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評議:網上通訊



【正見網2008年11月12日】

*正見網2008年11月01日登載的詩歌:

原稿:詩四首
風急秋已殘,轉眼又一年。世人迷中險,快把真相傳。
千古只一回,當思倍珍貴。清姿迎春歸,寒風不足畏。
胸中裝彩霞,孤身四處家。不慕紅塵戲,真相傳天涯。
世人等救度,莫被情擋住。障礙快清除,坦蕩正法路。

修改與評註:第二首第二句「當思倍珍貴」改為「法緣倍珍貴」,內涵豐富、明確一些。第三句「清姿迎春歸」改「姿」為「心」,修煉人第一重心。第三首第二句「孤身四處家」改「處」為「海」,活用成語「四海為家」。第四首末句「坦蕩正法路」與師尊「正念正行」中末句相同,因此改「正法」為「回天」。

原稿:看正見「詩歌園地」
十方飛鴻入詩園 奇花璀璨耀光焰 萬世磨禿多少筆 只為今朝證法還

修改與評註:此詩的構思和表達都很好。第一句中「萬裡」強調「飛鴻」來得遠,但實際上遠近投稿的都有,而且強調投稿者「多」比強調「來得遠」更好,再加上「萬」字與第三句中「萬世」之「萬」字重複、同義,因此改「萬裡」為「十方」。韻腳「焰」和「還」一仄一平,但首句入韻、「園」字為平聲,因此交換前兩句的順序,使原詩押平聲韻。

原稿:提醒
做資料冒風險//眾法徒添正念//不分夜白晚//舊勢壞神爛//不負前世願//法船將靠岸//

修改與評註:此詩前面兩句是3--3句形的六言句,後面四句是五言詩的標準句形,因此前後六句字數和句讀都不一樣。為使原詩稍微規整些,將原詩後面四句改為「不分白日夜晚//舊勢壞神搗亂//不負前世大願//法船就將靠岸」,字數整齊了,前兩句為3-3句形,後四句為2-2-2句形,句讀還是有些參差。

*正見網2008年10月31日登載的詩歌:

原稿:修心淺悟
問同修:怕心攔路虎,求心纏身蛇。虎蛇心中臥,神路咋走哇?
斷:打虎金剛拳,斬蛇智慧劍。法中正念生,怕求一起斷。
內憂外患:人心是內憂,邪惡是外患。要想救眾生,全憑有正念。
分清楚:求心在發愁,怕心在擔憂。「求」「怕」非自己,我心樂悠悠。
做人:爭鬥即是傻,猖狂便是癲。善良守本份,幸福又平安。
學法:法海遨遊浴身心,心明眼亮正念純。紅塵多少煩惱事,通通拋卻醒迷魂。
寒冬一枝梅:梅花傲雪迎北風,嚴寒相伴更從容。孤芳不圖顯冷艷,只為人間添彩虹。
笑話:傻子痴呆瘋子癲,裝瘋賣傻在人間。尖人不瘋也不傻,造業損德每一天。
真言:傻非傻來尖非尖,真真假假顛倒顛。紅塵處處是反理,唯有大法訴真言。
邊做邊修:一個怕,一個求,遇事它倆要露頭。馬上抓住別撒手,立即滅掉決不留。
堅持實修:不怕人心數量多,堅持實修不蹉跎。修去一個少一個,衝出淤泥顯淨荷。
執著:追名逐利苦勞作,愛恨纏綿情絲索。陷在人中不想出,假戲真演太執著。
忍辱負重--致面對面講真相同修:
救人再難心不灰,不怕辱罵與橫眉。為救眾生出苦海,忍辱負重千百回。

修改與評註:第一首中韻腳「蛇」和「哇」按古音是押韻的,但「蛇」現在的讀音已經不押「哇」。因此把前面兩句換序,把末句「神路咋走哇? 」改為「怎麼走神路?」,也就是韻腳換成了「虎」和「路」。韻腳由平聲換成了仄聲,第三句的尾字也應該由仄聲換為平聲,因此第三句由「虎蛇心中臥」改為「蛇虎臥心中」。只要可能,建議我們的作者在考慮韻腳時,都能既滿足韻書的要求,又滿足現代讀音中韻母相同的原則。第二首的末句「怕求一起斷」中的「怕」和「求」是指第一首中的「怕心」和「求心」,如果不加引號,就會被當作動詞來理解,就可能產生不合原意的歧義,因此對兩字加上了引號。加引號在某些場合可以使一些詞名詞化。

