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95):冷訾辛闞

正見神傳文化編輯小組


【正見網2009年09月06日】

冷(ㄌㄥˇ)。(lěng)

【歷史來源】

1、出自於姬姓,以封地為姓。康叔名封,一開始被封於康,所以歷史上也稱他為康叔封。直到武庚叛亂被平反以後,周國公把原來商朝的土地封給他,建立衛國。於是康叔的後代有些被封於冷水,他們便用封地做為姓。

2、以技藝為姓,由泠氏所改。黃帝有一個樂官叫做泠倫,是我國古代音律的發明者。黃帝讓他制定音律,他從大夏的西邊一直走到崑崙山北,便在山後發現一種非常適合做律管的竹子,他採集一些筆直且厚薄均勻的竹子,先做成一根三寸九分長的管,將它吹出的聲音定為黃鐘律。然後按比例製作了12根長短不同的管,帶到崑崙山下,根據鳳凰的叫聲來進行矯正。據說,公鳳凰能叫出六種聲音,雌鳳凰能叫出另外六種聲音。這12種聲音正好與他製作的12根管子吹出的聲音相同。泠倫便將12樂律的奇數音叫做律,偶數各音叫做呂,合起來就便稱為律呂,而12律正好是一個八度的音程。接著泠倫又製作二口編鐘,使他們同宮、商、角、征、羽相配合。這些完成後,便於仲春二月乙卯的那一天,當太陽出現在奎方位的時候,由泠倫指揮,演出一場盛大的樂舞,樂舞的名字叫《咸池》。於是賜他以名為姓。泠又寫做冷。於是世世代代掌管宮廷音樂的人稱為伶人。後來又成為演員的名稱。泠倫的後代子孫稱為泠氏,後來寫錯,誤傳為冷,於是成為冷氏。

3、出自少數民族中有冷姓。宋代羌族、現代苗族、土家族、彝族、滿族、蒙古族、回族等民族均有冷姓。

【郡望】

1、京兆郡:即首都長安直轄區,在今陝西省西安市至華縣一帶。

2、新蔡郡:古代呂國的地盤。春秋時期蔡平侯從上蔡遷都到下蔡,也稱為新蔡。漢朝設置新蔡縣。隋代改名為蔡州。在今天的河南省新蔡縣。

3、臨安郡:古縣名。秦代餘杭縣地。晉武帝時改為臨安。即今天的浙江省杭州市。
 
【堂號】

化民堂:宋朝的時候冷世光和冷世修都是進士,都任縣令。世光彈劾大臣,無所顧忌,被升為殿中御使,人稱「冷麵御使」。世修注重教化。有兄弟互相起訴,世修教育他們說:「骨肉相爭不是好事,如果我把你們其中一個法辦了,就會永遠不得團圓的。」兄弟感激的回家了。在他的感化下,百姓和好相處,互相謙讓,安居樂業。世修被升遷為和州通判。

【歷史人物】

冷謙

明浙江錢塘(今杭州)人,字起敬,號龍陽子。洪武初,以善音律為太常協律郎,奉詔定雅樂。所編琴譜名《太古正音》,宋濂作序。善養生。相傳元末已滿百歲,卒於明永樂年間。有創八段坐功健身法。

又謂冷謙為明初道士。生卒年不詳。字啟敬,或曰起敬,道號龍陽子。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或曰嘉興(今浙江嘉興市)人,或曰武陵(今湖南常德)人。道士行藏不詳,現存記載僅見其從事音樂、繪畫之事。

《明史•樂志》載,吳元年(1364),明太祖「置太常司,其屬有協律郎等官。元末有冷謙者,知音,善鼓瑟,以黃冠隱吳山(在今浙江杭州市)。召為協律郎,令協樂章聲譜,俾樂生習之。……乃考正四廟雅樂,命謙校定音律及編鐘、編罄等器,遂定樂舞之制」。是明代廟祀家祭樂章的奠基者。曾著《太古遺音》琴譜一卷,宋濂為之作序,書已佚;又著《琴聲十六法》,今存。對明初的音樂很有影響。

