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基礎:中醫方劑各論 (第八章)理血之劑

李應達


【正見網2008年10月18日】

第八章 理血之劑

人身之中,氣為衛、血為營。經曰:營者,水谷之精氣也,調和五臟,灑陳於六腑,乃能入於脈也;生化於脾,總統於心,藏受於肝,宣布於肺,施泄於腎,溉灌一身,目得之而能視,耳得之而能聽,手得之而能攝,掌得之而能握,足得之而能步,髒得之而能液,腑得之而能氣,出入升降,濡潤宣通,靡不由此也。飲食日滋,故能陽生陰長,取汁變化而赤為血也;注之於脈,充則實,少則澀,生旺則諸經恃此長養,衰竭則百脈由此空虛。血盛則形盛,血弱則形衰,血者難成而易虧,可不謹養乎。陰氣一傷,諸變立至,妄於行上則吐衄,妄行於下則腸風,衰涸於內則虛勞,枯槁於外則消瘦,移熱膀胱則溺血,陰虛陽搏則崩中,濕蒸熱瘀則血痢,火極似水則色黑,熱勝於陰,發為瘡瘍,濕滯於血,則為癮疹,凝澀於皮膚,則為冷痹,畜血在上則善忘,畜血在下則如狂,跌仆損傷則瘀血內聚,此皆失於攝養變為諸病也。

1、四物湯

主治:治一切血虛,及婦人經病。

組成: 當歸(酒洗) 生地黃(三錢) 芍藥(二錢) 川芎(錢半)。

加減:凡血證通宜四物湯。如涼血:心加黃連,肝加條芩,肺加枯芩,大腸加實芩,膽加黃連,腎、膀胱加黃柏,脾加生地,胃加大黃,三焦加地骨皮,心包絡加丹皮,小腸加山梔、木通;如清氣:心與包絡加麥冬,肺加枳殼,肝加柴胡、青皮,脾加白芍,胃加乾葛、石膏,大腸、三焦加連翹,小腸加赤茯苓,膀胱加滑石、琥珀;血虛加龜板,血燥加人乳,瘀血加桃仁、紅花、韭汁、童便行之,暴血加薄荷、玄參散之,血不止加炒蒲黃、京墨,久不止加升麻引血歸經;婦人經血紫黑脈數為熱,加芩連,血淡脈遲為寒,加桂附;人肥有痰加半夏、南星、橘紅,人瘦有火加黑梔、知母、黃柏;郁者加木香、砂仁、蒼朮、神麴;瘀滯加桃仁、紅花、延胡、肉桂;氣虛加參耆,氣實加枳朴。

方義:此手少陰、足太陰、厥陰藥也(心生血,脾統血,肝藏血)。當歸辛苦甘溫,入心脾生血,為君;生地甘寒,入心腎滋血,為臣;芍藥酸寒,入肝脾斂陰,為佐;川芎辛溫,通上下而行血中之氣,為使也。

加減方:本方加阿膠、艾葉、甘草,名膠艾湯,治沖任虛損,經水淋瀝,及血虛下痢。本方加艾葉、四制香附(童便、鹽水、酒、醋各浸三日),醋丸,名艾附暖宮丸,治子宮虛冷。再加阿膠,名婦寶丹:治虛寒經水不調。本方除芍藥、地黃,名芎歸湯。為末,名佛手散,治產後血虛頭痛,胎動下血,服此自安;子死腹中,服此即下;催生神效。本方合四君子,名八珍湯:治心肺虛損,氣血兩虛(四君補氣,四物補血)。再加黃耆、肉桂,名十全大補湯:兼助陽固衛。

2、當歸補血湯 (東垣)

主治:治傷於勞役,肌熱面赤,煩渴引飲,脈大而虛。

組成: 黃耆(炙,一兩) 當歸(酒洗,二錢),空心服。

方義:當歸氣味俱厚,為陰中之陰,故能滋陰養血;黃耆乃補氣之藥,何以五倍於當歸,而又雲補血湯乎。蓋有形之血,生於無形之氣,又有當歸為引,則從之而生血矣。經曰:陽生則陰長,此其義耳。

