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課教材(初級):千字文 (四十一)

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正見網2007年07月01日】

編者按:為了弘揚中國神傳文化,清除邪黨文化的影響,在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用在大法中修出的正見,開始著手編寫一套中國正統文化教材。因為是剛剛起步,難免有所不足,我們需要世界各地的大法弟子,尤其是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的參與和指正。我們誠摯的希望使用這份教材的同修,能將上課中所遇到的問題,以及教材的優缺點反饋給我們,以便我們不斷的修改提高,使教材更加充實完整。同時,我們也歡迎更多有意願參與教材編輯寫作的同修加入進來,共同完成教材的編著。

 


◇◇◇ ◇◇◇ ◇◇◇

【原文】

曠遠﹙1﹚綿邈﹙2﹚,岩岫﹙3﹚杳冥﹙4﹚。
治本﹙5﹚於﹙6﹚農﹙7﹚,務茲﹙8﹚稼穡﹙9﹚。

【讀音練習】

曠(kuàng) 遠(yuǎn) 綿(mián) 邈(miǎo) ,
岩(yán) 岫(xiù) 杳(yǎo) 冥(míng) 。
治(zhì) 本(běn) 於(yú) 農(nóng) ,
務(wù) 茲(zī) 稼(jià) 穡(sè) 。
 
曠﹙ㄎㄨㄤˋ﹚遠﹙ㄩㄢˇ﹚綿﹙ㄇ│ㄢˊ﹚邈 ﹙ㄇ│ㄠˇ﹚,
岩﹙│ㄢˊ﹚岫﹙ㄒ│ㄡˋ﹚杳﹙│ㄠˇ﹚冥﹙ㄇ│ㄥˊ﹚。
治﹙ㄓˋ﹚本﹙ㄅㄣˇ﹚於﹙ㄩˊ﹚農﹙ㄋㄨㄥˊ﹚,
務﹙ㄨˋ﹚茲﹙ㄗ﹚稼﹙ㄐ│ㄚˋ﹚穡﹙ㄙㄜˋ﹚。

【字詞義解釋】

﹙1﹚ 曠遠:遼闊無邊。曠,廣闊。遠,距離很長。
﹙2﹚ 綿邈:連綿遙遠。綿,連接不斷。邈,遙遠。
﹙3﹚ 岩岫:高山深谷。岩:高峻的山崖。岫:岩洞、山谷。
﹙4﹚ 杳冥:幽深昏暗,不可測知。杳,深遠。冥,昏暗。
﹙5﹚ 治本:治理國家的根本措施。。
﹙6﹚ 於:在。
﹙7﹚ 農:耕種之事。
﹙8﹚ 務茲:致力於此。務,專心從事。茲,此。
﹙9﹚ 稼穡:指一切農事。稼,種植。穡,收穫穀物。

【譯文參考】

國家的疆土雄偉壯闊,邊城要塞,連綿不斷。高山聳立,奇谷幽深,真是一片錦繡河山。

而治理這樣的一個國家,最重要的就是要讓百姓免於飢餓的威脅,所以發展農業是國家的根本大計。一定要讓百姓能從事耕種與收穫的工作,這樣國家就能長治久安。 

【文字的故事】

“杳”是一個會意字,在小篆中“ ”是這樣寫的。杳,從日木下,當太陽落到樹下,就表示夜晚即將來臨,天色就會變暗,而周圍的景物也慢慢看不清楚了,所以它的本義是“冥”。而冥是夜晚也是幽暗的意思,看不清楚景物除了光線不足外,還有就是距離太遠,因此杳又引申為“深遠”的意思。

“稼”是一個會意形聲字,小篆中“ ”從禾家聲,本意是成熟的稻子,所以從禾,因為成熟的稻子是家人生活的必需品,古人把它看成是家的一部分,所以從家聲。也有人認為禾苗長到一定高度後,就要移種,移種就是稼,好像嫁女兒一樣,希望女兒到了新環境之後也能順利成長,所以從嫁省?家?聲。這兩種說法都有道理,因為他們都把稻禾當作自己的家人一樣照顧,以這樣慎重其事的心情來從事農耕,一定會有豐盛的收穫。從這裡我們也可以體會出古人造字的用心。

【深入思考與討論】

中國自古就標榜以農立國,從發掘出來的石制耕田用具,證實在新石器時代﹙約7000~8000年前﹚就已經有了種植。到了商代,甲骨文中出現了“農、嗇﹙音色;收藏禾稼的意思﹚、甽﹙音犬;田間的水溝﹚、禾、黍、麥、稷、米”等字,更說明在商代農產品已經是重要的生活資源了。到了周代,他們不但以農神后稷為始祖,就連國王也要耕種。

我們知道,《詩經》是中國最古老的詩集,它用淳樸的語言記載了周代初期以至春秋中期大約五百年的社會狀況,是一部寫實的文學作品,在《詩經》中就有很多關於農家生活的寫照,如大田篇對於農耕的過程就描述的非常詳盡。“大田多稼,既種既戒,既備乃事,以我覃﹙音眼﹚耜,俶﹙音處﹚載南畝。”是說要先把準備的工作做好,才能下田耕作。“播厥百穀,既庭且碩﹙音石﹚,曾孫是若。”描寫所種的穀物又挺又壯,獲得讚賞。“既方既皁﹙音造﹚,既堅既好,不稂不莠。”這是說種下的莊稼開始結實,田間也沒有雜草,表示農夫們不但要照顧莊稼,還要除去雜草,方能期待好的收成。“去其螟螣﹙音特﹚,及其蟊賊,無害我田穉。田祖有神,秉畀炎火。”這一段是說消除蟲害的情形,把害蟲抓到後丟進火裡,這要比用殺蟲劑環保好多了。及至收成後,“彼有不獲穉,此有不斂穧;彼有遺秉,此有滯穗;伊寡婦之利。”故意留下一些散禾遺穗讓家中沒有壯丁的窮困人家去撿拾,真是用心良苦。豐收之後,接著就是“來方禋祀,以其騂黑,與其黍稷,以享以祀,以介景福。”以隆重的祭禮感謝天地神明。這就是周代農民的耕稼圖,讀完了這一篇,讓我們看到古人謹慎、勤勞、恤貧、感恩的純樸心性,真是叫人感動。

(1)為什麼中國要“以農立國”?說說你的看法。
(2)要如何才能讓穀物不稂不莠,既堅既好。請說出你的辦法。
(3)為什麼故意留下一些散禾遺穗讓人家去撿拾?
(4)說一說現代的農耕與古代有什麼不同?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