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台灣「未來科學文化大會」論文選:不同基本認識方法所對應的科學體系

李旭彤博士


【正見網2008年01月24日】

摘要

本文從現代科學體系的可選擇性出發,論述了不同科學體系的發展基於不同的基本認識方法,討論了基本認識方法的路徑鎖定和突破。提出了一種對基本認識方法進行分類的方式,並根據這種方式把人類的基本認識方法分為五類。然後討論了相應於這五類基本認識方法的各自不同的科學體系。

1.前言

200多年前,牛頓力學成功的建立和應用了分析方法,使其作為一種基本認識方法而得到迅速應用和發展。這種認識方法一路攻城略地,所向披靡,短短的兩、三百年間就建立了一個由數以百計的分支學科組成的現代科學體系。

經歷了兩、三百年的發展,目前現代科學體系的局限性已暴露無遺。解決這種局限性的方法不外乎有兩個,其一是挖掘現有體系的潛力,其二是追根溯源,追溯現代科學體系所立足的最基礎假設,從而挖掘出這種局限性的根源所在。

在現有現代科學體系內挖掘潛力,往往是解決了一個難題的同時又引入了兩個或更多的難題,非線性、不確定性和複雜性等問題已經動搖了現代科學的根基――還原論與實證論。實際上,現在人們已經又重新認識到了被科學主義者視為真理的現代科學體系,只是很多種可選體系中的一個。

人類發展的歷史上曾經做出過很多其它的選擇,但是這些選擇的體系多數已經消亡,即使還沒有消亡的,也很難被現代科學所統治下的現代社會中的人們所理解,實際上人類自身已經難以從現代科學體系的「鎖定」狀態中擺脫出來。

不同科學體系的產生和發展,除了表面上反映出來的先導學科的出現和各個學科之間的交叉影響之外,更重要的是背後潛在的對基本認識方法的選擇。一個先導性的學科之所以會成為其它學科發展的起點,就是因為這個學科的成功使得其使用的認識方法被人們所認同和接受,其它學科沿用這個認識方法來發展就構成了一個有共同基礎和特徵的科學體系,相應的認識方法也就成為了這個科學體系的基本認識方法。

牛頓力學的成功,使得其使用的分析方法和還原論被廣泛接受,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陰陽八卦作為一種基本的認識方法,在中國過去五千多年的發展歷史中占據了支配地位,也產生了一個龐大的科學、技術體系。因此追溯科學的基本假設,也就需要從這些科學體系所採用的基本認識方法開始。

2.人類的基本認識方式及分類

目前看來,神識和經驗是兩種人們熟知的最基本認識方式。前一種用一個簡單、直觀地方式來表達,就是認為神的一念產生了整個世界,因此自然界中的一切體現的是神的意志,人對自然界的認識也是神的意志的一種體現或反映。後一種假設自然界自己產生,並有其自身發展變化的規律,人可以在經驗的基礎上逐步地了解這些規律。

在這兩種最基本的認識方式之下,還有一些次一級認識方式的劃分。雖然現代哲學宣稱,它的主要研究內容就是人類的基本認識方式,但實際上它已經有了幾個前提,例如,無論現代哲學中討論的唯心論、唯物論、實證的方法、分析方法或還原論的方法等如何基本,都需要符合形式邏輯,都認為認識來源於經驗等。現代哲學排除了神識,因此它所研究的認識方式已經局限在經驗這種認識方式之內。

古代有一些智者、先賢也被稱之為哲學家,但是他們對認識方式的認識與現代哲學截然不同。現代科學採用了一些特定的認識方式,如實證和還原,涉及到了更多的前提,因此有著更大的局限性。

過去幾十年中發展起來的複雜性科學可以讓我們從一定高度上審視現代科學,它使得我們可以較為清晰的理解現代科學為甚麼只是一個可選項,但是它依然是要把神從我們的視野中排除出去,它依然是要維護進化論,要論證人是怎麼從無機物中演變而來的,因此它依然跳不出現代科學的框框。

現代科學林林總總,浩繁龐雜,往往已經使人很難看清它是如何排除了神的存在,在排除神的存在時,它做出了那些假設。下面就要通過提出一種基本認識方法的分類,來揭示這個問題。

