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評議:網上通訊



【正見網2007年05月31日】

*正見網2007年5月24日登載「人鳥樂」:

原文:「樓下林蔭道/喜逢一小鳥/路中雀躍停/墨羽長尾翹 //我近不躲逃/靠邊點頭叫/呢喃似相迎/咫尺歡蹦跳// 腳步慢放輕/唯恐驚動了/問候笑語頻/小鳥兒你好// 鳥兒靈巧歡/慈念已知曉/伴我三步行/戀戀不飛跑 //同伴連稱奇/都市此景少/真修百福臨/萬物和諧妙」。第三節中「驚動了」,「了」是助詞,念「le」不念「liao」,因此這句就失韻了。改為「它驚擾」。順便請所有作者注意,韻腳要儘量避免選用助詞,特別是語氣助詞。一個原因是,可能用助詞的意義,卻用了實詞的讀音,象上面的「了」一樣;另一個原因,語氣助詞古代是不算在韻腳裡的。比如楚辭裡面句末的「兮」,它不會是韻腳。你要看是否押韻,得看「兮」前面的字。另一句「鳥兒靈巧歡」,有些生硬、不順口,這種情況在作者的詩中還不多。沒有改,是因為它本身沒有錯,而詩已經達到登載的標準了。在「評議」裡提一下,作為作者改進的參考。全詩寫得通順自然、形像生動,結尾二句點明背後的原因,結得較高。否則,寫得再好,也不過讓讀者看稀奇,不能起到改變人心的作用。

*正見網2007年5月24日登載「詩歌三首:神筆 苦度《草原牧歌》觀後感」:

神筆:「神筆法中生,隨師書永恆,除惡眾生救,華章顯赤誠」。 內涵是很好的。但四句的小詩如果沒有圖畫,即形像語言,內涵不會太大,也不容易讓讀者記得住。第三句「除惡眾生救」,倒裝句不是很好,但要避免尾字平聲,就比較難擺放。把賓語與動詞分開一些,「主-賓」顛倒的感覺會淡得多。比如改為「眾生要多救」或乾脆擺出主語「眾生弟子救」,就好多了。

「《草原牧歌》觀後感」較長,不照錄了。大家可上網去欣賞。全詩構思簡明大方、語言平白流暢,看得出作者的思緒奔涌, 沒有阻礙。寫詩就要往大處著眼,大大方方的,容易寫出氣勢;盯住那些雕蟲小技、文字遊戲,就容易弄出曲折、忸怩的小家子貨來。三首詩都未加修改,可見作者投稿前是仔細校讀過全稿的,甚至可能不只一遍。對自己的詩歌多讀多改,是一個提高文字表達能力的好方法。

*正見網2007年5月24日審閱「靜夜思」:

原文:「(一)曾經艷陽下的美麗/ 何如這靜夜裡/把純然的光華/呈給來時的天地(二)曾經歷淒風苦雨/怎知不是為虹的華彩/只為在迷濛中/洗去那滿身的塵埃」。作者在這兩首詩裡試圖用比喻的說法,表達自己的思索與說理。這是很好的方法,特別是小詩更應該藉助形像來講道理。但形像思維和形像語言有其固有的、客觀的規律,某一些物象有其固定的比喻內涵,大家都這樣用、這樣表達,我們就得遵重多數的意見,如果與眾不同,別人就很難理解或造成誤解。這兩首小詩就有些不好理解。第一句的內涵不確切,「何如」二字又把它和後面的「把光華」「呈給天地」對立起來了,但後面兩句的內涵也是不確定的。第二首比較明確了,但「為虹的華彩」一句還是不確定。「虹」通常比喻美麗但短暫的東西,使用時得小心些,特別是在正法詩歌中。開頭寫詩,宜明白通暢,不能讓讀者費太大力氣去猜自己的意思。否則,不能和讀者勾通,就起不到寫詩的作用了。

*正見網2007年5月25日登載「兒童詩二首:竹 鷹」:

「竹:小小嫩竹筍/腦袋破土出/渴望與月語/站成參天竹」。本詩押仄聲韻,非押韻行尾字以平聲為宜。改「竹筍」為「筍尖」,「尖」字平聲,而且「尖」的東西就更容易「破土出」嘛。「與月語」沒有明顯的比喻內涵,改為「拜大穹」。「站成」改為「長成」較合理。「參天竹」沒有改,但因為「拜大穹」的目標比原來高,「參天竹」的內涵也自動升格了:參拜天穹的竹子。此詩很形像,內涵很豐富,又有修煉內涵,適合兒童精讀細想。

