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課教材(高級):天下有道,丘不與易

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正見網2008年02月02日】

編者按:為了弘揚中國神傳文化,清除邪黨文化的影響,在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用在大法中修出的正見,開始著手編寫一套中國正統文化教材。因為是剛剛起步,難免有所不足,我們需要世界各地的大法弟子,尤其是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的參與和指正。我們誠摯的希望使用這份教材的同修,能將上課中所遇到的問題,以及教材的優缺點反饋給我們,以便我們不斷的修改提高,使教材更加充實完整。同時,我們也歡迎更多有意願參與教材編輯寫作的同修加入進來,共同完成教材的編著。

◇◇◇ ◇◇◇ ◇◇◇

【原文】:

長沮、桀溺(1)耦(2)而耕。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3)焉。長沮曰:「夫執輿(4)者為誰?」子路曰:「為孔丘。」曰:「是魯孔丘與?」曰:「是也。」曰:「是知津矣。」問於桀溺。桀溺曰:「子為誰?」曰:「為仲由。」曰:「是孔丘之徒與?」對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5)之?且而與其從辟(6)人之士也,豈若從辟世之士哉?」麻(7)而不輟。子路行以告。夫子憮然(8)曰:「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論語・微子第十八》)

【注釋】

(1)長沮、桀溺:兩位隱士,真實姓名和身世不詳。
(2)耦:並耕。
(3)問津:津,渡口。尋問渡口。
(4)執輿:即執轡。
(5)易:改變。
(6)辟:同「避」。
(7)麻:音「憂」,用土覆蓋種子。
(8)憮然:憮音「五」。憮然,悵然,失意。

【語譯】

長沮和桀溺兩個人一起在田裡耕作。孔子經過那裡,叫子路去問他們過河的渡口在哪裡?長沮說:「那車上拉著韁繩的人是誰?」子路答說:「是孔丘。」長沮說:「是魯國的孔丘嗎?」子路說:「是的。」長沮說:「那他應該知道渡口在哪裡?」子路去問桀溺,桀溺說:「你是誰?」子路答說:「我是仲由。」桀溺說:「是魯國孔丘的門徒嗎?」子路回答說:「是的。」桀溺說:「如今天下大亂,就像洪水滔滔,又有誰能改變這種局面呢?而且你與其跟從逃避壞人的人,還不如跟從逃避亂世的人!」說完,仍然自顧自地耕田。子路回來把這情形告訴孔子,孔子悵然地說:「人不可以與鳥獸同群!我不跟世人生活在一起,我要跟誰在一起呢?天下如果太平的話,那我孔丘也不用出來改變這世局了。」

【研析】

這一章是寫孔子周遊列國,被隱者所譏。表達了孔子關心天下的願望和積極的入世的思想。儒家不倡導消極避世的做法。儒家認為,即使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也要能做到「獨善其身」,做一個有道德修養的人。孔子便是這樣一位身體力行者。所以,他感到自己有承擔社會責任的心,正因為社會動亂、天下無道,他才與自己的弟子們不辭辛苦地周遊列國四處呼籲,為天下太平而努力,這是一種可貴的憂患意識和歷史責任感。

【延伸思考】

1、如果你是孔子,當你遇到像長沮和桀溺這類的人,你會如何應對?
2、「知其不可而為之」的人有什麼優點和缺點?

【相關資料】

成語故事:禍起蕭牆
太平

公元前659年季友立公子姬申為國君,即為魯僖公。同年,季友迫使莒國將魯國亂臣慶父交還魯國。由於季友對魯國王室忠心耿耿,為維護魯國的安定做出了貢獻,僖公便把汶水北面的土地及費這個地方賜給了季友,並命季氏世代為上卿。從此,費地成為季氏的私邑。從此季友的子孫被稱為季孫氏。

季孫氏以顓臾國靠近費邑,以後會給子孫造成威脅為藉口,要出兵伐顓臾。顓臾在商代即是方國,故址在今平邑縣柏林鄉,至今平邑鎮東還有顓臾村。周成王時顓臾成為魯國附庸。顓臾地處魯國首都曲阜和季氏采邑費城之間,周王室曾授權其祭祀少皋和蒙山,季氏要對這樣一個處在魯國疆域之內的附庸國大動干戈,這使孔子十分反感。他說,天下有道,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季孫氏當時只是一個卿大夫,是不能擅自征伐的。

季孫氏家臣子路和費邑宰冉求把這個消息告訴了老師孔子。孔子講了一番季氏不應伐顓臾的道理,最後說:「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一語點破了季氏伐顓臾的真正原因。

蕭牆,指宮室內當門的小牆或屏風。「蕭牆之內」暗指魯君。當時,季孫氏把持魯國朝政,擔心一旦魯君起兵收回主權,顓臾會憑藉地利幫助魯君,便想先下手為強,消滅顓臾。所以孔子說,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魯君(蕭牆之內)。

孔子這句話,以後成為成語「禍起蕭牆」,喻指禍亂出自內部。

(http://big5.zhengjian.org/articles/2003/10/23/24045.html)

【課後作業】

由以上的故事可以知道,孔子政治上的主張為何?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