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城市發展史(六):隋唐時期

雅慧


【正見網2007年04月28日】

6.隋唐時期

隋唐時期是神州歷史上的黃金時代,隋朝統一天下,在短短數十年中創建了許多新制度和建設,為接下來的盛世天朝立下良好的基礎。唐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巔峰的時期,它的文治武功、經濟、文化、軍事外交等等各方面的發展均衡且接近極致,其成就不僅成為後世華人的自豪,也是人類歷史的光榮。

隋朝的建立

隋朝(西元589年──西元618年)結束了魏晉南北朝長達三百多年的分裂狀態,使天下復歸統一,境內各民族互相融合漢化,呈現一番新氣象。隋文帝勤勉節儉、躬身親為,進行一系列的制度改革,包括中央和地方的政治體制、賦稅、土地制度、法律、錢幣、對外關係等,對後繼的唐朝起著重要的影響。

隋朝的城市

*隋都大興

隋朝代北周而起,開國之初仍定都於北周都城長安。長安位於漢朝故都長安的舊址上,數百年來歷經多次的戰火破壞,重建復又破壞,北周武帝時又下令禁止營造宮室,以致到隨朝時長安已經凋敝不堪。隋文帝命建新都,稱「大興城」,就是以後的唐朝長安。大興/長安是中國歷史上一座有名的國際性都會,也是世界進入現代社會之前,人類所建設的最大的一座城市。有關隋唐長安及建築的細節,請見《盛世天朝之都──長安》、《唐朝的宮殿建築》、《唐朝的宮殿建築》等篇。

*洛陽

洛陽平面圖

隋朝在營造並定都長安之外,也於隋煬帝時在東漢故都洛陽附近選址營造一座新的城市,稱為「東都」,唐時更名為洛陽,與長安並稱二京。和長安一樣,洛陽從規劃到基本完成,只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其中置入的人力「月役二百萬人,以七十萬人築宮城」 。

洛陽的總面積約為45,3平方公裡,比長安的84平方公裡小上許多。全城呈正方形,有洛水東西橫貫城市,將全城分為南北兩半。北邊是皇城、宮城和部分裡坊,南邊則除了居民的裡坊外,還設置了三處市場。宮城位於全城西北角,可能是參照曹魏故都鄴城之先例,或受地形限制 ,也可能洛陽原本也如同長安般將宮城設計在全城北部的正中,但因為西邊的城市預定地已有一座自漢朝以來即已存在的河南縣城,向西發展的規劃便即作罷。唯宮城為首先營建的區域,已經無法再更改位置,只好跨越洛水,將城市往南延伸 。

洛陽在長安完工後23年由同一個設計師宇文愷規劃興建,設計手法更為成熟。長安的裡坊仍有大小之區別,大的裡坊約為一平方公裡,小的約0,5平方公裡;但在洛陽,則裡坊的大小已經統一為450x450公尺的正方形,且內城外城的尺寸皆以裡坊為模數的單位,例如聚四個裡坊大小成為大內的面積;再擴大一倍成16個裡坊,即為皇城加宮城(也就是內城,也叫子城)的總面積 。

模數倍數成為中國傳統建築及都市的設計單位,小到建築物的構件,到聚間以成屋、聚屋成院、聚院成裡坊,聚裡坊成都市,其實都源於中國傳統的宇宙觀,亦即小粒子組成大粒子乃至更大粒子的概念而成的 。

興建洛陽時,隋朝的基業已經穩固,不虞物資匱乏,加上隋煬帝喜愛奢侈華麗的作風,將洛陽建設的「窮極壯麗」。他還在洛陽城西設置了中國歷史上最大的皇室園林 ;此外,還將全國富商大賈數萬家遷至洛陽,帶動洛陽的發展。洛陽人口在隋朝末年時有20多萬人,按人口計是全國第四大城 。王世充割據洛陽一地,就因為宮室太過豪華壯麗而毀去部分建築。到唐高宗和武后時代才慢慢重建,並加以增建,使洛陽成為僅次於長安的繁華大都市。

洛陽宮城裡除了傳統必備的建築如殿閣台樓等,還興建了佛殿與收藏圖書美術文物的專門建築物,堪稱創建了中國歷史上的首座圖書館與美術館 。

*其它城市

由於經濟復甦,商業逐漸發達,位於交通樞紐的城市成為繁榮的商業性城市,例如廣州、成都等。隋朝成立以後,也陸續建立一些新城市,有一、四、九、十六、二五裡坊等不同大小的規模之分。占四裡坊之地一般是縣城,十六裡坊則大多是州郡規模 。