在林林總總的各種認識論的討論中,有一點是共同的,就是認為人認識的最基本特徵是區分不同事物。而這種區分又開始於區分「認識者――我」與「被認識者――非我」。人做出這種區分需要某種方法――認識方法,這種認識方法即可以用來區分認識者和被認識者,也是被區分後這兩者之間的一種最基本的聯繫(或關係)。這種方法可以是與被區分的事物無關,也可以是與被區分的事物有關的。如果這種關係與被區分後的兩者都有關,我們可以認為這些被區分的事物相互依賴而存在,反之則相互獨立。

我們現在一般所說的認識了一個事物,實際上就是把這個事物與其它事物區分開來,知道了這個事物與其它事物之間的關係,同時還可能進一步區分了事物內部的不同事物,以及這些內部事物之間的關係,如此類推。在這個過程中,根據採取假設的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認識方法。可以用圖1所示的事件樹來表示這些不同的認識方法。

頂事件:

A.認識者與被認識者是否可以區別開來。

B.認識者與被認識者是否相互獨立存在。

C.認識方法是否與認識者有關。

D.認識方法是否與被認識者有關。

上述決策樹包含了如下分支:

1).無法區分認識者和被認識者;

2).可以區分認識者和被認識者,但是兩者的存在相互依從,認識方法與兩者有關;

3).可以區分認識者和被認識者,兩者的存在相互獨立,認識方法與認識者有關;

4).可以區分認識者和被認識者,兩者的存在相互獨立,認識方法與認識者無關,但是與被認識者有關;

5).可以區分認識者和被認識者,兩者相互獨立而存在,認識方法與認識者和被認識者都無關。

從下面的討論可以看到,上述這幾個分支中的每一個都代表了人類的一種基本認識方式。

無法區分認識者和被認識者有兩個含義,一個含意就是採用的某種具體的認識方法對這類問題無效,這種情況,往往還可以尋找其它的方法。另一個含義就是這種以區分來定義的認識對某些認識問題無效。

可以區分認識者和被認識者,但是兩者相互依從。從認識的最基礎開始,就假設兩者是相互而依從存在的,沒有認識者,就沒有被認識者,反之亦然。兩者之間已經存在的相互依從關係,可以作為認識方法的基礎,無需獨立於這這依從關係之外的認識方法。在中國的陰陽之道中,認識者與被認識者的關係是陰與陽的關係,無陰便無陽,兩者的存在是相互依從的。認識者知己為陰,便知彼為陽,因此在這種確定的陰陽關係之外,無需獨立的認識方法的存在。這種情況認識方法與認識的雙方都有關。

可以區分認識者和被認識者,兩者相互獨立存在,因此需要一種認識方法來聯繫這兩者。認識方法與認識者有關意味著認識者個體有各自不同的認識方式,不同認識者個體採用的認識方法可能千差萬別。這種差別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認識者觀察或接受被認識者的信號或影響的方式不同,另一方面是不同的認識者個體對同樣的信號有不同的處理方法。第一個方面對應於一些所謂「第六感官」的問題,第二個方面對應於一些現在稱之為自然形態的認識或自然認識問題,這類認識與以現代科學為代表的社會認識相對應,非形式邏輯和模糊集合論似涉及了這個問題。

可以區分認識者和被認識者,兩者的存在相互獨立,認識方法與認識者無關,但是與被認識者有關。從一個狹義的角度講,這種情況則對應於實證方法。不管認識者有什麼不同,或假設所有的認識者都是相同的,只針對被認識者的不同來選定不同的實證方法。實證的一個基本假定是:針對一個認識物件,所有的認識者都採用相同的認識方式,並可以得到相同的認識結果。認識的對像不同,實證方法可以不同。但是如果把實證也作為一種認識方式來看待的話,我們知道,這個世界可以被觀察到的事務中,有些是可以實證的,而另外一些不能被實證,因此也需要針對不同的對像,用實證或非實證的認識方法,或者說不同的認識方法去認識。

可以區分認識者和被認識者,兩者的存在相互獨立,認識方法與認識者和被認識者都無關,即所有的認識者以相同的認識方式認識所有的認識對像。分析方法具有這種認識方式的特徵,其假定所有的認識者可以用分析方法分析所有的問題。

