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族首部英雄史詩與傳統文化(六):大祭華抱山――慎終追遠 民德歸厚

三新


【正見網2008年10月24日】

每回打開《華抱山全集》,就仿佛打開了一部中國傳統禮儀的寶典,其中對於祭祀的描寫頗為精切,場面的描述,程序的介紹,意義的凸現,均不離孔子的那句老話:“慎終追遠 民德歸厚”。

華抱山死後,老百姓舉行大祭,祭祀的場面可以概括為:天地同悲,莊嚴肅穆——

東天發白天公開了眼,
滿天白雲白雲滿了天。
片片白雲白雲片片像條條白綢聯,
白綢聯高掛萬萬千。

東天剛白地公開了眼,
滿地白花花滿地滿山間,
朵朵白花白花朵朵像白紙錢。
白紙錢遍地萬萬千。

東天一白鳥神開了眼,
滿河鵝子鴨子圍聚鴨城朱華店。
滿天百鳥百雀匯聚吼山巔,
鵝鴨鳥雀萬萬千。

清明過,穀雨前,
三月十八日陰陽天。
吼山山後山前遍地滿山巔,
梅裡百姓擠滿了萬萬千,
人人手持白幡白紙錢。

吳地百姓萬萬千,
祭祖拜賢心一片。
荊蠻兩老站立正中大王殿,
左右兩邊是朱華兩少年。

孝堂安置在大王殿,
堂當中高掛一個特大“奠”,
龍鳳靈柩安中間,
將領棺木放兩邊。

兩盞長明方燈白燭點,
靈位設在靈柩前。
四隻香爐繞青煙,
八隻瓦缸燒紙錢。

白幡白旌插四邊,
白紙白球⑺懸空間。
兩老兩少真周全,
四壁掛滿了挽對聯。
⑺白球:白紙或棉花做成的球。

輓聯無數有百千,
唱歌人搜腸刮肚想出點。
老輩傳下澤傲點⑻,
請各位原諒一點點。
⑻澤傲點:很少。

輓聯滿掛孝堂間,
當中有對大輓聯。
上聯是:
公道傳千年,
下聯是:
十條⑼留後天。
⑼十條:公道十條令。

輓聯掛滿孝堂間,
孝門兩邊有輓聯,
左聯是:
扭轉乾坤,吼聲震天,
右聯是:
公道人間,湖光增艷。

靜態的天地人與孝堂描寫已畢,緊接著動態的展示祭祀的流程,可總結為:三祭終獻,追念聖賢——

春春秋秋數百年,
公道孝堂古無前。
上面說的很勿全,
下面要講祭三獻。

陰陽時節陰陽天,
吳周兩老手捧祝版⑽高聲念:
泰伯至德孔子至聖抱山為至賢,
今朝祭奠要三獻。
⑽祝版:寫有祝辭和程序的竹板。

第一祭奠為初獻,
各地獻奉供品送上殿。
一青二白、三釀四件⑾,
五咸六甜、七葷八素九壽麵、
豬頭三牲十隻眼,
還有廿盤干、濕點⑿,
拈香祭奠賢祖先。
⑾:一青二白:青團白團,意為一清二白;三釀:甜白酒,用糯米套三次,故名三釀,諧音“三讓”,以紀念讓王吳泰伯。四大件:團,圓,糕,棕。⑿甘蔗、荸薺等是干點心,湯混沌、水煮鴨蛋等為濕點心。

第二祭奠為二獻,
各地獻奏樂班走上殿,
石磬十八十六排左邊,
銅鐘十八十六排右邊,
鑼鼓、絲竹坐中間,
手執野雞長毛的樂師站前面,
奏樂祭奠大聖賢。

第三祭為三獻,
各地獻演唱班走上殿。
吳歌吳謠萬萬千,
歌唱公道換新天,
拜香詩班⒀唱“至賢”,
木魚“吉角”⒁“八吉”⒂翩,
一面唱勒一面演,
一步三拜拜祖先。

⒀拜香詩班:一種流行於無錫的民間唱詩活動,也稱“拜香會”,始於宋朝,明末以後因紀念華抱山而在無錫等地普及,1919年《無錫風俗志》載:三月中旬,賽會極盛,俗名香會,鄉民十百成群,手持小木凳,炷香柱罄其上,口頌神號,擊罄為節,五步一拜,如是數十裡隨會至惠山、吼山,三日內晝夜不絕,觀者肩摩踵接,空巷以出。
⒁吉角:敲打木魚的聲音。
⒂八吉:無錫民間八吉舞:女子們左手端香凳,香凳上平放香詩,右手執鼓柱,邊走邊唱邊敲邊舞,四人一組,跳八吉舞以示吉利。

三祭過後為終獻,
人人再拜老祖先,
一拜大龍上青天,
二拜小龍、小鳳登佛殿,
三拜公道重新建,
四拜保佑小小龍災消禍害免,
五拜保佑百姓過個太平年,
三跪九叩大聖賢,
念佛誦經道場“祝懺”做完全,
鼓樂連連聲震天,
白日露面白晻晻⒃。
⒃晻晻:日無光。

在場面描寫和程序展示之前,這部禮儀寶典曾開宗明義的點明祭祀的意義所在:尊賢敬神,德化生者——

霧消雲散日露面,
風停船穩到岸沿。
人群裡面站出兩老兩少年,
兩老來自梅裡荊蠻店。
兩少來自古吳鴨城朱華店,
兩老兩少開了言。

吳周兩老八十同齡同聲先同言:
華抱山是我們 古吳梅裡公道大王大聖賢,
勿是神仙賽神仙,
勿上天也上天,
我們應該大祭大王大神仙。

朱華兩少十六同齡同音接同言:
華抱山是我們古吳鴨城苦難百姓的老祖先。
老祖先,
大聖賢為了“公道”天地變,
受盡千難萬險拿全家性命獻,
我們應該大祭老祖大聖賢。

從祭祀場面的莊嚴,程序的細緻中,讓我們真切的感受到什麼叫做“慎終追遠”,祭祀,也許更多的是為了生者,那麼慎終可以使生者免去後顧之憂,預想到自己此生的終點並不孤寂,也會有眼前所見的香蠟紙燭、人頭攢動和莊嚴歌舞,平添一種對於此生的悅樂和死生由命的曠達;同時整個祭祀流程中都貫穿著追遠的因素,追遠也即追念亡者的賢德,以為生者的榜樣,“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每每在祭祀之時,人們既已同類相惜,又加之聆聽著頌神的歌詞,自然會生出人生無常的感觸,不禁會產生一些對於來世與仙佛的遐思,從而開啟人們修道之心的萌生,為具厚德善其心做一個良好的奠基。所以對於祭祀的好處,我們分而言之:慎終可免後顧之憂,追遠可生行善之念,傷逝可萌修道之心。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