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課教材(初級):千字文(三十)

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正見網2007年06月07日】

編者按:為了弘揚中國神傳文化,清除邪黨文化的影響,在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用在大法中修出的正見,開始著手編寫一套中國正統文化教材。因為是剛剛起步,難免有所不足,我們需要世界各地的大法弟子,尤其是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的參與和指正。我們誠摯的希望使用這份教材的同修,能將上課中所遇到的問題,以及教材的優缺點反饋給我們,以便我們不斷的修改提高,使教材更加充實完整。同時,我們也歡迎更多有意願參與教材編輯寫作的同修加入進來,共同完成教材的編著。

◇◇◇ ◇◇◇ ◇◇◇

【原文】

右(1)通(2)廣內(3),左(4)達(5)承明(6)。
既(7)集(8)墳典(9),亦(10)聚(11)群英(12)。

【讀音練習】

右(yòu) 通(tōng) 廣(guǎng) 內(nèi),
左(zuǒ) 達(dá) 承(chéng) 明(míng)。
既(jì) 集(jí) 墳(fén) 典(diǎn),
亦(yì) 聚(jù) 群(qún) 英(yīng)。

右(│ㄡ?)通(ㄊㄨㄥ)廣(ㄍㄨㄤˇ)內(ㄋㄟ?),
左(ㄗㄨㄛˇ)達(ㄉㄚ?)承(ㄔㄥ?)明(ㄇ│ㄥ?)。
既(ㄐ│?)集(ㄐ│?)墳(ㄈㄣ?)典(ㄉ│ㄢˇ),
亦(│?)聚(ㄐㄩ?)群(ㄑㄩㄣ?)英(│ㄥ)。

【字詞義解釋】

(1)右:方位名,相對字為「左」。
(2)通:達,由此處到另一處。
(3)廣內:指廣內殿,是皇帝收藏典籍圖書的地方。廣,寬,相對字為「狹」。內,裡面。
(4)左:方位名,相對字為「右」。
(5)達:至,到達。
(6)承明:指承明殿,是皇帝會見文武大臣的地方。承,繼續。明,光。
(7)既:又。
(8)集:會,合聚。
(9)墳典:《三墳》和《五典》,為中國最古老的書籍,早已失傳。墳,指《三墳》,記載三皇(伏羲氏、神農氏、黃帝)的書。典,指《五典》,記載五帝(少昊、顓頊、帝嚳、堯、舜)的書。
(10)亦:也。
(11)聚:會合。
(12)群英:許多才德出眾的人才,這裡指文武百官。群,多數。英,才德出眾的人。

【譯文參考】

宏偉的宮殿裡四通八達,右邊通向藏書的廣內殿,左邊則連接到承明殿;廣內殿收藏了《三墳》和《五典》等經典名著,承明殿則聚集了文武百官等英才。

【文字的故事】

右:金文字體的「右」寫作「 」;小篆字體的「右」寫作「 」。「 」就是手;當手應付不
來的時候,便使用「口」來協助,就像有些時候我們用手解不開繩結時,也會利用嘴巴(口)來幫忙解。所以「右」的本義有「手口相助」的意思。

內:甲骨文字體的「內」寫作「 」;金文字體的「內」寫作「 」。「 」像房屋的外形,
而「 」就是「入」,所以進入屋裡就是「內」。

左:金文字體的「左」寫作「 」;小篆字體的「左」寫作「 」。不管是使用左手做事或是在左邊工作都有從旁協助的涵意,所以「左」的本義有「手相左助」的意思。

集:甲骨文字體的「集」寫作「 」;金文字體的「集」寫作「 」;小篆字體的「集」寫作「 」。這幾種字體都可以看出來鳥停在樹上的樣子,所以「集」的本義有「群鳥在樹木上」的意思。

典:甲骨文字體的「典」寫作「 」,樣子就像用雙手承接簡冊,由此可知很重要的「冊」
就是「典」。而金文字體的「典」寫作「 」,樣子就如同把「冊」放在「丌」上,「丌」是
專門存放書籍的器具,也就是說存放在「丌」上的書籍稱作「典」。