雖然每一種認識方式都可以假設能夠認識這個世界中所有的事物,從上面的討論中我們可以看出,實際上並非如此。從牛頓開始,現代科學總是設想可以用「形式邏輯+實證」這種認識方式認識所有的事物,但其發展卻表明這種方法的種種局限性。實際上,從上述決策樹分支一到五,其認識的局限性是逐步加大的,其中局限性最大的是分析方法。

下面對各個分支所對應的認識方法作一些具體的討論。

3.唯理、經驗與陰陽

考察哲學中的兩個基本認識論派別――唯理論和經驗論。唯理論(rationalism)強調理性作用,不承認理性認識要依賴感性認識,認為可靠的知識是從先天的、無可否認的「自明之理」出發,經過嚴密的邏輯推理得到的。經驗論(empiricism)認為經驗或感性認識是人的一切知識或觀念的唯一來源。經驗分為兩種,一種是外部經驗即感覺,另一種是內部經驗即內省,分別對應於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經驗論。主張感覺論的哲學家否認內省經驗,只承認感覺經驗是認識的唯一來源。主張內省論的則否認經驗的客觀來源,認為經驗是主觀自生或上帝賦予的。

經驗論與唯理論或先驗論長期對立、論爭,如果把爭論的焦點放在上述幾個基本認識方法的基礎上來看,則可以有另外一番理解。唯理論的前半部分,其所認為的「先天的、無可否認的「自明之理」」基本對應於「無法區分認識者和被認識者」這個分支。當認識者和被認識者完全一體,不可分時,無需任何認識方法來溝通認識者和被認識者,被認識者――認識者自身之理對認識者來說,當然是一種「先天自明之理」。

對如何獲得這種自明之理有不同的理解。唯理論的 「嚴密的邏輯推理」有種「削足置履」的意味,他把一個最基本的「自明之理」強行放入一個局限性很強的邏輯認識方法之中。修煉和宗教體驗之中,則用「悟」或者「開悟」來描述獲得這種自明之理的方式。

如果自然界中的一切體現的是神的意志,人對自然界的認識也是在反映神的意志。當人的思想、行為符合了神的意志的時候,這種神的意志自然就會在人的思想中反映――「悟」出來。而整個自然界(包括人的思想)又都是神的意志的體現,因此人也就自然獲得了對這個自然界的認識。在這個過程中,人們沒有用區分來認識什麼,而是通過「一致、符合」來得到認識。既然這種認識不以區分為含義,他應當是一種全局的、毫無遺漏、直接的認識,也是一種與現在多數人認可的認識概念完全不同的認識。

按照目前人類一般的認識觀點,認識是精神對物質的認識。這種觀點已經假設可以區分精神和物質,換句話說,只有區分了精神和物質,才有這種認識概念。如果精神和物質是一體而不可分的,或者是能夠區分物質精神,但是只考慮精神對精神本身的認識,都無法區分認識者和被認識者。所以哲學中在考慮精神、物質這種最基本的概念時,實際上已經引入了以區分為特徵的認識方法,排除了「悟」「自明之理」這種認識方法。

如果假設自然界有其自身規律,人可以在經驗的基礎上逐步地了解這些規律。要注意這裡「自然界」這個詞的含義與前面截然不同。如在天主教和基督教中,認為自然是上帝所造一切之物的總稱,經驗論去掉了上帝所造這個前提,認為這一切之物就是那樣存在的,自己產生、自己消亡。

談到經驗,就已經假定了存在經驗的擁有者――認識者和經驗的反映物件――被認識者。因此經驗論必然是採用了區分這種認識方法,對應於除了第一個分支以外的其它分支。內省論認為經驗是主觀自生的,說明這種經驗的存在與其反映的對像――被認識者的存在相互依從,有外界被認識的對像,對應的就會自生一個內省的經驗。這種情況對應於第二個分支。

感覺來源於感官,感官即可能與認識者無關,也可能與被認識者或者與兩者都無關,所以感覺經驗論可對應於3、4、5分支。感官的基本功能就是分辨不同的事物,因此所謂的經驗也就是人的大腦所記憶的感官分辨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既然假設這個自然界是自己產生和消亡,人們只能通過積累這些感官所分辨的不同事物,並且在大腦中建立這些被分辨事物之間的關係,來認識這個自然界。

