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93):師鞏厙聶

正見神傳文化編輯小組


【正見網2009年09月04日】

師(ㄕ)。(shī)

【歷史來源】

1、以官名為姓。根據《姓譜》記載,夏商時代,管理樂技職官名師,如上古師延,商代師涓等。周朝也有師尹之官,掌管音樂歌詠。這些人的後代子孫便以職官為姓。

2、以技藝為姓。根據《元和姓纂》資料記載,兩週及春秋戰國時代,擅長樂技的人被稱為師。晉國有師曠,魯國有師乙,鄭國有師理、師觸、師躅、師惠,皆為當時的著名樂師,精於音律。相傳晉國樂師師曠,字子野。他雖然雙目失明,但善於辨音,又善於彈琴。晉平公時造了一套用來奏樂的銅鐘(編鐘),很多樂工聽後都認為音律很準,惟獨師況不以為然。他的判斷,最後終於被一個叫師消的人證實。這些精於樂技的樂師們的後代,便以祖上的技藝職業為姓。

3、以人名為姓,為師君的後代。周朝時,有位叫師君的名人,他的後代就是以祖上名字中的師字為姓。

【郡望】

1、太原郡:戰國時秦莊襄王置,治所在晉陽,在今山西省太原市。

2、琅?郡:秦始皇置,相當於今山東省東南部諸城、臨沂、膠南一帶。

3、平原郡:西漢初置,相當於今山東省西北部平原縣一帶。
  
【堂號】

授琴堂:授琴是指教彈琴,春秋時,魯國樂師師襄善彈琴,孔子曾拜他為師學琴。

【歷史人物】

師曠

師曠是春秋時晉國著名音樂家,字子野(當時地位最高的音樂家名字前常冠以「師」字)。冀州南和(今河北省南部)人,一說為山西洪洞村人。活動時期為公元前572-532年晉悼公、晉平公執政的時期。漢代以前的文獻常以他代表音感特別敏銳的人,史稱「樂聖」。

師曠是盲人,常自稱「暝臣」「盲臣」。其為何目盲,有三種說法:一說天生眼盲;二說他是因為覺得眼睛看到的東西使他無法專心地做一件事,所以用艾草熏瞎了自己的眼睛,使自己的心清淨下來;三說衛國的宮廷樂師高揚來到儀邑,在這裡招收學生,少年師曠,自幼酷愛音樂,慕名前來投師學琴,他聰明過人,就是生性愛動,聽講時,東張西望,不能定下心來認真學習,以至於別人滿師時,他還是一事無成。師父欲趕其回家,師曠在眾目睽睽之下,羞慚得無地自容。回房後,師曠用繡花針刺瞎了雙眼,下決心,一定要專心練琴。從此,高揚精心向師曠傳授琴藝,師曠也發憤苦練,終於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琴藝逐漸超過了師父。

據說,當師曠彈琴時,馬兒會停止吃草,仰起頭側耳傾聽;覓食的鳥兒會停止飛翔,翹首迷醉,丟失口中的食物。

晉平公見師曠有如此特殊才能,便封為掌樂太師。

* 師曠制止亡國之音

晉平公新建的王宮落成了,要舉行慶祝典禮。衛靈公為了修好兩國關係,就率樂工前去祝賀。

衛靈公帶著一批侍從,走到濮水河邊,天色已經慢慢地黑下來,他們在河邊倚車歇息。

時值初夏,皎潔的月亮高掛夜空,兩岸垂柳輕拂水面,河水靜靜地流去,映著月亮閃閃發光,就像九天落下了一匹錦緞。衛靈公正在欣賞這美麗的夜景時,突然聽到一陣曲調新奇的琴聲,不禁心中大悅,於是招來他的樂師師涓,命師涓尋找這奇妙的音樂,並把它記錄下來。

師涓領命而去,靜靜地坐在河邊,調息,撫琴,聆聽那音樂,將樂曲記錄下來,整整忙碌了一夜。

衛靈公一行來到晉國邊城,晉平公在新建的王宮裡擺上豐盛的筵席,熱情的招待貴賓。

宴會上,衛靈公在觀賞晉國的歌舞后,便命師涓演奏從濮河邊聽到的那支曲子助興。

師涓為了答謝晉國的盛情款待,便遵命理弦調琴,使出渾身解數彈奏起來。隨著他的手指起落,琴聲像綿綿不斷的細雨,又像是令人心碎的哀痛哭訴。

坐在陪席上的晉國掌樂太師師曠面帶微笑,用心傾聽著。不一會兒,只見他臉上的笑容漸漸消失了,神色越來越嚴肅。

師涓剛將曲子彈到一半,師曠再也忍不住了,他猛地站起身,按住師涓的手,斷然喝道:「快停住!這是亡國之音啊!千萬彈不得!」

衛靈公原本是來給晉平公祝賀的,聽師曠掌樂太師這麼一說,吃驚地愣住了。師涓更是嚇得不知所措。十分尷尬地望著衛靈公。

晉平公見喜慶之時,本國掌樂太師突然插一槓子,弄得衛國國君一行人下不了台,忙責問太師道:「這曲子好聽得很,你怎麼說它是亡國之音呢?」

師曠振振有詞地道:「這是商朝末年樂師師延為暴君商紂王所作的『靡靡之音'。後來商紂王無道,被周武王討滅了,師延自知助紂為虐害怕處罰,就在走投無路時, 抱著琴跳進濮河自盡了。所以,這音樂一定是在濮河邊聽來的。這音樂很不吉利,誰要沉醉於它,誰的國家定會衰落。所以不能讓師涓奏完這支曲子。」他說到這裡, 轉過臉來問師涓道:「你彈的這支曲子是在濮河邊聽來的嗎?」

