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課教材(初級):幼學瓊林(十四)

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正見網2007年05月14日】

編者按:為了弘揚中國神傳文化,清除邪黨文化的影響,在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用在大法中修出的正見,開始著手編寫一套中國正統文化教材。因為是剛剛起步,難免有所不足,我們需要世界各地的大法弟子,尤其是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的參與和指正。我們誠摯的希望使用這份教材的同修,能將上課中所遇到的問題,以及教材的優缺點反饋給我們,以便我們不斷的修改提高,使教材更加充實完整。同時,我們也歡迎更多有意願參與教材編輯寫作的同修加入進來,共同完成教材的編著。

◇◇◇ ◇◇◇ ◇◇◇

【原文】

五戊(1)雞豚(2)宴(3)社(4),處處飲治聾之酒(5);七夕(6)牛(7)女(8)渡河,家家穿乞巧之針(9)。

【注釋】

(1)五戊:立春或立秋後的第五個戊日,稱春社或秋社。
(2)豚:小豬,也泛指豬。
(3)宴:宴請、宴飲。
(4)社:社日,指春社、秋社。
(5)治聾之酒:俗傳社日飲用的酒,可以治療耳聾。
(6)七夕:農曆七月七日晚上。
(7)牛:牛郎。
(8)女:織女。
(9)針:針。

【語譯參考】

春社、秋社那天,家家戶戶以雞豬祭祀土地神,宴請賓客,並且飲用可以治耳聾的社日酒;七月七日晚上牛郎織女渡河相會,婦女們都對著月亮穿七巧針,乞求得到織布繡花的技巧。

說故事時間

七夕的傳說


每年農曆的七月七日,即七夕,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這個節日和牛郎、織女的神話傳說有十分密切的關係。

牛郎、織女最早出現在《詩經・小雅》中:「 或以其酒,不認其漿祜祜佩?,不認其長。維天有漢,鑒亦有光;跤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服章;睨彼牽牛,不認服箱。東有啟明,西有長庚,有 禾轂希?厥┲?小?」 當時指的是天上的星座。西漢時,牛郎、織女被描述成兩位神人,班固的西都賦中曾有「臨乎昆明之池,左牽牛而右織女,似雲漢之無涯。」的描寫。一直到東漢的《古詩十九首》,才在牛郎、織女間添加了愛情。南北朝時,任辨在《述異記》中描述::「大河之東,有美女麗人,乃天帝之子,機杼女工,年年勞役,織成雲霧絹縑之衣,辛苦殊無歡悅,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憐其獨處,嫁與河西牽牛為妻,自此即廢織枷之功,貪歡不歸。帝怒,責歸河東,一年一度相會。」可見牛郎、織女傳說故事已成型。

相傳古時候天上和人間只隔著一條淺淺的天(銀)河,織女是天上美麗的仙女,有著一雙靈巧的手,可以織出千變萬化的衣裳。而人間有個善良的年輕人,名叫牛郎。他的父母早逝,跟著兄嫂過活。嫂子待他十分苛刻,還唆使兄弟二人分家,自己占據了所有的家產,只分給牛郎一頭老牛。這老牛原來是天上的金牛星,因觸犯天條被貶到凡間為牛。牛郎善良勤勞,又細心照顧老牛,所以老牛就決定要幫助他。在老牛的指點下,牛郎見到了織女,並娶他為妻。兩人成親後生下一雙兒女,過著男耕女織的生活。不久,忠心的老牛死了,死前它告訴牛郎,在它死後,剝下它的皮,遇到困難時,就會派上用場。

天帝得知織女私自下凡並嫁給牛郎,十分震怒,就派王母娘娘下凡將織女帶回天界。牛郎情急之下,用一擔籮筐挑起兩個孩子,披上牛皮,飛快地追趕王母娘娘及織女。眼看就要追上,此時,王母娘娘用頭上的髮簪,畫出了一條波濤洶湧的天河,從此二人分隔在銀河的兩邊。牛郎和一雙兒女站在河邊大哭,哭聲驚動了天帝,於是就讓他們每年七月七日相會一次。

相傳,每年到了七夕,就有無數的喜鵲飛上天去,搭成一座鵲橋,讓牛郎、織女一家人渡河相會。


七夕乞巧

七月七日那天晚上,古人除了會出門去看牽牛、織女星渡河相會外,還有許多有趣的習俗。因為傳說中,織女的手藝極巧,能織出雲彩一般美麗的天衣。為了使自己也能擁有織女一般的巧手,於是發展出「乞巧」的習俗。

少女少婦們登上裝飾華麗的彩樓,用彩線對月穿過七個孔(或五孔、九孔)的針,若能穿過,則表示「得巧」。或者在晚上擺設香案,供上鮮花、瓜果、白粉、胭脂和針線,乞求織女能夠賜給她們一雙靈巧的手;要是有長腳蜘蛛在瓜果上面結網,就表示織女聽到他們的祈禱了。

動動腦、想一想

◎ 有關七夕的傳說還有許多不同的版本,請說一說,和大家分享這些有趣的故事。

◎ 七夕也稱中國情人節,你認為這個節日有何意義?對於現代商品化的情人節你有什麼看法?

附錄

◎ 相關的詩詞

1、《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擢素手,扎扎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2、唐・白居易 〈長恨歌〉

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3、唐・杜牧〈秋夕〉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備註:

本段原文參考三民書局發行之《幼學瓊林》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