「鷹:築巢絕壁上/傲然凌群峰/風雨何所懼/天地任我行」。「傲然凌」改為「坦然對」。「群峰」不應是負面角色,不要「傲然凌」它們。「群峰」使鷹的居處更高,防止了「低級」生命的侵害,應是正面的。末句失韻:「行」不押「峰」,改「任我行」為「在眼中」。把「行」錯押「風」的人還很不少,我估計和大陸有人亂編「新韻」書有關。如果是因為作者的地方音裡這兩個字發音近似,請在可能情況下想法糾正一下。

作者同稿中還有一首小詩「浮萍:雨落起浮萍/再落萍無蹤/心隨外物動/何日能功成」。前兩句所描述的圖像就不太好理解。如果是作者觀察得比其他人都仔細,那麼這樣寫也只能少數人能理解。後面兩句的寫法是比喻而非詠物了:用前兩句的現像比喻後面的理。這個理對於小孩子似乎也深了些。

*正見網2007年5月25日審閱「神念」:

原文:「萬裡無雲翳/風清掃塵跡/看我大法徒/神念正天地」。作者注意到了用形像表達思想,這是很好的。但還有很值得改進的地方。首句是一片藍天、萬裡無雲的景像,形像是好的。但用五個字表達,就不一定值得。因為「藍天」基本上表達同一概念,除非後面是專門描述天如何「淨」,否則「無雲翳」三字就有點浪費。而作者後面也不再描述藍天了。第二句形像不是太好,風要掃塵,就會揚起灰塵來,「藍天」的印象會從眼中消失。第三句如果不是很特殊的情形,不必那樣說,因為末句對一般人是沒有形像的(有些大法弟子可能會出現發正念的形像)。讀者本來是在看前面的景像,你這一喊「看我大法徒」,讀者卻可能甚麼也看不到。如果後面一句十分形像、精彩,這樣喊一聲也沒錯。但小詩最怕內容空洞,因此除了儘可能用形像思維外,用字也要努力精簡、省淨。比如第三句,可以留下「大法徒」或「法徒」,加入其它更多的信息。如果寫得形像生動,你不說「看我」讀者也會看到的。

*正見網2007年5月26日登載「天象」:

原文:「三退大潮響九州 /落花無奈水東流 /聖王下世穹蒼淨 /再看荒丘變綠洲」。首句中改「響」為「涌」。「潮」之力量在「席捲」、「淹沒」,雖然「響」聲也有威攝力量,但潮頭的打擊更猛烈。再說我們勸三退的形式還不夠「響」。此詩以遍及「九州」的「三退大潮」開篇,形像比較闊大、動感很強(特別是用「涌」字)。緊接第一句「潮」的比喻,第二句以「落花」比惡黨之敗落,以「水東流」喻形勢之不可逆轉,「無奈」則活畫出惡黨悲嘆、絕望的神情。此句從名句「無可奈何花落去」化來,化得自然而且內涵更豐富。第三句正面直寫,因為這樣神聖的事件最好直言,萬一比喻用得不好就會弄巧成拙。末句再用景語比喻,其色調的變化給人舒適、快慰的感覺。

作者同稿寄來的還有一首「出塵:煙花一路滿清香/水闊天高任遠揚/萬嶺千峰迴看小 /無邊風景大穹蒼」。此詩中「遠揚」一詞不太確定,至少不能從一般大詞典中查出。這個情況也是正常的,有些地方的常用詞在字、詞典中可能會改變。我們為了要儘可能多的讀者理解,只能把來稿的文字限定在正規詞典裡的常用詞彙。也就是,首先要考慮使用大家都能理解的詞彙;其次,萬一非要用冷僻字,一定要是普通的比較大的字、詞典裡可以查到的。請作者再查一下,或把這個詞改動一下,再寄來投稿。這首詩其它句子沒有非改不可的,只是末句裡「無邊」的內涵在「大穹」中已經有了,可以代之以其它兩字,增加一些內涵。

*正見網2007年5月26日登載「淨蓮開 」:

原文:「大法洪傳,神州處、唐人洪集。東土植、奇花億朵,只爭朝夕。菩薩扶蓮濁世潔,如來貫頂心靈滌。看春回大地法輪旋,紅朝急。// 江蛙審,發通緝。赤龍伏,留神跡。接神傳文化,女媧宗籍。法正乾坤單掌立,助師普度輕舟楫。喜佛光普照淨蓮開,蒼穹碧。」第二句的「處」改為「地」,意義和聲韻都好些。「女媧宗籍」中的「宗籍」似應為「蹤跡」,故改。這首詩是按宋詞的句式或現成詞譜的句式來寫的,也有宋詞的味道。有些詞句,還可改進。如「只爭朝夕」,與前面兩句不太連貫,又是毛的詞中的句子,似宜稍改。如果用得好,幾個字沒有問題。「輕舟楫」和末句「蒼穹碧」似可改得更有力、氣勢大些。以上意見只供作者自己改進時參考。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詩詞曲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