3、歸脾湯 (《濟生》。引血歸脾)

主治:(1)治思慮過度,勞傷心脾,怔忡健忘,驚悸盜汗,發熱體倦,食少不眠;(2)或脾虛不能攝血,致血妄行,(3)及婦人經帶。

組成: 人參 白朮(土炒) 茯神 棗仁(炒) 龍眼肉(二錢) 黃耆(炙,錢半) 當歸(酒洗) 遠志(一錢) 木香 甘草(炙,五分。)姜棗煎。

方義:此手少陰、足太陰藥也。血不歸脾則妄行,參、術、黃耆、甘草之甘溫,所以補脾;茯神、遠志、棗仁、龍眼之甘溫酸苦,所以補心;心者脾之母也,當歸滋陰而養血,木香行氣而舒脾,既以行血中之滯,又以助參耆而補氣,氣壯則自能攝血,血自歸經,而諸證悉除矣。

4. 人參養榮湯

主治:治脾肺氣虛,榮血不足,驚悸健忘,寢汗發熱,食少無味,身倦肌瘦,色枯氣短,毛髮脫落,小便赤澀;亦治發汗過多,身振脈搖,筋惕肉拆。

組成: 人參 白朮 黃耆(蜜炙) 甘草(炙) 陳皮 桂心 當歸(酒拌,一錢) 熟地黃 五味子(炒,杵) 茯苓(七分) 遠志(五分) 白芍(錢半)。加姜、棗煎。

方義:此手少陰、手足太陰氣血藥也。熟地、歸、芍養血之品,參、耆、苓、術、甘草、陳皮補氣之品,血不足而補其氣,此陽生則陰長之義。且參、耆、五味,所以補肺,甘、陳、苓、術,所以健脾,歸、芍所以養肝,熟地所以滋腎。遠志能通腎氣上達於心,桂心能導諸藥入營生血,五臟交養互益,故能統治諸病,而其要則歸於養榮也。

5、桃仁承氣湯 (仲景)

主治:(1)治傷寒外證不解,熱結膀胱,小腹脹滿,大便黑,小便利,躁渴譫語,蓄血發熱如狂;(2)及血瘀胃痛,腹痛,脅痛;(3)瘧疾實熱夜發;(4)痢疾,蓄血急痛。

組成: 桃仁(五十枚,去皮尖研) 大黃(四兩) 芒硝 甘草 桂枝(二兩) 。

方義:大黃、芒硝,盪熱去實,甘草和胃緩中,此調胃承氣湯也。熱甚搏血,血聚則肝燥,故加桃仁之苦甘,以潤燥而緩肝;加桂枝之辛熱,以調營而解外,直達瘀所而行之也。

6、槐花散 (《本事》)

主治:治腸風、髒毒下血。

組成: 槐花(炒) 側柏葉(杵) 荊芥(炒黑) 枳殼(炒),等分為末,每三錢,米飲下。

方義:此手足陽明藥也。側柏養陰燥濕,最清血分;槐花疏肝瀉熱,能涼大腸;荊芥散瘀搜風,為風病血病要藥;枳殼寬腸利氣。

7、芍藥湯 (潔古)

主治:治下痢膿血稠粘,腹痛後重。

組成: 芍藥(一兩) 歸尾 黃芩 黃連(五錢) 大黃(三錢) 木香 檳榔 甘草(炙,二錢) 肉桂(錢半) 每服五錢。

加減:痢不減,加大黃。

方義:此足太陰、手足陽明藥也。芍藥酸寒,瀉肝火,斂陰氣,和營衛,故以為君;大黃、歸尾破積而行血;木香、檳榔通滯而行氣;黃芩、黃連燥濕而清熱;蓋下痢由濕熱鬱積於腸胃,不得宣通,故大便重急,小便赤澀也。辛以散之,苦以燥之,寒以清之,甘以調之。加肉桂者,假其辛熱以為反佐也。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中醫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