佛教的盛傳

隋文帝楊堅由比丘尼(宋朝後稱為尼姑)撫養長大,自幼誦經修佛。青年時期適逢北周武帝滅佛運動,楊堅成為北周后繼皇帝的顧命大臣以後,馬上下令恢復佛教。成為隋朝開國皇帝後,大興佛法,廣立佛寺,在他的提倡下,佛教迅速回復滅佛運動前的盛況。隋文帝在各地建立的佛塔就有83座之多,在隋朝短暫的38年裡一共建立了五千餘座寺塔。

在隋朝,不僅帝王后妃虔信佛教,朝中眾臣也多信佛,帝王、后妃、大臣都有自己的佛號。皇宮鎮日佛樂不斷、煙霧繚繞,幾乎與寺廟沒什麼兩樣 。

佛寺隨著佛教的不斷中國化,佛塔的重要性逐漸被佛殿取代,成為以院落式的佛殿為中心、佛塔立於佛殿前方左右的建築形式。由於從南北朝開始,佛寺的規模逐漸宮殿化,佛寺各建築物的配置如宮殿一般,例如皇宮采「前朝後寢」的形式,佛寺相應的也將佛殿設於主院中央,後面則為講堂,四周以閣廊圍繞,旁邊還有附屬的別院,一般以功能命名,如經院、禪院等。

在主政者的倡導之下,民間禮佛的風氣更盛。佛家教人向善、不爭得失的態度,自然使社會純樸良善,多年動亂導致的民生凋敝得以迅速恢復。

隋朝的滅亡

隋文帝精簡治國,給子孫留下一個國庫充盈、社會穩定的天下。這大有為的局勢卻被繼位的隋煬帝給耗盡了。隋煬帝即位後命建洛陽、築長安外郭城、開鑿大運河,又三次發兵遠征高麗。每項工程都使用大量人力物力,三次大軍遠征不是全軍覆沒,就是無功而返,隋朝國力因此大為耗損。在短短的十四年裡過度使用民力的結果導致經濟萎縮、社會動盪、天災復起,如同秦朝末年一般陷入各地群雄揭竿起義的局面。

面對如此艱難形式,隋煬帝仍然乘船經大運河,放心巡遊江南。看著江山不保,他仍能與嬪妃們尋歡作樂,還想著即使不作皇帝,也能如南朝前陳皇帝一般,被取代自己為王的人封個爵位(陳國末代皇帝降隋後被封為長城公),繼續安享榮華富貴。隋煬帝還沒等到這一步,就被臣下所弒。他死後的諡號是「煬帝」,是評價最低最壞的一種。隋文帝楊堅原來奪取的是北周宇文氏的帝位,最後自己的兒子又被宇文氏的人所殺,因果報應之理在冥冥中起著作用。

唐朝(西元618年──西元907年)

唐朝的建立

隋朝末年割據復起,太原留守李淵被前後夾背,外有亂兵侵擾、內有朝廷猜疑,終於聽從次子李世民的勸告,起兵進關中,擁立隋煬帝孫為帝,尊隋煬帝為太上皇。隋煬帝被殺以後,李淵立國,國號為唐,定都隋朝故都大興,改名長安。

唐太宗

唐朝成立後,天下仍然呈現割據狀態,唐高祖李淵命李世民征討四方,以四年的時間為唐朝打下整片江山。李淵封李世民為「天策上將」,表示皇帝已不敢擅專,唯有由天來策封,以示尊榮。

後來李世民即帝位,是為唐太宗。他勵精圖治、善納諫言,以德治國,神州在他四分之一世紀的治理下,達到鼎盛階段,史稱「貞觀之治」。唐太宗為後代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他之後的百餘年間,唐朝一直維持著巔峰狀態。西域各國君主尊唐太宗為「天可汗」,意即為天下共主。這個稱號除了表達對唐太宗的尊敬以外,還具有實質上在國際組織上的權力 。由於唐太宗的奠基,後來幾位唐皇都能接替這個尊號,盛唐國威遠至中亞。

唐朝的城市

唐朝除了長安與洛陽外,還有一些大的都市,多是因為交通便利而興起的商業性都市,如汴州、揚州、成都、廣州等。這些古代大都會的規模宏大、人口眾多、商業發達,甚至外商雲集。

