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評議:網上通訊



【正見網2009年07月04日】

*正見網2009年6月26日下載、審閱,6月27日登載的詩歌:

原稿:一念定乾坤

宇樓危破門,主佛救穹倫。天國眾法王,灑淚別親人。
簽約下凡去,不忘聖師恩。風雨千秋業,山河萬代春。
牢記真善忍,塵世轉法輪。大法心中記,一念定乾坤!

修改與評註:開頭兩句措詞比較生硬,而且在把「宇宙敗壞」的概念具體化時,說「宇樓」的「門」破了,似乎有些表面化,特別是一般讀者恐怕很難理解。因此這兩句給刪去了。但作者這種把抽象概念和宏大範圍的現象用具體形像來表達的嘗試是很好的,是應該肯定的。倒數第二句「塵世轉法輪」,第一瞥時就覺得改一下為好,但當時並未想到內涵有何不宜,只想到這樣寫把「轉法輪」限制到了人間這一層,未免太狹窄了。但轉念一想,作者前面的佳句「風雨千秋業,山河萬代春」也是在說人間,因此就沒有改。登載之後,有同修來函說此句內涵不妥:「轉法輪」只能是師尊做,而不是弟子做。因此改為了「助師轉法輪」。非常感謝讀者同修來函糾正,也為我們有這樣一批關心正見詩歌園地的讀者而深感欣慰。

原稿:優曇波羅花(外一首) (原詩從略)
邪黨解體前奏曲:(原詩從略)

修改與評註:第一首中到數第二行「一族細觀花九朵,兩族閱後一十八」,兩個「族」字改為「簇」。末句「人間了願再反家」,「反」字改為「返」。第二首第四行「覺醒民眾超半億,打壓善良罪難逃。」和第八行「只因大法遭迫害,天怒人怨討紅潮」對換了位置,這樣從內容上講比較有條理。同時,「討紅潮」改為「討紅朝」。倒數第二行「瘟神廣布雲天外,大難臨頭誰能逃」,這樣把「瘟神」寫得高而正,可能引起一般讀者的誤解:好像我們對「瘟神」很讚賞,或者我們對「瘟神」害人幸災樂禍,本來就不是這樣。作為修煉人,慈悲眾生,我們並不希望任何人遭瘟,而且做出了很大的犧牲去給他們講真相,希望他們都能免於災厄。另外,作者對「瘟神」的理解和想像也不全都合適。「瘟神」的來頭也不一樣,具體去布瘟的又有很多是能量不大的低靈。據一些故事記載,修小道的道士甚至稍有能量的巫婆,都能團結起來抵制他們,從而使一村的人免於遭瘟。讀過這些故事的人,讀到這兩句時可能就更容易產生反感,以為我們故意抬高、誇大「瘟神」來嚇他們。基於這些考慮,我們刪去了這兩句。

原稿:[調寄]秋風清(二首)

晨風清。晨露瑩。鳥語迎朝霞,松濤怡客情。
神功勤煉身心快,法光普照歸途明。

荷花馨。荷葉榮。過客岸邊立,蘭舟波上平。
旁觀何不親搖櫓,駕舟齊踐蓮池盟。

修改與評註:原標題「[調寄]秋風清(二首)」改為「秋風清(詞二首)」,可以讓更多的讀者明白「秋風清」是個詞牌。「鳥語迎朝霞」一句,「迎」和「霞」都是平聲,按譜都應該是仄聲(作者第二稿中改「迎」為「唱」)。此句改為「鳥語促朝氣」,不強調視覺而強調內心感覺。

原稿:姍姍來遲

記不得自己是誰 來自何方
展轉輪迴 苦海茫茫
忘記了您的天顏 伴隨您的叮嚀希望
幾次徘徊幾次淪喪
幾次罪惡重重 幾次漂洋遠航
今生同在 看不見您的尊容
惺忪朦朧
只看見了紙醉金迷 燈紅酒綠
但我感覺到您慈悲的扶我成長
傻傻的我 倔 依舊紅塵彷徨
一天 天陰沉 雨滂
眾人無數身陷汪洋
水中殘骼毒蛇遊蕩
侵食肌膚
號叫聲悽慘
您給我一葉扁舟
我艱難划槳
怎奈 我被烏煙瘴氣熏傷
滿載情債負荷搖晃
烏雲雷電壓頂 颶風肆狂
掀起層層滔天巨浪
我怕