中國過去五千年的歷史都是基於陰陽之道發展的。混沌初分生兩儀(陰陽),兩儀生四象,四象演八卦,八八六十四卦,演化宇宙萬物。或者是道生一(出混沌),一生二(出兩儀),二生三(出八卦),三生萬物。中國的文字、天文、地理、文學、藝術、建築等等都建立於這種陰陽關係之上。也正因如此,與現代科學不同,中國古代的科學沒有明確的學科劃分。

上一節中已經談到,陰陽這種認識方法對應於基本認識方法樹的第二個分支,即可以區分認識者和被認識者,但是兩者相互依從而存在。混沌分出陰陽兩儀之後,這個陰陽即表示了分出的陰、陽兩個部分,又表示了這兩部分之間的一種關係,這種關係指明了這兩個部分不是並列、等同,兩個部分各自不能獨立存在,有陰才能有陽,無陽也不能有陰。分出的陰、陽本身還能再分出陰、陽,如此類推,可以分為四象、八卦和六十四卦。

認識者和被認識者之間是一種典型的陰陽關係。兩者相互依從而存在,有認識者才有被認識者,反之亦然。同樣,精神、物質之間,雞和蛋之間都是這種關係。這種情況下的認識方法依從於認識者和被認識者,同時又區分了這兩者並建立了它們之間的關係。這種關係的一個特點是指明了兩者的不同。認識者和被認識者還可以進一步用認識認識者、認識被認識者來劃分為:認識者作為自身的認識者,認識者作為被認識者,被認識者作為認識者,被認識者作為被認識者,如此生出四象,在進一步,還可生出八卦。

從上面的討論可以看出,哲學和陰陽學說都涉及到了兩者相互依從而存在的對像和關係。但是哲學中的內省經驗論並沒有得到很多的應用和發展,尤其是到近代以後,近乎消失。陰陽論曾經有過極其輝煌的歷史,但是近代以後也已凋落。

4. 認識能力的擴展和第六感官

目前一般認為感覺就是眼、舌、耳、鼻、皮膚粘膜這五個感覺器官的「視」「味」「聽」「嗅」「觸」感覺功能對外在世界的感知,另外也經常有人提出第六感問題。第六感往往被等同於直覺,也有被稱之為超感覺(英文縮寫為ESP)等。根據現在人們對第六感的了解,所謂的第六感實際上不是一種感覺功能,而是許許多多不同感覺功能的統稱。一般的五感是人人都具有的,也是所有人都大致相同的,第六感則不同,只有少數人有第六感,並且不同的人這些感覺功能有很大的不同。

縱觀人類的認識能力的擴展,可以發現有兩個不同的方向。一個方向是發展人的感官或感覺功能,另一個方向是針對某個感官,發展輔助的工具來增強其感覺能力。在各種宗教和修煉中,人們往往會開發出很多的超感覺能力,如佛家的「五眼通」,道家的「九九八十一層法眼」等。隨著人們修煉層次的提高,逐漸的會有更多的超感覺能力被開發出來。尤其是修煉的人,只是要求自身生命的昇華和提高,並不注重如何認識這個世界,因此除了在修煉中出現更多的感知能力之外,並不會去開發輔助器具來增強某個感官的能力,也就是說他們只是在一個方向上發展著認識。現代科學技術則走了另一個極端,它基本上否定第六感官的存在,他對科學的認識給出了一個極強的約束條件:只有人肉眼能夠看到的才是科學可以研究的對像。所以所謂的現代科學實驗研究,就是尋找各種可能的方式、方法,把人肉眼不能直接看到的物質存在和變化方式轉換成可以看到的現象。而現代科學的任何一個發現也就是找到了一種可以進行這種轉換的方式。

對比上述認識樹的第三、四個分支,可以發現上述人類認識能力發展的第一個方向對應於第三個分支。不同的人可以發展出不同的感知能力,從而形成不同的認識方法。換句話說,就是認識方法與認識者有關,而與被認識者無關。現代科學的認識方法則對應於第四個分支。所有的認識者都用同樣一個感官――眼睛來認識,認識方法的選擇與認識者完全無關。針對不同的被認識者,需要開發不同的輔助工具,也就是要用不同的認識方法來認識,認識方法與被認識者有關。

中國古代易經中的象易,可以講是一種綜合了上述兩個認識方向的認識方法,它既強調認識者的修身養性、明心見性,又使用了八卦和一些輔助器具來幫助推演。從現在的一些文獻中還可以看到,中國上古時期的一些認識方法,現在已經失傳。這些方法可能比現在流傳下來的易經有更豐富的內容,可能是以其它的方式結合了人感官和輔助器具的開發,因此也賦予了人類不一樣的認識能力。

