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課教材(初級):《千家詩》―五絕?十四? 詠史

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正見網2007年09月30日】

編者按:為了弘揚中國神傳文化,清除邪黨文化的影響,在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用在大法中修出的正見,開始著手編寫一套中國正統文化教材。因為是剛剛起步,難免有所不足,我們需要世界各地的大法弟子,尤其是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的參與和指正。我們誠摯的希望使用這份教材的同修,能將上課中所遇到的問題,以及教材的優缺點反饋給我們,以便我們不斷的修改提高,使教材更加充實完整。同時,我們也歡迎更多有意願參與教材編輯寫作的同修加入進來,共同完成教材的編著。

◇◇◇ ◇◇◇ ◇◇◇

yǒng shǐ
詠史
shàng yǒu tí páo zèng,yīng lián fàn shú hán。
尚有綈袍贈,應憐范叔寒。
bù zhī tiān xià shì,yóu zuò bù yī kān。
不知天下士,猶作布衣看。

ㄩㄥˇㄕˇ
詠史
ㄕㄤ?ㄧㄡˇㄊㄧ?ㄆㄠ?ㄗㄥ?,ㄧㄥ ㄌㄧㄢ?ㄈㄢ?ㄕㄨ?ㄏㄢ?。
尚有綈袍贈,應憐范叔寒。
ㄅㄨ?ㄓ ㄊㄧㄢ ㄒㄧㄚ?ㄕ?,ㄧㄡ?ㄗㄨㄛ?ㄅㄨ?ㄧ ㄎㄢ。
不知天下士,猶作布衣看。

【作者】

高適,字達夫,唐渤海捎縣?今河北省景縣?人。生於唐武后長安二年?公元702年?卒於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享年六十四歲。

高適家中雖世代為官,但是早年並不得意,科舉、從軍都未能如願,所以過著清苦的生活。直到年過五十經人推薦進入河西、隴右節度使哥舒翰的幕府後,才發揮出他的才幹,從此直上青雲,受封為渤海縣侯,死後並追贈禮部尚書。作為一個詩人來說是很少見的。

高適是一個耿直、熱情又有才華的人,經歷過貧困、失意、戰爭,所以他的詩充滿著慷慨、粗獷、悲壯的氣氛,寫出來的都是擲地有聲的肺腑之言,因此能打動人心,「讀之使人感慨」。

【批註】

?1?尚有:如果還有。
?2?綈袍:用粗厚的絲織品做成的袍子,可禦寒。
?3?范叔:指戰國時魏人范雎(jū,ㄐㄩ)。他的字叫叔,所以稱范叔。范雎曾在魏國中大夫須賈門下待過,有一回隨著須賈出使齊國,但是齊君沒有接見須賈,反而聽說范雎善辯而送給范睢黃金與食物,須賈知道後認為是范雎出賣了魏國,因此大怒。回國後就將此事告訴了魏相,將范雎打得幾乎死去。范雎設法逃了出來,跑到秦國改名張祿,受秦王重用,成為秦相。秦國強大後想攻打魏國,於是魏國派須賈出使秦國求和。范雎故意穿著破衣求見,須賈見到范雎如此貧寒,就送了一件綈袍給他,表示念舊之意。等到須賈知道張祿就是范雎後,嚇得他趕快請罪,因為他有贈袍之事,還有念舊之情,於是范雎不計前嫌,把須賈送回魏國去了。
?4?士:有才德有能力的人。
?5?布衣:平民百姓。
?6?看:在唐代讀第一聲kān,ㄎㄢ。

【譯文】

會有絲袍贈送這件事情的發生,應該是因為還有憐憫范雎貧寒的心吧。但是不知道範雎已經是天下知名的賢士,仍然把他當作平民百姓來看待,就不足為訓了。

【詩中有話】

這是高適看完《史記‧范雎蔡澤列傳》後的有感之作。他對須賈的行為有褒有貶,當須賈看到范雎穿著破舊的衣物,喬裝成落魄之人去見他的時候,須賈心中想起往日,而生出同情之心,除了留他吃飯,還送他一件絲袍。因此詩人認為須賈是富有憐憫之心的人,所以詩的前兩句是褒揚須賈的。但是對於須賈沒能看出秦相張祿就是范雎這件事,詩人頗不以為然,他認為須賈識人不明,重視衣著外表,不知道什麼是人材,再次把范雎看走眼,是須賈不該有的失誤。所以詩人不著痕跡的用後兩句來貶責須賈。這首詩不但是對歷史人物的評斷,也是告訴世人要有慈善的心,不可用外表來判定他人的成就。高適就是這麼樣的一個詩人,直言直語,所以讀他的詩,可以激勵我們進取與反省的精神。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