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07年06月21日】
編者按:為了弘揚中國神傳文化,清除邪黨文化的影響,在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用在大法中修出的正見,開始著手編寫一套中國正統文化教材。因為是剛剛起步,難免有所不足,我們需要世界各地的大法弟子,尤其是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的參與和指正。我們誠摯的希望使用這份教材的同修,能將上課中所遇到的問題,以及教材的優缺點反饋給我們,以便我們不斷的修改提高,使教材更加充實完整。同時,我們也歡迎更多有意願參與教材編輯寫作的同修加入進來,共同完成教材的編著。
◇◇◇ ◇◇◇ ◇◇◇
【原文】
俊乂(1)密勿(2),多士寔寧(3)。
晉(4)楚(5)更霸(6),趙(7)魏(8)困橫(9)。
【讀音練習】
俊(jùn) 乂(yì) 密(mì) 勿(wù) ,
多(duō) 士(shì) 寔(shí) 寧(níng) 。
晉(jìn) 楚(chǔ) 更(gēng) 霸(bà) ,
趙(zhào) 魏(wèi) 困(kùn) 橫(héng)。
俊(ㄐㄩㄣˋ)乂(│ˋ)密(ㄇ│ˋ)勿(ㄨˋ),
多(ㄉㄨㄛ)士(ㄕˋ)寔(ㄕˊ)寧(ㄋ│ㄥˊ)。
晉(ㄐ│ㄣˋ)楚(ㄔㄨˇ)更(ㄍㄥ)霸(ㄅㄚˋ),
趙(ㄓㄠˋ)魏(ㄨㄟˋ)困(ㄎㄨㄣˋ)橫(ㄏㄥˊ)。
【字詞義解釋】
(1)俊乂:傑出賢能的人才。俊,傑出的。乂,才德出眾的人。出自《尚書·皋陶謨》,“俊乂在官”。
(2)密勿:勤奮努力。出自《漢書·劉向傳》,“密勿從事”。
(3)多士寔寧:眾多賢能人士輔佐國事,國家便能和樂安寧。多,眾多。士,賢士。寔,通“是”,能夠。寧,安定。出自《詩經·大雅文王》,“濟濟多士,文王以寧”。
(4)晉:國名,周代諸侯國。春秋時據有今山西省大部分與河北省西南地區,地跨黃河兩岸。後來分成韓、趙、魏三家。
(5)楚:國名。周成王封熊繹於楚,春秋時稱王,為戰國七雄之一。領有今湖南、湖北、安徽、浙江及河南南部,後來被秦國滅了。
(6)更霸:二國相繼稱霸。更,更換、輪替。霸,稱雄,做諸侯聯盟的首領。
(7)趙:國名。戰國時七雄之一,約在今河北省南部及山西省北部一帶。
(8)魏:國名。戰國時的一國,其故址約在今河南省北部、山西省西南部一帶,後來被秦國滅了。
(9)困橫:受困於秦國的連橫政策,被秦國各個擊破而滅亡。困,包圍、圍住。橫,連橫的簡稱。為戰國時秦張儀所提倡的一種外交政策。與“合縱”相對。
【譯文參考】
國家需要賢能出眾之士,能專心一致勤奮的努力輔佐朝政。有了這麼多賢明人士的輔助,國家的政治才能清明安定,人民才能和樂安寧。
春秋時代,晉文公和楚莊王相繼成為當時的霸主,領導其它許多小國。而到了戰國時代,楚、燕、齊、韓、趙、魏等六國,都因受困於秦國的連橫政策,最後被秦國各個擊破而滅亡。
【文字的故事】
密:密的金文寫作“ ”,小篆寫作“ ”。原本的字義是指山地的三面都高,唯獨其中一面比較低,而且四個面所圍成的中間部分平坦。所以密字的意思又可引申為“安”,因為山裡若有一塊較廣闊低平的土地,就可以使人安居樂業了。
困:困的甲骨文寫作“ ”,樹木本來就該順著天性向四方生長,讓枝葉繁盛,但如果加上一個“囗”來限制,就會讓樹木難以伸展。小篆的寫法“ ”,困這個字在小篆中有另外一個意思,“囗”代表房屋的四面牆壁,假如樹木能生長在房屋之中,表示這間房屋已經老舊、毀壞了,所以“困”在小篆中又可以當作廢棄的屋子。
【深入思考與討論】
戰國時代的中後期,秦、齊為當時兩大強國,都極力想向中原地區擴張。蘇秦當時向秦惠王建議“吞併諸侯,稱帝再治”之計,卻不被秦惠王接受。幾經挫折後,蘇秦反而說服了弱小的韓、趙、魏、楚、燕及齊,聯合起來對抗秦國,這種“合眾弱以攻一強”的原則稱之為“合縱”,蘇秦因合縱之成功,成為六國聯盟之相。
後來張儀來到了秦國,見了秦惠王。這時的秦惠王,正為諸國的合縱而煩惱,張儀以其能言善辯的才能,分析當時的情勢,秦惠王非常認同,而且認為張儀是個人才,於是秦惠王拜張儀為客卿,後來又封為相國,直接參與謀劃討伐諸侯的大事。
張儀因為被秦惠王重用,所以盡心盡力展現他的能力,他推出“連橫政策”,以“事一強以攻眾弱”的原則,來破壞六國的合縱。他深知六國之中,雖然聽蘇秦之計而合縱聯盟,但內部仍有矛盾,不是真的齊心協力。在六國中,齊、楚為大國,他決定先從楚國下手,他讓秦惠王把他派到楚國,先以貴重的厚禮買通楚懷王的寵臣“靳尚”,得以引見楚懷王。
秦國是當時最大的強國,秦國派使者來,楚懷王熱切的接待。張儀開門見山,動之以利直接的說:“秦王派我來與貴國交好,只要你與齊國斷交,秦國願與貴國永遠和好,還願意把商余(今河南浙川縣)六百裡的土地獻給貴國。”楚懷王心想,有秦國與我交好,我又何必靠齊國呢!就高高興興同意了。大臣們都向楚王賀喜,唯有陳軫提出反對意見,他對懷王說:“秦國為甚麼要把商餘六百裡土地送給大王呢?是因為大王跟齊國訂了盟約,楚國有了齊國作自己的盟國,秦國才不敢來欺負我們。要是大王跟齊國絕交,不就任由秦國宰割了!秦國如果真的願意把商余的土地讓給我們,大王不妨派人先去接收。等商餘六百裡土地到手以後,再跟齊國絕交也不遲。”但是楚王那能聽得下忠言,一面與齊國絕交,一面跟著張儀到秦國接收商余。
楚國的使者一到咸陽準備接收商餘時,張儀一概否認說:“沒有這回事,你一定聽錯了,秦國的土地怎會輕易送人?我說的是六裡,不是六百裡,是我自己的土地送給你,不是秦國的土地。”使者一回報,楚王氣得立刻發兵攻打秦國,秦國不僅迎戰,還約了齊國助戰,楚國一敗塗地,從此元氣大傷。
張儀後來又到齊國、燕國、趙國、韓國、衛國、說服各國諸侯連橫親秦,就這樣,六國的合縱聯盟終於被張儀破壞了。
(1)楚王為了利益而違背承諾和齊國斷交,事後發覺被騙,但是已經來不及了,結果造成更大的損失。說說看,從這個故事當中,你學到了什麼?
(2)想想看,造成六國合縱聯盟被破壞的主要原因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