5. 現代科學的認識論

現代科學中使用的「能量」是一個非常基本的概念,它表示了這個世界的最基本存在形式,世界上的各種事物都可以認為是能量的不同存在形式或不同的結構。現代科學的認識論包含著兩個部分。一個是感官――人肉眼的各種輔助工具的開發,即試驗科學;另一個是對感知到的信息的處理,即理論科學。圖2給出的是現代科學認識世界的基本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現代科學的試驗和理論都可能造成認識的扭曲。

現代科學有一個並不為大家所特別關注的最基本假設――「眼見為實」,就是說現代科學認為通過人肉眼獲得的知識才是科學上認為可靠的和能夠處理的,其它的感知器官能感覺到的和需要通過輔助工具才能察覺到的能量存在形式都需要轉換成人肉眼能夠看到的可見光――一種人肉眼可以感知的能量存在形式。現代科學在其最重要的基石――試驗方面的所有發展都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把各種各樣的能量存在形式轉換成可見光信號。每一點進展都是人們發明了新的工具來把以前不能看到的某個能量存在形式轉化為可見光信號。

在這種發展過程中,物理學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物理學研究中,發現和製造了各種能量轉換工具,這些轉換工具把以前人直接用肉眼看不到的能量存在形式轉換成了可以看到的光信號或儀表信號。這些裝置包括望遠鏡、顯微鏡等。後來這些物理學中研究出來的裝置被用到了其它學科,如化學、生物學等,帶動了這些學科的發展。下面是這些工具的幾個實例。

望遠鏡:因為人的肉眼需要足夠的光線才能形成可識別的圖像,當一個物體發出的光線到達人的肉眼太少時,光線太弱無法形成這個物體的圖像,因此人也就看不到這個物體。隨著物體的距離越遠,這個物體發出的光線能夠到達人眼中的份額也就越少,當少到一定程度時,人就無法看到這個物體。望遠鏡就是把散布在一個較大範圍內的光線以一種特定的方式集中在一個人肉眼大小的範圍之內,因此人通過望遠鏡就可以看到原來看不到的物體。這相當於改變了物體發射光線的方式。望遠鏡是牛頓發現三大運動定律的基礎。

顯微鏡:當一個物體發出的光線到達人眼比別的物體的光線少到一定程度,且過於集中於一點是時,人也看不到這個物體。這時候只要把其它物體的光線隔離開來,只看這一個物體的光線,同時還要把光線的空間分布變大,就可以看到這個物體。顯微鏡就起到了這種作用。光學顯微鏡技術導致了人類現代科學的最重大發現之一:發現了微生物的存在,電子顯微鏡技術則導致了另一項重大發現――發現基因。

紅外線、紫外線感光材料:人的肉眼看不到紅外線、紫外線,但是一些感光材料可以對這些光線有反應,因此就可以把紅外線紀錄下來。當這種紀錄可以用可見光表現出來時,人們就可以看見這些紅外線或紫外線。

示波儀:在數位化技術出現以前,示波儀幾乎是各個實驗室必備的工具。示波儀的作用就是先把其它的各種信號變成電信號,然後再把電信號變成可見光的信號。近代聲學源於把空氣的震動轉化為電信號,然後再用示波儀把不可見的電信號轉化為可見光信號。

各種各樣的儀表:說到現代科學和技術,就離不開各種儀表。這些儀表的作用於示波儀類似,但是比示波儀更進了一步,它不僅是把各種各樣的物質或能量存在形式,轉換為人肉眼能夠看到的信號,還要把這些信號用數字表示出來。

解剖:把覆蓋在生物器官和組織上的覆蓋層去掉,看到內部的結構,近代醫學的開端。

以上述工具實現的能量存在形式的轉換存在著幾個問題。首先,外部的能量結構有多少可以轉化為肉眼可見的可見光人完全不可能知道。其次,這種轉化過程是否能夠嚴格重複和控制也是無法預知的。這種轉化過程無疑是對現代科學認識能力的最大約束和限制。

現代科學中的很多學科並不是在現代科學中產生的,但是在現代科學的發展過程中這些學科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其中最根本和共同的一個變化就是都變成依賴於最終可以用肉眼看到的現象,不管是直接看到的,還是通過儀器轉換看到的。