許多中國繪畫史籍又記其為元、明大畫家。其中以明末清初人姜紹書所撰之《無聲詩史》記載最詳,其卷一謂:「仙人冷謙,字起敬,武陵人,道號龍陽子。洪武初以善音律仕為太常協律郎,蓋百餘齡矣,……(元)中統(1260~1263)初,與邢台劉秉忠從沙門海雲遊,書無不讀,尤邃於《易》及邵氏《(皇極)經世》,天文、地理、律歷、眾技皆能通之。至元間,秉忠入拜太保,參中書事,君乃棄釋業儒,游於?川(今浙江吳興縣南),與趙子昂(孟俯)游四明衛王府,睹唐李將軍畫,忽發胸臆效之,不月余,山水、人物,悉臻其妙,……由此以丹青名於時。隸淮陽,遇異人,授中黃大丹,出示平叔(張伯端)《悟真》之旨,悟之如己作。

至明百數十歲,綠鬢童顏,如方壯時。所畫《蓬萊仙弈圖》,尤為神物,圖後有張三丰題識,二仙之跡,可稱聯璧。先生於永樂中有畫鶴之誣,隱壁仙去。」清人徐沁《明畫錄》卷二《冷謙傳》謂:「世傳其化鶴入瓶,事甚詭異。」可見在明清時,人們對冷謙之繪事已有許多神異傳說。所傳張三丰對冷謙《蓬萊仙弈圖》之題識,收入《道藏輯要》的清道士李西月重編之《張三丰真人全集》中有抄錄。

明清間傳冷謙神異事甚多。《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引《巳瘧編》云:冷謙曾「遇異人傳異術。有友人貧,不能自存,求濟于謙。謙曰:『吾指汝一所往焉,慎勿多取。』乃於壁間畫一門,一鶴守之。令其人敲門,門忽自開,入其室,金寶充盈,蓋朝廷內帑也。其人恣取以出。」後被查出,官差逮冷謙,謙隱身入瓶中。逮者「以瓶至御前,上問之,輒於瓶中應如響。上曰:『汝出,朕不殺汝。』謙對:『臣有罪不敢出。』上怒,擊其瓶碎之,片片皆應,終不知所在。」云云。

訾(ㄗ)。(zī)

【歷史來源】

1、以地名為姓。春秋時期周國有地名為訾(今河南省鞏縣一帶),居住在此地的居民便將地名作為姓。

2、出自於他姓所改。有訾陬氏部族,帝嚳的一個妃子是此部族的女子,訾陬氏的後代子孫有些便省去陬字,成為訾姓。

3、出自於祭氏所改。南北朝時,居住在齊地的祭姓人認為祭姓不吉利,於是將祭姓改為訾姓。

4、出自於姜姓,以城名為姓。周朝的爵位為伯的祭國(今河南省鄭州市的東北)有座城名為訾。後來這座城被齊國奪取,因而此城的人便以訾為姓。

【郡望】

渤海郡:西漢時期設置。在今天的河北省、遼寧省的渤海灣沿岸一帶。

【堂號】

直博堂:春秋時期晉國大夫訾吊,是一個直而且博的人,就是說他既正直,又有淵博的知識。有一次,范宣子與和大夫爭田,范宣子想去打和大夫。於是找到訾吊請教。訾吊用自己的端正糾正了對方的狡辯,用自己淵博的知識講道理。結果范宣子採納了他的建議,增加了給和大夫的田,兩人重歸於好。

【歷史人物】

訾亘

訾亘,金朝山東博州人。寡默少言,稟賦淳厚。大定二十一年(1181年)遇丹陽真人,始入全真教,賜號「亘初」。明昌元年(1190年)改師丘長春,後又從劉長生學道。

訾亘終年修行,勤而不懈,劉師盡傳道法,賜道號「守真子」,因避聖諱,改作「存真子」時稱「訾仙翁」。承安年間(1196-1200年)抵鈞台,白日乞食街市, 夜則歸河龕,隱跡於市中,世人未知其有道行。時逢大雪,人多餒死,而訾亘十日未飲食,仍端坐自如。自此之後,鄉間人士,俱往學道。

貞佑四年(1216年) 元兵侵關陝,破京師,官民散亂驚失,而訾亘料事平安,鄉人俱以保全。元光年間奉詔入京,庭對稱旨。正大元年(1224年)赴蔡州千簪會,深得稱譽。府掾遂舍家園三十餘畝,創立玄真道院,令訾亘為主持。不到數年,道眾涌至,授徒數百人。金哀宗臨幸蔡州,詔殿上,亘對答稱旨,備受獎賞。天興三年(1234年)病卒,享年82歲。