衛靈公和師涓都很驚訝,連連稱是。「亡國之音」便由此而來。 

晉平公很不以為然地說:「早已改朝換代了,我們現在演奏,又有什麼妨礙呢?你還是讓貴國樂師彈下去吧!」

師曠搖搖頭,執拗道:「佳音美曲可以使我們身心振奮,亡國之音會使人墮落。主公是一國之君,應該聽佳音美曲,為什麼要聽亡國之音呢?」

晉平公見衛靈公一行人面有難色,便命令師曠道:「你快鬆手,讓樂師彈下去!別掃大家的興!今日是大喜之日,怠慢了貴賓,拿你是問!」

師曠執拗不過,只能鬆手。

師涓終於彈完了那支樂曲。

當最後一個音符消失,晉平公見師曠面帶慍色,便對他發問道:「還有比這更動人的曲子嗎?」

「有,是《清徵》。」師曠回答。

晉平公道:「好呵,你作為回禮就來彈一曲《清徵》吧!」

「不!」師曠道,「古代能夠聽《清徵》的,都是有德有義盡善盡美的君主。大王的修養還不夠好,不能聽!」

晉平公道:「我不管什麼德什麼義的,我只喜歡音樂。你快彈吧!」

師曠感到王命難違,只好坐下來,展開了自己的琴。當他用奇妙的指法撥出第一串音響時,便見有16隻玄鶴從南方冉冉飛來,一邊伸著脖頸鳴叫,一邊排著整齊的隊列展翅起舞。當他繼續彈奏時,玄鶴的鳴叫聲和琴聲融為一體,在天際久久迴蕩。

晉平公和參加宴會的賓客一片驚喜。

曲終,晉平公激動地提著酒壺,離開席位邊向師曠敬酒邊問道:「在人世間,大概沒有比這《清徵》更動人的曲子吧?」

師曠答道:「不,它遠遠比不上《清角》。」

晉平公喜不自禁地道:「那太好了,就請太師再奏一曲《清角》吧!」

師曠急忙搖頭道:「使不得!《清角》可是一支不尋常的曲調啊!它是黃帝當年於西泰山上會集諸鬼神而作的,怎能輕易彈奏?若是招來災禍,就悔之莫及了!」

「哎,太師不必過慮。上古之事更加久遠,怎能禍及現在呢?你彈來聽聽又有何妨?」

師曠見晉平公一定要聽,無可奈何,只好勉強從命,彈起了《清角》。

當一串玄妙的音樂從師曠手指流出,人們就見西北方向,晴朗的天空徒然滾起烏黑的濃雲。當第二串音響飄離殿堂時,便有狂風暴雨應聲而至。當第三串音響驟起,但見尖厲的狂風呼嘯著,掀翻了宮廷的房瓦,撕碎了室內的一幅幅帷幔,各種祭祀的重器紛紛震破,屋上的瓦墜落一地。

滿堂的賓客嚇得驚慌躲避,四處奔走。

晉平公也嚇得抱頭鼠竄,趴在廊柱下,驚慌失色地喊道:「不能再奏《清角》了!趕快停止……」

師曠停手,頓時風止雨退,雲開霧散。

不久,晉國大旱三年,赤地千裡,晉平公從此一病不起。

* 師曠聽音 料事如神

晉平公親眼目睹了太師師曠的傳神琴藝,對他佩服得五體投地,每逢自己無法解決的難事和軍國要事,他都召師曠垂詢。

晉平公的王宮修繕一新後,又鑄了大編鐘,樂工們都以為此鍾是合於律制的,但師曠用手輕輕一彈,認為不合。經過校正鐘律,果然發現此鐘的音響是不協調的。

晉平公製成一張琴,大琴弦和小琴弦音高相同,他讓師曠來調整它。師曠撥了兩下,一下就發現了其中的問題。他借題發揮道:「對於琴來說,大弦好比君主,小弦好比臣下。只有大小相應,各得其所,才能合陰陽,成就美聲。現在大王讓它們相互混合,我這個瞎子怎麼能調好它們呢?」

晉平公經師曠這麼一說,細看大小琴弦,正是由於相互混同才至音不分高低。他吩咐師曠予以糾正。師曠將大小弦略作對調,便奏出抑揚頓挫的琴音,師曠奏著奏著,他忽然停手,哈哈大笑起來。

晉平公見師曠突然發笑,忙問所笑為何?