如現在心理學界把開始系統的實驗研究作為科學心理學誕生的標誌。有人認為,心理學的真正歷史,始於1879年馮特在德國萊比錫大學建立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實驗室(郭卜樂,今日心理 http://www.cptoday.net)。這種觀點認為:「人類從古代開始,歷經中世紀、文藝復興以至到19世紀中葉,對心理的探索和研究,都是處於一種無明確的研究目的、目標,無明確的研究思想、方法的混沌狀態下自發的或不自覺地進行的,夾雜在對哲學和神學的研究中。心理學的內容融匯或包括在哲學和神學的內容體系中,心理學家是由哲學家、神學家、醫學家或其它科學家兼任,心理學的方法也主要是思辯的方法。亞裡士多德的《靈魂論》,可以說是世界上的第一部心理學專著。馮特,是公認的第一個把心理學轉變成一門正式獨立學科的真正奠基者,也是心理學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心理學家。他的《生理心理學原理》是心理學史上第一本真正的心理學專著。」

人肉眼看到的可見光線可以用兩個基本特徵――點和線來表示,所以人們在建立描述外部世界能量結構的語言時,也是用點和線作為基本元素。實數的序對應於線,量對應於點。現代科學的精華――定量分析也就是對點、線集合中點、線之間的關係的研究。現代科學觀察外部能量結構的方式,是將其轉化為人肉眼可見的可見光,因此對這些外部能量結構的描述也就採用了與可見光有相同特徵的定量分析方法。這種描述方法也決定人的大腦在還原外部能量結構時的局限性。這個環節在現代科學的認識過程中也是一個關鍵性的約束。

現代科學中採用的定量分析方法既不隨觀察者變化,也不隨被觀察者變化,它是獨立於這兩者的,因此這種方法對應於基本認識方法樹的最後一個分支。

6.結語

從上面的討論可以看到,當作出不同的基本認識假設的時候,就會由此產生出完全不同的科學體系。前面給出的認識事件樹還是相對簡單的,只考慮了四個頂事件,五個分支。實際上,還可以考慮更多的頂事件和認識分支,從而對認識方法做出更細的劃分。

當然,在做這些討論的時候,已經不斷重複使用著認識的基本假設――區分。實際上,在現代社會中學習和受到教育而成長起來的人,幾無可能理解在「區分」之外還存在什麼認識方法。但是在中國留存的傳統文化中,還殘存著一點其它認識方法的影子。如圍棋真正鍛鍊的思維方法,中國畫中的多點透視和寫意,中國古漢語的表達方式等。這些已經被人淡忘了的認識方法與人們在修煉中經常會出現的漸悟和頓悟相一致,向人們昭示了一個獲取真正認識的坦途。

非常仔細的考察我們的思維過程,可以發現許許多多意想不到的前提和假設,這些前提和假設都在束縛著我們的思想。一些最習以為常的思維習慣可能就是我們通向新世界的大門,打開這些門,就會看到新的世界。

後記:我上中學以後的近二十年中,就一直為幾個問題所困惑。我一方面為現代科學中一些精緻的思想讚嘆,另一方面又困惑於某一學科的局部理性和整個現代科學的全局非理性這種矛盾和衝突。如此完整的自然界被人為的割裂為數百塊,各自建立了一套假設,在基本的假設之上還需要假設。既然人用大腦認識世界,為甚麼對大腦本身認識甚少,為甚麼大腦不能直接認識自身,還需要用如此多的儀器、方法,轉這麼一個大的圈子。

在這二十多年中,我用了絕大多數精力來研究和思考這類問題,但是越研究,越覺得猶如身處迷宮,追蹤一個思路幾年下來,又回到了原地。

其中的謎團直到我修煉法輪佛法之後才逐步解開。原來的功夫都費在了一個畫好的圈圈中,無論再努力的思考,也是左腳蹬右腳,不要想升高半寸。現在回頭看看,整個類人社會就是被現代科學這一葉障目,看不到大海不能比擬其浩瀚的佛法。也正是因為我在這個圈子中苦苦打轉了二十餘年,更能體會現代科學對人思想的禁錮。撰此陋文,拋磚引玉,望能與大家分享,以佛法中修得的智慧,破除現代科學對人們思想的禁錮。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