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古寺:金山寺─「裹山」寺院

牟梅


【正見網2007年09月19日】

白娘子和許仙的故事是許多中國人耳熟能詳的,其中神通廣大的法海和尚人們也並不陌生,但是知道法海和尚是金山寺的開山裴祖的人應該是寥寥無幾吧。

金山寺位於江蘇省鎮江市境內的金山上。它依山而建,從山腳到山頂,殿宇樓堂層層相接,階梯成疊,長廊蜿蜒,台閣相接,形成樓上有樓,樓外有閣,閣中有亭的精巧建築,把整個山密密的包裹起來。從遠處眺望金山寺,只見金碧輝煌的寺廟建築群和高聳入雲的慈壽塔,根本無法窺視山的原貌,因此金山寺被稱為「裹山寺院」。

根據《金山志》記載:「山有佛寺,始建於晉明帝時」,即323至325年間。不過後來也有人認為是建於晉元帝時期。寺名最初是「澤心寺」,唐時因開山得金,改稱「金山寺」。宋真宗天禧年間,因皇帝夢遊金山寺,故賜名「龍游寺」;清康熙南巡時賜名「江天禪寺」。如今仍稱「金山寺」。

自晉建造以來,金山寺中高僧輩出。南朝梁武帝時有寶志、僧釣在此修行,並舉行法會;唐代武則天的侄孫靈坦出家後,在金山的白龍洞修行;唐宣宗時宰相裴休的兒子出家後,來到了金山,即法海和尚。當時寺廟傾毀,雜草叢生,法海就在一個山洞中修行。一天他正在打坐,突然有一條白蟒蛇出來盯著法海。法海和尚運用神通,將白蟒趕入了江裡。隨後,在信眾的幫助下,法海開始重建寺院。一天在江邊挖土時,法海挖到了一批黃金。法海將黃金獻於皇帝,皇帝敕命將黃金返回用作修復寺宇之用,並賜名「金山寺」,由法海住持。

寺院建成後,法海親任金山寺方丈,時人稱之為「開山祖師」。法海圓寂後,弟子們在其曾經打坐過的石洞裡雕刻了一尊法海石像,進行供奉,該洞被稱為「法海洞」。

後來,民間根據法海的這一壯舉編撰了《白蛇傳》的故事,故事講述了由白蛇精變的白娘子與青年許仙相戀,法海阻止他們成為夫妻,因為他認為人妖不可共居,並最終將白娘子鎮於雷峰塔下。唐和明清時期記敘的相關故事中,都強調了人妖不可共居的內容,認為法海和尚所行之事並沒有錯。但是現代以此為藍本而拍攝的電視劇中,卻對許仙、白娘子的愛情大加歌頌,而具有強大法力、除妖降魔、拯救蒼生的法海和尚卻成為人們鞭撻的對像。法海和尚豈不是冤枉哉?!自古人、妖不可共居乃是天理。違背了天理,當然要受到懲罰。人在迷中,不知事情的原委,而作為得道高僧的法海,為了拯救蒼生,在勸誡已有千年修行的白蛇精未果後,終於將其鎮於雷峰塔下,而作為人的許仙也擺脫了厄運。

到了宋代,宋神宗把高麗金缽賜給金山方丈作佛印,並在哲宗元符年間建成了一座八角七層塔,名為慈壽塔。元朝時,皇帝曾在此舉辦大法會;明代釋澈法師任金山方丈時,曾為萬人開堂傳戒。清代康熙和乾隆皇帝亦多次來到金山寺,題字作詩。而慈壽塔在明、清時也都被修繕過。

歷經滄桑歲月的金山寺,如今殘存的建築、亭台樓閣有: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樓、紫竹林、念佛堂、留玉閣、大小觀音、慈壽塔、江天一覽亭等,依然可以看出當年宏大的規模和精巧壯麗的建築風格。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金山之巔的慈壽塔。它最早建於南朝齊梁時代,原為兩座寶塔,南北相對而立,後倒坍。宋時重建,明清再度修繕。現存的塔是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修建,磚身木檐,仿樓閣式,七級八面,每級四面開門,每層都有走廊和欄杆可憑欄遠眺。真可謂是「數重樓枕層層石,四壁窗開面面風;忽見鳥飛平地上。始驚身在半空中。」

金山除了法海洞、白龍洞,還有朝陽洞和仙人洞,合稱「四大名洞」。從慈壽塔往北至法海洞和白龍洞,再到朝陽洞,據說是金山觀日出的最佳所在。

此外,金山的頂峰還有康熙帝御筆「江天一覽」石碑,亭子也就稱為「江天一覽亭」了。

金山寺珍藏的著名文物稱為「金山四寶」,即蘇東坡的玉帶、諸葛亮的戰鼓、文徵明繪的金山圖以及周鼎。

關於金山寺,民間亦有一些故事流傳。

傳說,南宋時期的民族英雄岳飛在被奸臣秦檜十二道金牌召回杭州時,曾經夜宿金山寺。寺僧道月早已預見岳飛將遭到不測,因此用讖語暗示岳飛「前途險惡」,後來岳飛回到杭州後果然被害。有人將道月的話告訴了秦檜,秦檜立即派人去捉拿到月。但是業已得道的道月似乎早已料到,在捉拿之人到達金山寺時,已然圓寂了。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