*洛陽

長安在唐朝前期一直是全國的政治經濟中心,但因糧食漕運至關中日趨不便,每遇大旱時,皇帝就率領百官后妃移駕至洛陽辦公,政治中心逐漸移轉至洛陽。洛陽在高宗夫婦的統治期間不斷建設,高宗時期,洛陽被定為第二首都,也就是所有的行政機關都在洛陽設有分支部門,由於高宗長駐洛陽,使洛陽成為實際上的首都。武則天當政時(西元683年)則明確的把洛陽定為首都,稱之為「神都」,還築洛陽外城,以容納數十萬戶、人數近百萬從各州遷移過來的人口。此外武則天還獨排眾議,將洛陽宮的正殿拆了,改建明堂。

明堂是上古帝王處理政務、舉行慶典的地方,是國家的政治、宗教、文化中心和皇帝生活的地方 。對明堂的格式歷來說法不一,武則天將明堂設計成下為方形以象徵四時、中為12邊型的圓頂象徵12月、上層為24遍圓頂以象徵24節氣、內有「巨木十圍,上下通貫」的大型木結構建築;隨後又建比明堂更為高大的「天堂」,以供奉大型佛像。明堂方300尺(88公尺),高294尺(86公尺),和天堂一樣,是唐朝最大的木結構建築。

唐朝朝廷在盛唐時期多次搬遷至洛陽,在這之後則固定在長安。唐玄宗天寶年間(755年)發生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衰的關鍵。安祿山起兵叛亂,攻陷洛陽後大肆掠奪,次年又在洛陽稱帝。此後直到安史之亂結束前,洛陽就在唐軍與叛軍的手中輾轉,多次的攻城和城破後的焚殺擄掠使洛陽受到嚴重破壞。

*揚州

安史之亂,長安、洛陽遭到嚴重破壞,全國的經濟重心開始南移,揚州地處大運河與長江交匯處,成為唐朝後期最繁榮的工商業城市及貨物集散地,有「雄富冠天下」之名。揚州對外貿易發達,許多外國商人在此從事奢侈品買賣。唐朝末期政令廢弛,限制市場營業時間的規定逐漸被打破,開始出現夜市。

除了揚州之外,益州是西南地區的區域中心,時人稱「揚一益二」。廣州、泉州、明州則是有名的對外貿易城市。中國的絲綢、瓷器等出口物品與外國的香料、象牙等進口物,多在此進行交易。

道教的興起

唐人開放大度,對信仰採取兼容並蓄的態度,除了唐武宗時期的滅佛運動外,基本上是各個宗教的昌盛時期。唐朝皇室姓李,又相傳是老子李耳之後,因此唐朝皇帝多信奉道教。唐朝自開國之始,便由皇帝詔令,確定了道教為三教之首的地位;唐玄宗更在朝廷中設立玄學博士,科舉中設立道舉以選拔道士。

因為皇室的推崇,道教在唐朝極為興盛,道觀幾乎遍布名山勝地及各地鄉邑城市。根據唐末時人記載,唐朝自開國以來,興建道觀約千九百餘座,私人捐宅院作為道觀者尚不在此列。現存唐代道教建築有山西省芮城縣廣仁王廟和山西省平順縣的天台庵,廣仁王廟是中國現存最早的道教建築。

南岩宮上頂山岩下臨絕壁,緊緊鑲嵌在山體之上,似天然生成一般。(新紀元)

武當山的道教建築群自唐太宗時期開始興建,在歷代的不斷增建下,成為一龐大的古建築群,除了展現元明清各朝的建築藝術外,宮觀中保存的各類造像、碑刻、摩岩題刻、法器、供器與大量圖書經籍等,都是十分珍貴的文化遺存,因此被聯合國列入人類的文明遺產

佛寺與石窟的持續建設

佛教在之前的魏晉南北朝時期已經廣泛流傳,到唐代開始進入了全盛時期,大量的佛經被翻譯,佛寺與石窟被持續建設開鑿。貞觀19年,玄奘自印度取經回到長安,唐太宗帶領臣民親自出城迎接;後來興建大慈恩寺以供玄奘譯經講座,慈恩寺塔則是為了供奉從印度帶回來的梵文經書與佛像而建,就是今日的大雁塔。