作者這裡的十三首詩都寫得不錯,其中有些句子特別精彩。比如第一首中「怕心攔路虎,求心纏身蛇」,比喻形像而貼切;第二首中「打虎金剛拳,斬蛇智慧劍」,隱喻用得很好,喻義深刻、形像,比起直接說理來不知強了多少倍;「寒冬一枝梅」中的「孤芳不圖顯冷艷,只為人間添彩虹」,思想深刻、形像美好而亮麗;「笑話」中的「尖人不瘋也不傻,造業損德每一天」,詼諧中顯出大法的智慧;「堅持實修」中的末句「衝出淤泥顯淨荷」,為亭亭玉立的荷花帶上了動態美;最後一首「忍辱負重」,不是其中某一句寫得好,而是全詩的境界高,顯出了作者博大的胸懷,因此具有感人的力量:「救人再難心不灰,不怕辱罵與橫眉。為救眾生出苦海,忍辱負重千百回」。特別是長期講真相的大法弟子,讀到這幾句詩時,我想都會心潮湧動、感慨萬千而且受到鼓舞和激勵,更加精進的。

原稿:詩五首
「《修煉》(二首)」之(二):
修煉莫怕苦難多,吃盡苦難成佛陀。信師做好三件事,方得正果上天國。
《淨蓮》(修改稿):落落美仙蓮,香飄滿世間。從容浴風雨,不懼降霜寒。
(其餘各首從略)

修改與評註:上面七言詩末句的韻腳「國」是入聲字,在北方話中入派為陽平,韻書中它也不和「陀」相押,因此最好改一下。將末句後三字「上天國」改為「渡天河」,不但押韻了,而且顯得更形像、更有氣勢。《淨蓮》(修改稿),首句中「落落」即使解作「落落大方」,也不是荷花的典型形像;後面兩句所描寫的環境,也不是荷花生長期內的典型環境:秋天如果有雨,也多為濛濛細雨、毛毛雨,說不上磨礪或磨難;在霜降之後荷花已經凋謝。詠物的詩歌得扣著所詠對像的特性和典型環境來發揮作者的思想、見解和主張,否則就違背了詠物詩的根本原則,達不到寫詠物詩的預期效果。此詩的最後兩句喻義是很好的,但因為與所詠對像蓮花的生活環境不相符,因此就不便登載了。

原稿:邪黨大毒梟
邪黨大毒梟,亡命往外拋。毒奶毒水餃,毒蛋毒肉包。摻毒按比例,合法讓推銷。強迫民食用,妄斷華夏腰。精神毒更大,喋血洗人腦。流毒灌馬列,挾眾嗜狼嚎。殺人不見血,掏心焉用刀?連天行赤禍,遍地走蟾妖。九評呼民醒,三退起狂濤。法正舊世界,笑迎新王朝!

修改與評註:第八句「妄斷華夏腰」改「妄」為「折」,比較形像和具體,「妄」字反覺輕飄不實。第十八句「三退起狂濤」改「狂濤」為「大潮」,前者含貶義,後者為中性詞,在此詩的環境中帶褒意。詩歌作者在選詞構句時,除了要考慮詞彙的準確內涵外,還必須考慮詞彙的感情色彩,同樣內涵的句子、詩歌,作者可以通過選用不同感情色彩的詞彙來表達自己喜、怒、哀、樂的情緒。此篇中的「狂濤」因帶貶義,就不能用來比喻「三退」這種非常正面的事件。末句「笑迎新王朝」,不是我們「法正舊世界」的目的,而且容易被常人誤解為我們對政權有興趣,因此改為「新宇天更高」,「新宇」才是我們修煉人所期望的。

原稿:修煉路
師尊慈悲度眾生,我輩得法乃萬興。邪惡淫威何所懼,修煉路上步不停。
修心斷欲去執著,天梯階階勇攀登。做好師教三件事,信師信法心不動。
走好最後每一步,圓滿隨師回天庭。

