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故事:孝子崔沔,子孫為相

大陸學員


【正見網2008年05月06日】

崔沔(mian/),字善沖,是唐代詩人之一,曾官拜中書侍郎,擔任過魏州刺史一職。他以孝順、清廉和以禮法持家而聞名,被稱為士人之表率準則。崔沔的兒子、孫子後來都成為當朝宰相,又被譽為宰相世家。我這裡就介紹一下崔沔的孝行。

崔沔自幼就有孝順的天性。他的父親,很早就去世,母親因為悲哭過度,得了目疾,十分嚴重,崔沔變賣了家產,遍請名醫,為母親診治目疾,可是他母親目疾太厲害,終至醫藥無效,雙目失明。自從母親成為盲人以後,他每日躬親奉養,至誠恭敬,三十年如一日。凡是母親的衣食及一切用具,都依照氣候的寒暖,適時供養,使老人家的生活過的很舒適,沒有絲毫的匱乏。

每逢美景良辰,崔沔一定要扶著母親到野外去遊玩,呼吸大自然的新鮮空氣,雖老母雙目失明,不能欣賞美麗如畫的風景,可是崔沔總把大自然的事物,描述的活靈活現,津津有味的講給母親聽。以及社會上每日發生的動人新聞及趣事,也一一向母親有說有笑的談論,解除老人晚年的寂寞,忘記了雙目失明的痛苦,樂而忘憂,十分愉快。

後來崔沔年齡漸高,官位亦尊,還親自與兒子侄兒等,在庭園中種植了很多桃、李、 橘、柿等果樹,使母親四季都有新鮮的水果吃。到母親去世之後,崔沔發誓為了報答母恩,從此終身茹素。由於崔沔有高尚的德行,被世人稱頌,所以官也做的很大,位至「中書侍郎」的職位。

關於崔沔的孝順,在成都還流傳著這麼一則民間故事。傳說崔沔幼時家居成都地區,崔沔8歲時父親就死了,從此和母親相依為命。13歲時,他媽又得了眼病,於是他變賣了家產, 到處為母親求醫問藥,但還是沒能治好母親的眼病。崔沔小小年紀,就支撐起了這個家,把母親伺候的好好的。崔沔家門口有一個水塘,塘邊是一條彎彎的小路, 住在這裡的人每天都從這裡經過。一天晚上,母子倆正在吃飯,忽然聽見門外有嘈雜的喊聲,崔沔急忙跑出去一看,原來,剛才一個小孩摸黑從塘邊走過,一不小心掉到水裡去了,幸好救的及時才撿了條命。

回到屋裡,母親忽然對崔沔說:沔兒,你明天在屋門前掛一盞燈籠嘛!這裡路窄,晚上又黑,人家從這裡過很不方便,照起燈籠就不會掉到水裡頭了。崔沔擔心用油要多花錢。媽說:我們節約點就行了。

崔沔是個孝子,當即就依了母親的意思。第二天,天剛黑的時候,他就在屋門口掛起了一盞燈籠。大家都很感動,知道崔沔家裡窮,便你一家我一家,自願拿出一點油送來。從此再也不會有人掉到水裡頭了。

崔沔一邊種菜餬口,一邊發奮讀書,後來終於考上了進士。他念念不忘母親,經常陪著母親遊玩。一天,他們去館子裡吃飯,崔沔拈了菜給母親吃。母親吃了問:這是何菜?崔沔說這是高筍,母親便說:高筍好吃,細滑爽口。

為了讓母親時常能吃到高筍,崔沔後來請人在家門前挖塘栽上了高筍,並在周圍栽上果樹。崔沔的官越做越大,但始終不忘母親養育之情。後來母親去世了,崔沔很傷感。他回到自己簡陋的家裡為母守孝,塘裡遍種高筍,每一年清明總不忘給母親送上一份高筍,白玉一樣的高筍承載著崔沔的拳拳孝心。世人為之欽佩感動的不得了,為了紀念崔沔對母親的孝心,後人就把這地方取名高筍塘。

崔沔的兒子崔佑甫,後來成為唐德宗李适一朝的賢相;崔沔的孫子崔植也成為唐穆宗李恆一朝的宰相。後人都認為崔沔子孫的富貴,是崔沔的孝心與善行所積下來的福報。

讀完了歷史記載,真為崔沔的孝行感動:崔沔之孝,不僅在於從物質上贍養母親,更在於從精神上,感情上的關心與體貼;崔沔之孝體現在能幫助母親實現她的善念,母子一起積德行善。

(資料來源:《德育古鑒》)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歷史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