我清晰的感覺到慈悲的在我身旁
天際傳來:莫怕 放下塵執 師為您導航
師…
我欲言又止
淚流划過臉頰
品嘗
幸福 如小兒重見額娘
師…
弟子姍姍來遲
我會牢記法中句句叮囑
輕裝
迎風翱翔
師…
我姍姍來遲…

評註:此詩沒有登載。在內涵上,有的說法不妥,比如「您給我一葉扁舟」,用「扁舟」比喻大法是不對的;又如「品嘗 幸福 如小兒重見額娘」,「額娘」是什麼意思不太確定,但無論是甚麼意思,也就是一個人,把師尊比做某一個人是不妥的。特別是用常人的情去比喻師尊的宏大慈悲,就更不恰當。在形式上,雖然作者已經注意到了押韻,但好些地方韻腳還是很稀疏,兩韻間隔了三行或四行。另外,有許多兩個字甚至一個字一行的,使得原作的散文化傾向很明顯。

原稿:(兩首詩)

快醒

宇宙在交替,萬象在更新;
誰人主宰,萬王之王;
喚醒眾生,有師導航;
三字真言,銘刻在心;
善惡兩分,正念正行;
凜然之勢,浩氣沖天;
正念聲聲震三界,妖魔盡滅.
先覺弟子心法明,慈悲心起;
救度眾生心切,快說快講;
迷途之人不知路,回家難.
喊一聲,明方向,大法在眼前,
回家路不遠.快醒快醒!

謝師恩

想不起我的前世
記不起我是誰
四十年的茫然~不堪回首
鑄下無數的錯~不知悔悟
天是昏的
地是黯的
仿佛看到了終點
黑暗中我緩緩前行
唉~走哪算哪

餵~餵
有人在喚我
餵~快醒
是師傅
是師傅在喚我
無邊的法理震撼了我
驚醒了我沉睡的心
一生不得其解的答案
找到了
回到生命的起點
不再是夢
是師傅
是師父救了我
是師父的慈悲
讓我不再去輪迴
我看到了生命真正的曙光
感受到了~佛恩浩蕩
心底裡真心的說一聲
謝師恩

評註:這兩首詩沒有登載,因為基本上沒有甚麼詩歌的因素。新體詩也要講押韻、句讀等形式;也要用比、興手法,講究形像思維和表達。初學的人不會都能做到,但最基本的押韻和句子字數上不要跳躍太大,這是必須做到的。

*正見網2009年6月28日下載、審閱,6月29日登載的詩歌:

原稿:七月,讓我告訴你--寫於「七二零」十周年到來之際

序:七月的雨,見證著歷史;七月的雨,那是蒼天的淚滴,有怒有悲也有喜。

七月,請你告訴我
你在為誰而哭泣

(以下原詩從略,讀者可到當天的正見詩歌園地參閱原文。)

修改與評註:過去投稿到正見網來的新體詩,發表率是很低很低的。後來我們陸續推薦了一些寫得比較好的新體詩,新體詩的發表率有了明顯的升高。但和舊體詩相比,還是要低得多。今天我們向大家推薦這首新體詩,也算是我們希望新體詩的寫作不斷提高的一個實際步驟吧。

作者這首詩是為七二零十周年而寫,因此說到了七月。在七月相關的事物中,作者選擇了「雨」。這個雨不是主要的描寫對像,而是用來作比喻,就是那個我們大家都熟習的比喻:把雨比作「天淚」。作者在「序」中推出了這個比喻,同時概括了自己詩歌的寫作目地和內容:「…見證著歷史…有怒有悲也有喜」。