《尚友錄.一》「訾亘,宋時嘗師『丹陽』、『馬鈺』、『長春』、『丘處機』。……遊歷濟南,抵鄭之釣台。太和間,大雪丈余,亘不出已十餘日,人以為死矣。眾除雪視之,端坐儼然,殊無寒餒色。貞佑間,大兵破川陝,軍民恐懼。亘曰:『無妨。』已而果然。哀宗幸『蔡』,問曰:『天下城池攻陷殆盡,此城獨安何也?』人以『訾仙翁』對。亘遂溘然羽化。未及喪葬,明日,城遂陷去。」

辛(ㄒㄧㄣ)。(xīn)

【歷史來源】

1、出自於姒姓,由莘氏所改。根據《元和姓纂》、《廣韻》等資料所載,夏王啟封庶子於莘(今陝西省合陽縣東南),建立莘國,於是後世便以地名為。後來由於莘與辛音近,便去掉草字頭改為辛姓。

2、出自於高辛氏所改。根據《路史》記載,黃帝之後有高辛氏,於是後代有些便去高字而改為辛姓。

3、出自於居住在今山東省曹縣一帶的有辛氏的後裔,有些是以辛為姓。

4、出自於賜姓。根據《通志.氏族略》記載,「辛氏即莘氏也。」北周有賜項氏姓辛,所以後皆顯於唐代,此支為天水辛姓。

5、出自於他族有辛姓或他族改辛姓。清滿洲人有辛姓,世居錦州。清高麗有辛姓。清時甘肅碾伯(今青海省樂都)縣土司其孫姓辛,名莊奴。今土、藏、土家、蒙古等民族均有辛姓。

【郡望】

1、隴西郡:戰國時秦昭襄王置郡。因在隴山之西而得名,治所狄道(在今甘肅省臨洮縣南)。三國移治襄武(相當於今甘肅省東鄉以東及隴西一帶)。

2、雁門郡:戰國時趙所置,治所在善元(今山西省右玉南),三國魏移治廣武(今山西省代縣西)。

註:根據《郡望百家姓》中有記載:辛氏望出隴西、雁門。

【堂號】

1、雙貞堂:晉朝辛勉,博學,有貞國之操(為國家保持節操)。官侍中,跟著皇帝到了平陽。劉聰要拜辛勉為光祿大夫,叫他叛晉歸劉。辛勉堅決拒絕。劉聰用毒酒逼他說:「你不答應,就要你自殺。」辛勉端起酒來要喝,被劉聰一把拉住說:「算了,我特意試你的。」從此,劉聰佩服他的貞節,給他築了房子,按月給他送米送酒。還有晉人辛恭靖,從小有肚量,有才幹,後為河南太守。羌姚興攻陷河南,俘虜了辛恭靖,羌姚興想請他做官。辛恭靖厲色說:「我寧願做國家的鬼,不做羌賊的臣!」羌姚興把他關到監獄裡三年,結果辛恭靖越獄到晉國。晉帝表彰了他的節操,拜他為諮議參軍。

2、辛姓的主要堂號還有「五龍堂」、「隴西堂」、「雁門堂」、「永思堂」等。

【歷史人物】

辛棄疾

辛棄疾是南宋時代一位憂國憂民的愛國詞人。他出生時,正是民族英雄岳飛被趙構、秦檜一夥殺害的前二年。西元1127年,金兵一舉攻取開封,徽、欽二帝被俘,北宋滅亡,中原百姓則在1161年紛紛起義抗金。年僅22歲的辛棄疾聚集2000人投入農民耿京領導的抗金義軍,被任命為義軍「掌書記」,共同領導義軍。

為了擊破金統治者對義軍的誘降和進剿,更有效地打擊金兵,耿京聽從了辛棄疾的聯繫南宋協同抗金的建議,派他為代表到南宋去洽談。辛棄疾圓滿地完成任務後,在返回的途中得知了耿京被叛賊張國安殺害的消息,立即帶人飛馳張國安所在的金兵大營,活捉了叛徒張國安,並且號召耿京舊部上萬士兵反正。這時的辛棄疾年僅23歲。他的英勇行為不僅打擊了金人,更鼓舞了人民抗金的信心。