唐朝的佛寺建築依照興建者的身份區分規格 ,皇室興建的佛寺規模可以等同宮殿,王公貴族興建的佛寺則次一級,可以從官邸到接近宮殿的規格;平民私人建造的鄉裡佛堂最多只能接近官邸規格。隋唐的佛寺往往在佛殿牆壁上繪滿佛經上修煉故事中的場景,以展示功德,起到教化人的作用。佛寺壁畫多出於名家之手 ,史載有吳道子、韓乾等,皆以壁畫名聞於世,可惜這為數眾多的佛寺與其中的繪畫雕刻藝術,在經過會昌滅佛和唐末的動亂後,消失殆盡。

開鑿石窟之風,從魏晉南北朝一直延續到隋唐時期,開鑿的石窟遍布河北,河南,山東,山西,陝西,甘肅,乃至四川各地,其中以武則天當政時動工的洛陽龍門石窟最為有名。莫高窟的壁畫除了呈現唐代繪畫藝術的水平外,其中描繪的大量建築物及細部結構,補充了古建築實物不足的缺憾,是研究唐朝建築及社會狀況的最佳資料。

(有關唐代的宗教建築請詳見刊登在正見網的《唐代的宗教建築》http://www.zhengjian.org/zj/articles/2007/2/24/42421.html)

唐朝的滅亡

唐朝末年(875年)發生黃巢之亂,杭州、福州、泉州、廣州、洛陽、長安等地,凡是亂軍所到之處,城市無一倖免的受到大肆破壞。這場持續9年的動亂使唐朝走向衰亡。

黃巢之亂後,在外是藩鎮割據的局勢漸漸形成,在朝廷內部則形成了宦官掌權和朝中大臣結黨互鬥的局面。宦官與藩鎮互相勾結,動輒廢立皇帝,唐朝已經名存實亡。降唐的前黃巢將領朱溫(又名朱全忠)逼迫唐皇將首都遷至洛陽,907年廢唐哀帝,自立為王,國號為梁,輝煌的唐朝至此划上句點。

小結

唐代自建國開始,賢君良臣奠定了盛世天朝的基礎,而全朝上下虔誠信仰佛道,也為社會的安定繁榮、長治久安的保證。唐朝各方面的傑出成就,與整個社會的道德風氣有著緊密的關係。

唐朝建築具有質樸、雄渾、開闊的風貌,清代著名學者顧炎武說:「余見天下州之為唐舊治者,其城廓必皆寬廣,街道必皆正直;廨舍之為唐舊創者,其基址必皆宏敞。宋以下所置,時彌近者制陋。」唐朝的都市規劃影響了日本、渤海國等國家的都城設計,唐長安雖然已經不存,但依照長安布局建造的日本城市京都,至今仍被完整保存,並成為聯合國認定的世界文化遺產。

模數倍數是中國傳統建築的設計單位,到隋唐時期,也運用在都市設計方面。模數的運用自此形成完整的體系,小到建築物的構件,到聚間以成屋、聚屋成院、聚院成裡坊,聚裡坊成都市,其實都源於中國傳統的宇宙觀,亦即小粒子組成大粒子乃至更大粒子的概念而成的。


參考資料:

《上下五千年》,正見網http://www.zhengjian.org/zj/articles/2004/9/16/29147.html
《唐太宗》,維基百科
《中國建築史》,梁思成著
《中國古代建築》,傅熹年等多人合著
《中國城市建設發展史》,董?泓編
《中國古代建築十論》,傅熹年著
《建築概要》,中國網http://big5.china.com.cn/zhuanti2005/txt/2004-01/07/content_5475953.
htm
《建築技術與藝術的發展》,中國網http://big5.china.com.cn/zhuanti2005/txt/2004-
05/08/content_5521651.htm
《隋唐的商業貿易》,http://140.111.115.8/history/history1/newpage99.htm
《唐朝商業城市的變遷》,秦執鋒著
《隋唐長安城的水利設施和水源利用》http://teaching.thu.edu.tw/s931360/history_work19.
htm
《隋唐時期的首都之一洛陽》,http://bbs.xhistory.net/simple/index.php?t2207.html
《明堂的真實面目》,古今文化網http://www.mondlango.com/kulturo/wl49.htm
《唐代的宗教建築》,王晶著,http://www.epochtimes.com/b5/7/3/1/n1633420.htm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科技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