有了這個比喻,作者就用一個兩行的詩節「七月,請你告訴我//你在為誰而哭泣」,直接用喻義構成一個設問句,開始了全篇的寫作。而且以後不斷重複這個設問,每一次重複都引出一段新的內容,就像一根絲線,每次穿上一顆不同的珠子,直到把作者手中的珠子全部穿完。最後一段時,作者把絲線掉了一個頭,用了不同的兩行詩節來結束全詩:「七月啊//請讓我來告訴你 」。因為作者要得結論了,自己得親自說出這個重要結論來,不能老讓「七月」來引導自己說話。對於內容和材料的組織,就是這樣一個簡單的方法。但好的詩歌不在手法的複雜,再簡單的方法,只要用好了,就起作用:這首詩讀起來就讓人覺得有條有理,沒有紊亂的感覺。當然,每一段的材料是經過組織、分類的,各段的先後次序也是仔細考慮過的。這些案頭工作一般是寫作前就要完成的。由於有那個特殊的兩行詩節作為分段符號,讀者們就可以看出作者當時對材料的分類和先後次序的安排方法,自己也就可以仿效著做了。

過去我們評議新體詩時,反覆強調節奏感,強調行與行之間的字數差不要太大,因為大多數新詩的問題主要反映在這個方面。但從投稿的新體詩看來,似乎作者們都沒有理會我們所講的東西。因此報廢的來稿還是不少。我們猜測,有些東西我們覺得一說作者們就會知道的,也可能不是都知道。由於這首詩在處理句子結構上比較規範,能體現出新體詩中保持節奏感的一些典型方法,我們就用這首詩作為例子,談一談我們對新體詩的節奏形式的看法。談到新體詩,人們一般都傾向於用外文詩中的述語,如「詩格」(抑揚格、揚抑格,等等),「音步」等。為了儘可能簡單明了,我們仍然只用「句」和「讀」來分析,不過加上一個「重讀」和「輕讀」,避免引入「詩格」的概念。

此詩在句讀結構上比較工整,但這個工整與舊體詩那種每句的讀數相同是不一樣的。比如此詩的第一節(我們提到原詩詩節數時,不包括兩行的詩節):

是曾經--明淨--浩瀚的--碧空 4
還是被--惡魔--蹂躪的--滄桑--大地 5
是那--慘死的--八千萬--冤魂 4
還是被--邪黨--暴虐的--姐妹--兄弟 5

我們將每一「讀」用兩條小橫線斷開,在每句後面註上「讀」的數目。注意,一個句子讀數的多少和字數的多少是不一定相符的:字數相同讀數不一定相同;讀數相同也不一定字數就相同。但這個詩節的讀數和句數是一致的:第一、三兩句都是十個字,作四讀;第二、四兩句都是十二個字,作五讀。一個句子的句讀劃分方法也可能不是唯一的,不同的劃分方法可能用來強調句子可能有的不同內涵。這一節詩的節奏感很好,因為它的讀數非常規矩。這裡就看出我們說的新體詩的節奏和舊體詩的節奏的不同:這裡不是每一句的讀數都相同,而是前面兩句和後面兩句完全對稱。大家按照這個劃分方法讀一下就能感覺出來(每一讀的第一個字重讀,但下面有橫線的除外:帶橫線的字重讀,前面的字輕讀)。象這種讀數相同字數也相同的情形,是最理想的,因為不但聽覺上感覺好,視覺上也給人工整的感覺。下面是原詩的第十個詩節,說明我們剛才講的字數不一定與讀數相符的概念:

年幼的--孩子--期盼的--目光 4
等來的--卻是--殘酷的--消息 4
善良的--老人--翻山--越嶺 4
迎來的--卻是--拳打--腳踢 4

前面兩句和後面兩句各差一個字,但每句的讀數完全相同。而且前面兩句的讀法完全相同,後面兩句的讀法也完全相同。因此這裡的工整和上面一例就有區別,而且因為讀數全部相同,因此念起來感覺也稍有差別,但都給人節奏感很強的感覺。下面是原詩的第十四個詩節,說明其它相同,讀法不同的差別:

多少--夜晚啊--不眠--不休 4
多少--冷眼中--慈悲--面對 4
多少--迫害中--巍然--屹立 4
只為將--迷中的--您--喚回 4

這裡的四句,字數和讀數都完全相同,但因為最後一句的讀法與前面三句的讀法不一樣,因此給人的感覺不同:由於讀數相同,節奏感還是較好,但工整和對稱感比起前面各例都差一些。其中特別是「您」這一讀,因為只有一個字,又不在句尾,所起的負作用比較大些。下面是原詩的第七節,說明讀數失掉對稱性時的一種特殊情況:

妒嫉者--耍著--流氓--伎倆 4
邪惡的--謊言--鋪天--蓋地 4
天安門--廣場上--演著 3 (另一讀法:天安門--廣場--上演著)
精心--安排的--欺世--醜劇 4

這一節的第三句讀數少了一讀,在節奏上稍有變化。但是在第三句,比起其它位置來略有不同:如果在第二、四句,負面影響就稍大些,第三句或第一句就好些。下面是原詩的第十六、十七兩節,說明了對稱概念的另一種形式:

不要--以為 2
烏雲--遮蔽的--日子 3
大地就--只有--沉重的--嘆息 4
因為--我們--手中--握著--信念的--火炬 6

不要--以為 2
邪惡--瘋狂的--叫囂 3
就可以--肆虐--我們的--土地 4
只要--我們--心中--擁有--永恆的--真理 6

單看其中一節,因為每句讀數不同,前後相差很大,節奏就顯得比較亂。但兩節用完全相同的句讀結構重複一片,給人的感覺就不一樣了。這樣就找回了或部份找回了一個詩節中失去的對稱感。這種情況和古體詩中的「扇面對」有類似性:單看一部份是無序的,是沒有規矩的,但合起來看,就有另一種序、另一種規矩。而且應注意,單看一個詩節,連押韻的方式也不標準了:前兩句沒韻,後兩句互押。下面的原詩第二個詩節,說明不同的讀法,可以改變對原句的內涵的強調,有時甚至可以改變內涵:

我們--都曾被--欺騙 3 我們都--曾被--欺騙
無知中--被打上--獸的--印記 4
我們--都曾被--恐嚇 3 我們都--曾被--恐嚇
假借著--熱愛--祖國的--名義 4

這節的第一、三兩句可以有不同的讀法,所強調的內涵顯然有區別。但一般說來,如果上下文環境很確定,往往都能找到比較合符該語言環境的讀法。這個問題對稿詩歌朗誦的人來說很重要,這裡可能就是他們發揮獨特才能和對原詩獨特理解的地方。

我們不是說不要寫太短的句子嗎?為甚麼這首詩裡有好些很短的句子:第三節的「於是」、第六節的「那一刻」、第十二節的「十年啊」、第十五節的「看吧」和最後一節的「看吧」等。但請注意,我們說的原因就是那樣會失掉節奏感,會散文化。而此詩裡這些短句都是放在每一節詩的前面,並沒有改變該詩節四句的結構和有規律的節奏感。因為它很短,所以就不會影響原詩節的節奏,就像整齊行進的一個方陣對伍,外面有人突然喊一聲「走快點!」,這一喊決不會影響方陣整齊的步伐,那怕所有人都真的走快起來。反之,這個額外的句子如果長了就反而有問題了,就會影響原詩節的整齊的節奏。比如原詩第九節「七月二十日」,就比較長些,就不象那些兩個字的附加句那樣乾淨利落了。但這是個特殊情形:這個日子很重要,作者可能不想改短(「七二零」可能也行。)

當然,此詩也不是說就在句讀結構上十全十美了。利用我們上面提出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作者或讀者們或許可以通過仔細閱讀原文,發現一些原作裡面尚可在句讀結構上改進得更好的地方。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詩詞曲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