西北陬,……凡四水者,帝之神泉,以和百藥,以潤萬物。」 晉干寶《搜神記》卷十三云:「崑崙之墟,…… 其外絕以弱水之深,又環以炎火之山。山上有鳥獸草木,皆生育滋長於炎火之中,故有火浣布。」 前秦王嘉《拾遺記》卷十云:「崑崙山有昆陵之地,其高出日月之上。山有九層,每層相去萬裡。有雲氣,從下望之,如城闕之象。」

從上述描述中,不難看出崑崙山的山之構造、水之流向及功用等確實屬於非人間所有。此外,崑崙山上的鳥獸草木之奇也是世間罕有。《山海經・西次三經》雲,崑崙山「有獸焉,其狀如羊而四角,名曰土螻,是食人。有鳥焉,其狀如蜂,大如鴛鴦,名曰欽原,惹鳥獸則死,惹木則枯。有鳥焉,其名曰鶉鳥,是司帝之百服。有木焉,其狀如棠,黃華赤實,其味如李而無核,名曰沙棠,可以御水,食之使人不溺------」。《淮南子・地形訓》也記載,珠樹、玉樹、璇樹、不死樹在崑崙山的西面,沙棠等在東面,絳樹在南面,碧樹、瑤樹在北面。

掌管崑崙山的西王母國的疆域廣大富饒,其宮闕也是富麗堂皇。《古今圖書集成》載:「西王母所居宮闕,在龜山春山西那之都,崑崙之圃,閬風之苑。有城千裡,玉樓十二,瓊華之闕,光碧之堂,九層元室,紫翠丹房;左帶瑤池,右環翠水。其山之下,弱水九重,洪濤萬丈,非飆車羽輪,不可到也。」漢代學者東方朔在其所著《海內十洲記》中寫到西王母的宮闕「其一角有積金為天墉城,面方千裡。其北戶山承淵山,又有墉城金台玉樓;相鮮如流,精闕之光,碧玉之堂,瓊華之室,紫翠丹房,錦雲燭日,朱霞九光,西王母之所治也。」

而其他神仙所居住的宮室樓台又是怎樣的呢?前秦王嘉《拾遺記》卷十說,這裡分為九層。第六層有「五色玉樹,蔭翳五百裡,夜至水上,其光如燭」;第五層「有神龜,長一尺九寸,有四翼,萬歲則升木而居,亦能言」;第三層「有禾孵,一株滿車。有瓜如桂,有奈冬生如碧色,以玉井水洗食之,骨輕柔能騰虛也」;第九層,山形逐漸變窄小,下有數百頃芝田蕙圃,群仙在此打理。旁邊有十二座瑤台,每座有千步寬,都以五色玉為台基。最下層有「流精霄闕,直上四十丈,東有風雲雨師闕,南有丹密雲,望之如丹色,丹雲四垂周密。西有螭潭,多龍螭,皆白色,千歲一蛻其五臟。此潭左側有五色石,皆雲是白螭腸化成此石。------北有珍林別出,折枝相扣,音聲和韻。九河分流。南有赤陂紅波,千劫一竭,千劫水乃更生也」。在這樣的環境中,「群仙常駕龍乘鶴,遊戲其間。」西王母也常常在崑崙山宴請諸神,而且她對人間一些向道之人還給予幫助。

根據史書記載,中華民族的始祖軒轅黃帝及其部族大概也曾在崑崙山一帶生活過。《山海經》載:「崑崙之墟,在西北,為帝之下都。」後來才逐漸向東方遷移。在黃帝與蚩尤逐鹿中原時,黃帝無法戰勝蚩尤,是西王母派出的九天玄女及時趕到,授天書仙法,才使黃帝最終打敗了蚩尤。史書還記載有「堯封獨山,西見王母」。後來堯還派人「西見王母,拜請百福」。

《仙傳拾遺》記載,周穆王年輕時就喜歡神仙之道,常想仿效黃帝那樣乘坐車馬游遍天下的名山大川。他曾登上舂山,在瑤池與西王母相見,並和她一起暢飲。在宴席上,西王母唱道:「天上白雲悠悠,道路漫長而悠遠。山河將我們阻隔,然而你將長生不老,你我重逢有期。」穆王響應說,「我歸東土之後,將使華夏各國和睦相處,使萬民平等富足,那時我再來看望你。」 三年後,穆王又開始出行,到了山西的雷首山和太行山,然後又回到周朝的王都城。後來,穆王來到了崑崙山。西王母命開華宴,為穆王獻上崑崙特產 「澄清琬琰之膏以為酒」。這是一種以最上等白玉釀成的飲料,叫玉膏或玉英,飲之能使人長壽。席上還有其它崑崙特產:蟠桃、瑤草、木禾、沙棠、熒熒草等山珍。西王母的樂隊還奏起了咸池九韶之樂,眾仙女跳起了五人連臂踏地舞。此次登上西王母居住的群玉山時,穆王悉數得到了飛靈沖天之道。他之所以在世間還以凡人的形像出現,是想現身說道,告訴人們修道的結果。有一天,西王母降臨到周穆王的宮中,與他一起駕雲去了天宮。

崑崙山的仙家之氣自然也吸引著眾多的渴望成仙得道的人來此修煉。據說西周時的姜太公曾在此修煉五行大道四十載,至今還有修真洞存在。還有宋代高僧濟公、金元時期的道教全真派開山祖師王重陽等也曾在這裡修行。漢唐之際崑崙山就寺院林立,香火不斷,金元道教在此發展繁盛,明清後走向衰落。

目前留存的神跡有崑崙河源頭的黑海,據說便是仙境中的「瑤池」;崑崙山口的玉珠峰和玉墟峰是玉皇大帝的兩個妹妹玉珠和玉虛神女的行宮;崑崙河北岸的崑崙泉,是崑崙山中最大的不凍泉,傳說是西王母用來釀製瓊漿玉液的泉水;還有姜太公修煉之地修真洞等。

三國時的曹操曾作《秋胡行》兩首,表達了對神仙的嚮往,其一曰:

晨上散關山,此道當何難!
晨上散關山,此道當何難!
牛頓不起,車墮谷間。
坐磐石之上,彈五弦之琴。
作為清角韻,意中迷煩。
歌以言志,晨上散關山。
有何三老公,卒來在我旁?
有何三老公,卒來在我旁?
負"R(音「演」)被裘,似非恆人。
謂卿云何困苦以自怨,徨徨所欲,來到此間?
歌以言志,有何三老公?
我居崑崙山,所謂者真人。
我居崑崙山,所謂者真人。
道深有可得。
名山歷觀,遨遊八極,枕石漱流飲泉。
沉吟不決,遂上升天。
歌以言志,我居崑崙山。
去去不可追,長恨相牽攀。
去去不可追,長恨相牽攀。
夜夜安得寐,惆悵以自憐。
正而不譎,辭賦依因。
經傳所過,西來所傳。
歌以言志,去去不可追。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