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課教材(初級):監令各給車(歷史故事)

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正見網2008年09月16日】

【原文】

晉武帝(1)時,荀勖(2)為中書監,和嶠(3)為令。故事(4),監、令由來共車。嶠性雅正,常疾(5)勖諂諛。後公車(6)來,嶠便登,正向前坐,不復容勖;勖方更覓車,然得去。監、令各給車自此始。(出自《世說新語》.方正第五)

【注釋】

(1) 晉武帝:即司馬炎。字安世,司馬昭之子。司馬昭死,嗣為晉王,後篡魏稱帝,國號晉,以洛陽為首都,在位二十六年。
(2) 荀勖(音序):字公曾,晉潁川人。博學能文。晉武帝,拜中書監,加侍中,後進位光祿大夫。
(3) 和嶠(音較):字長輿,晉汝南西平(今河南省西平縣西)人。惠帝時拜太子太傅,加散騎常侍。
(4) 故事:先例。
(5) 疾:痛恨。
(6) 公車:官車。

【語譯參考】

晉武帝時,荀勖擔任中書監,和嶠擔任中書令。依據以往的慣例,中書省的監、令是坐同一輛車。但和嶠性情耿直,經常不滿荀勖諂媚阿諛的作風。

後來,公家的車輛一來,和嶠就先上車,端正的坐在前面,沒有多餘的空間可以讓荀勖坐;荀勖只好另外找車坐,然後才能離去。

從此以後,中書監、中書令就各自坐一輛車。

【研析】

本則故事描述個性耿直的和嶠,因不滿諂媚阿諛的荀勖,所以刻意將坐位占滿,不與荀勖同坐一車;使得荀勖只好另外找車坐。中書監與中書令各自乘坐官車,自此開始,破除了以往監、令共車的慣例。

孔子說:「道不同,不相為謀」,也就是說,各人的理想、主張如果不同,就無法一起互相謀慮。故事中,和嶠不與荀勖共乘的這個舉動,充分顯露和嶠貫徹其「道不同,不相為謀」的主張,所表現出真性情的一面。

【延伸思考】

1、孔子說:「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意思是說,與正直、信實及博學多聞的人交友,有益;與慣於逢迎、諂媚不信實、口辯無實的人交友,有害。請分享你選擇朋友的標準。

2、對於和嶠在本則故事中所採取的方式,你有何看法?如果你是和嶠,你會對荀勖採取哪些其它的可能方式,讓他知道你對他的感受?

【參考書目】

1、《新譯世說新語》 三民書局 1996年
2、《新譯四書讀本》 三民書局,1987年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