修改與評註:第二句中「萬興」為筆誤,當為「萬幸」。第八句尾字「動」失韻:既不押「登」也不押「庭」,還是那個「東、冬」誤押「庚青」的問題。因此改後面三字「心不動」為「向前行」。

*正見網2008年10月30日登載的詩歌:

原稿:濁世青蓮
落塵:青蓮一朵落凡塵,幾度輪迴記舊身?歷盡千年風雨雪,泥中不改來時真。
輾轉:亭亭弄碧水悠悠,長向青天寄客愁。人間萬事消磨盡,唯有清香散暮秋。
歸真:濁世渾渾處處塵,蓮心自有不染貞。繁華落盡真猶在,緣到馨香聞太清。

修改與評註:這一首組詩中的三首小詩都寫得不錯,有形像、有內涵,且有喻義。當然,在練字練句上還是有改進餘地的。比如第一首中「歷盡千年風雨雪」,因「風雨」一詞有「人生際遇、磨難」的喻義,而「雪」沒有這層喻義,因此合用就反有多餘的感覺,不如省下這個「雪」字,增加一點原句沒有的內涵(譬如,改「雪」為「後」,改末句「不」為「未」。有了時間上的確指,語氣加強了,與現在的真實情況也更接近了)。

原稿:奧後紅朝
沒落殘陽烈火燒,迴光返照額頭焦。蟻進熱鍋魂魄少,秋後寒蟬怕樹搖。
奧運加速邪黨滅,抗暴如潮逐浪高。狗急跳牆施詭計,煽情嫁禍欲脫逃。
鼠咬蚤跳法拉盛,反使國際識邪妖。螳臂難阻金輪轉,法網恢恢向紅朝!

修改與評註:雖然此詩重在說理和議論,但通篇使用圖象思維,讀起來生動活潑,完全沒有說理詩歌枯燥、乏味的毛病。寫說理、議論詩的作者都應該儘可能使用圖畫來表達自己的思想,使自己的「理」和「論」具體化、形像化,容易被讀者理解、接受,甚至留下深刻的映象。

第三句「蟻進熱鍋魂魄少」,改「少」為「掉」,因為「魂」和「魄」都是整體的概念,不能分裂、增加或減少,有就有,沒有就沒了。末句「法網恢恢向紅朝」,改「向」為「罩」,前者為「未來時」,後者為「現在時」,而且形像好得多。

原稿:[詩二首]無題
天雷陣陣紅魔懼,滅惡誅邪有九評。中土蒙塵他日洗,共迎新主宙宇明。
天光漸亮蒼生醒,佑我神州龍鳳鳴。中土祥和歸正道,華章萬卷頌群英。

修改與評註:標題改為「無題(二首)」。第一首第三句「中土蒙塵他日洗」,改「他」為「不」:兩者內涵差別不大,但語氣上差別大。「他日」和「不日」都指將來,但前者泛指,後者強調「很快就會」。詩詞「練字」的功夫,主要是「詞義辨析」的能力和特定語言環境下詞彙的習慣用法的把握。這是對詩歌作者獨特的要求,必須堅持不懈的長期積累。末句「共迎新主宙宇明」,改「新主」為「主佛」,以避免常人誤解:認為法輪功的人對政權有興趣。

作者在來稿附言中說:讀到網上2007年一則「詩歌評議」,提到藏頭詩「這種簡單的文字遊戲沒有意義:說技巧吧,還說不上;說增加內涵吧,還不如在鍊句、鍊字上下點功夫。文字功夫不太好的往往反而被制肘,寫出的句子遠不如平常的水平。」因此作者說「以後不打算寫這種東西」。對於藏頭詩,我們是不提倡、不鼓勵的。作者要寫是作者的自由,我們一律和其它詩歌一樣平等對待:達到登載標準的就登載,達不到的就不登,登載的時候也不掛「藏頭詩」的牌子。作者這兩首,誠如作者自言,「句子還基本順暢」,看不出因為每句第一字固定後,句子內涵牽強的表現。但我們是支持作者「不寫」的決定,把時間和精力用在提高詩歌的質量上面。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詩詞曲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