辛棄疾南歸後,向宋孝宗進《美芹十論》。他根據自己兩赴燕京,深入河朔一帶所了解的情況,闡述了「女真虛弱不可畏」的理由;斥責「南北有定勢,吳楚之脆弱,不足以爭衡於中原」的投降論;對南宋王朝如何變被動為主動,如何抓住時機進軍收復中原失地等等,提出了具體可行的建議。

由於主和派的極力反對,辛棄疾的《十論》始終沒有得到朝廷的重視。辛棄疾毫不氣餒,不久又向宰相虞允文進呈《九議》,內容和《十論》基本一致,但他這次卻尖銳地指出:打擊敵人,恢復國土,是關係到國家、生民的大業,不是皇帝或宰相的私事,應當上下一 心共同參加。《九議》和《十論》的命運一樣,辛棄疾的愛國熱情和卓越的軍事才能沒有得到理解和重視。

1181年,主和派對辛棄疾的抗金行動和要求,予以誣陷與彈劾,於是辛棄疾被逐出朝廷,棄置不用達20年之久。這期間是他詞作的盛期,由於理想與現實的矛盾,而造成了他豪放而深沉的詞風。他的詞絕大部分是反映收復中原、統一中國的意志,和對主和派偏安誤國的痛恨,極力表達了當時人民反抗異族壓迫、渴求統一、安定生活的心願。

辛棄疾64歲時,南宋大臣韓氏想進軍中原建功立業,曾起用辛棄疾做鎮江知府。辛棄疾也想藉機會實現抗金夙願。他一方面向韓氏進言:進軍前務必做好準備,一方面派人潛入金國去偵察敵人兵馬數目、屯戍地點、將帥姓名、帑廩位置等,還趕製萬套軍裝,要召募壯丁訓練一支英勇善戰的隊伍。

誰知這一切都沒有如願以償,1207年10月3日,辛棄疾便含恨去世,死時68歲。據《濟南府志》載,他臨死時還大呼「殺賊!殺賊!」抗金決心至死不渝。

闞(ㄎㄢ?)。(kàn)

【歷史來源】

1、出自於姜姓,以封地名為姓。春秋時期,齊國有一位大夫名止,被封於闞(今山東省汶上縣西南),世稱闞止。而他的後代便以封邑為姓。

2、出自於S?眨?怨???鍘S秀酃??襠蕉?〖蝸橄乇保??腔頻奐?兆鈾鐧姆夤??謔嗆蟠?鬩怨???鍘?p>【郡望】

1、天水郡:天水在西漢時稱上縣,屬隴西郡,漢武帝時置天水郡,天水屬大水郡所轄;東漢時天水郡改為漢陽郡;三國時為蜀魏相爭之地。以後歸屬雖有變化,但天水之名始終未變。

2、會稽郡:秦王嬴政二十五年(西曆前222年)以故吳越地置會稽郡,郡治吳(今蘇州)。原越地稱大越,隸會稽郡。秦始皇三十七年(西曆前210年)東巡至會稽,更名大越曰山陰,山陰縣名始此。

【歷史人物】

闞澤

闞澤(170年~243年),字德潤。三國時吳國山陰人。少時家貧,幫人抄書為業,每抄完一篇,朗讀一遍,有不明白之處,就窮追老師討論講述,同時自行研究博覽群籍。後來不但成為學者,而且精通曆法數學,並舉孝廉。進拜太子太傅。每次朝廷君臣大議之事,引經據典有所疑慮,都請教於他。最終以儒學勤勞,封為都鄉侯。

孫權曾經向他請教:「書傳篇賦,何者為美?」闞澤想藉此機會讓孫權「以明治亂」,就說「賈誼《過秦論》最善。」孫權就去閱讀這篇文章。

另外他亦反對酷刑,呂壹犯奸罪,執法官員建議以酷刑懲治以儆效尤,他則認為在盛明之世,不應該再用這些酷刑。

闞澤性謙恭篤慎,孫權稱帝後為尚書。他去世後,孫權曾因痛惜感悼而數日不進食。

《三國演義》中描寫闞澤第一個識破周瑜打黃蓋的苦肉計,後自告奮勇向曹操獻詐降書。被曹操識破後,闞澤不慌不忙,面不改色,仰天大笑,妙言讓曹操相信了詐降書。是苦肉計中的關鍵人物。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