【深入思考與討論】

詩禮傳家

過去很多文化人家的廳堂裡都掛著「詩禮傳家」的匾額。

孔子教子學詩學禮,歷來傳為美談,被稱作「庭訓」、「詩禮垂訓」等等,那麼孔子自己的後代稱此為「祖訓」,自稱為「詩禮傳家」。

孔子教孩子學詩學禮的事,見於《論語•季氏》。書上說,有一天,孔子獨自站在庭中,他的孩子孔鯉邁著小步恭敬地走過,被孔子叫住,問孔鯉學過《詩經》沒有?孔鯉回答說還沒有,孔子就對孔鯉說,不學習詩是無法同人交談的。於是,孔鯉就退回去認真地學習《詩經》。後來又有一天,孔鯉從院裡經過時又被孔子叫住,又問孔鯉學習禮儀了沒有,孔鯉說還沒有。孔子又教育說,不學習禮是很難立身做人的。於是,孔鯉又退回去,去學習禮儀。

孔子曾經說:大家何不學學「詩」呢?詩既可以激發一個人的志趣,增長一個人的知識,又能與大眾的感情交融,也足以發泄自己委屈的情緒。從近的來說,可以使人懂得如何侍奉父母;遠一點來說呢,可以使人懂得如何侍奉君上;另外可以多多認識草木鳥獸的名稱。孔子還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論語•為政》)。這段話可理解為《詩經》有勸善懲惡的意思,詩經三百篇的作者都是基於無邪純淨的思想來創作這些詩篇,而讀了它之後,人可以去除邪惡的思想。

而「禮」則是人人須遵守的行為規範,道德禮儀等等。孔子說過「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論語•顏淵》)禮既然具有如此重要的意義,一個不學禮,不懂禮的人怎麼能夠在社會上立身處世呢?這就是「不學禮,無以立」的道理所在。

中國人自古就注重庭訓家教;中國傳統文化中固有的仁義禮智信、忠孝節義、禮義廉恥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文化和美德,常見於歷朝歷代著名的家訓家規中。例如,北齊顏之推以傳統道德教育、立身治家之道來教導子孫,他的《顏氏家訓》被後人尊為家訓之祖,對後世影響深遠。

(1)孔子為甚麼要教他的孩子孔鯉學詩學禮?
(2)這個故事中告訴我們有哪些中國傳統文化是做一個人應該學習的?
(3)中國傳統文化注重「仁義禮智信、忠孝節義、禮義廉恥」的美德,請說說你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表現也同樣具備了這樣的美德?
(4)請分享你所知道的有關「仁義禮智信、忠孝節義、禮義廉恥」的故事。(可參考「做人應守信知禮」)

附錄:

做人應守信知禮

陳實,字仲弓,東漢穎川許(現在河南省許昌市東)人,因曾任太丘長,所以人稱陳太丘,以正直和操守嚴正而聞名於世。他的兒子在父親的言傳身教和耳濡目染下,很小便深知守信知禮等這些做人須遵循的基本準則。

陳太丘有一次同友人約好要一起外出,約定的時間中午已過了,可朋友還沒有來,陳太丘便獨自一人走了。朋友來後,見陳太丘七歲的兒子元方正在門外玩耍,便問:「你父親在嗎」?答曰:「等您很長時間您都沒有來,他已經走了。」

這位友人生氣的說:「真不是人!同別人約好了,卻丟下別人自己走了。」

元方說:「您與家父約好中午到,可您中午卻沒到,這是無信;在子女面前辱罵他們的父親,這是無禮。」

友人見眼前這位七歲孩童都懂得做人要守信知禮,自己感到十分慚愧,於是下車來牽元方的手以表歉意。

誠實守信是「真」的一種具體表現,知書達理是有修養的一種表現,這都是古人崇尚的做人準則,只有這樣才能得到他人的尊敬。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