師曠道:「剛才,我通過琴聲發覺齊國的國君在同嬪妃嬉鬧,從床上摔下來,把胳膊摔壞了。」

晉平公覺得驚訝,當即就派人赴齊國詢問,齊王笑著說:「是的,是有這樣一件事。」

晉平公見師曠有如此神功,遇到重大的軍事行動,就召他拿著律管「聽軍聲而卜吉凶」。

有一次,齊國攻打魯國,晉國決定會合諸侯援魯伐齊。晉平公想知道戰爭前景,就召來師曠垂問。

師曠將魯國和齊國軍歌演奏了一遍後,對晉平公稟告說:「大王不必興師動眾了!齊國軍隊已經被魯國趕出了國門。」

晉平公半信半疑之際,派往魯國的觀察使者回來稟報的情況與師曠所說的丁點不差。

同一年,晉平公聽到楚國發兵攻打鄭國,朝野上下議論紛紛,都說強楚攻鄭,鄭國必滅,他又召來師曠問究竟。師曠彈著琴弦,唱起南北不同的歌曲,然後向晉靈公稟告道:「楚國以強凌弱,必會以失敗告終。」果然沒過幾天,就傳來楚國兵敗的消息。

晉平公見師曠音律占卜戰爭吉凶如此準確和靈驗,就把他留在王宮中,不離左右。

* 師曠勸諫

有一次,晉平公望著師曠雙目失明的樣子,忽然感嘆道:「太師雖絕頂聰明,卻是盲人,你的那個世界真是太昏暗了。」

師曠道:「也未必。其實天下有五種昏暗,而我還沒輪上其中之一呢。」「你這話是什麼意思?」晉平公不禁發問。

「好吧,讓我一件一件說給大王聽吧。」師曠侃侃而談:「群臣通過行賄來博取名譽,百姓們受冤屈而無處伸張,君王對此不聞不問,這是第一昏暗。忠臣不用,用臣不忠,蠢材高踞要位,小人壓制賢明,君王對此不知不曉,這是第二昏暗。奸佞玩弄兩面派,來掩蓋自己的嘴臉受到尊榮,賢人遭誣陷被趕走,而君王對此不覺不察,這是第三昏暗。國家貧窮,百姓疲憊,而君王窮兵黷武,好大喜功,醉心於諂諛之詞而不醒悟,這是第四種昏暗。是非不辨,法令行不通,貪官污吏枉法,老百姓無法安定,而君王對此不明不白,這是第五種昏暗。國家陷入這樣五種昏暗,沒有不垮台的。比較起來,我的昏暗不過是小昏暗,還不至於危害國家呢。」

晉平公聽到這番妙論,甚是感動,決心勤於國政,力求做個有道的明君。

還有一次,晉平公設宴招待文臣武將,他喝酒到了興頭上,自嘆道:「哈哈哈,其實人生的快樂,莫過於做人君了。只有君王說的話,沒人敢違抗。」

師曠正坐在晉平公旁邊,他聽到這話,抱起琴便向晉平公撞了過去。晉平公大驚,趕忙躲避。師曠手中的琴撞在宮牆上。晉平公驚愕地問:「大師,你這是干什麼?」

師曠錚錚地答道:「剛才有小人在亂髮議論,所以我要撞他。」

晉平公氣呼呼地道:「剛才發議論的就是我呀!」

不料,師曠搖搖頭道:「我看剛才所發的議論根本不像君王該說的話。」

旁邊的文武大臣見晉平公當眾下不了台,紛紛討好道:「師曠犯上欺君,應該殺頭!」

師曠佇立在那裡,嘴角露出冷笑。

晉平公沉思了好一會兒,最後擺擺手,道:「太師忠言逆耳,就算他規勸我一次,算了算了!」

這天,晉平公問師曠:「我很想再讀些書,求些學問,只是年紀大了,恐怕太晚了!」

師曠道:「既然主公知道晚了,何不把蠟燭點起來呢?」

晉平公以為師曠嘲笑自己,氣咻咻地說:「我和你說的是正經事,你怎麼跟我開玩笑啊!」

師曠道:「我這個瞎了眼的臣子,哪敢跟君主您開玩笑啊?我聽人說,一個人在少年時期就刻苦學習,好像是旭日東升,光彩奪目,前程是十分遠大的;壯年時期才開始刻苦學習,好像是烈日當空,銳氣正盛,前途也是光明的。到了老年時期,才下決心學習,那就像晚上點起了蠟燭,光亮雖然比不上太陽,可是有了燭光照亮,也要比沒有蠟燭在黑暗裡摸索強得多呀!」

晉平公聽了師曠的話,沉思了半晌,點頭讚許道:「經太師點撥,我茅塞頓開,我要活到老學到老啊!」

師曠見國君是個肯納諫的君王,就經常借獻琴藝之機,像哲人一樣指點國政得失,儘自己的所能,努力維持晉國的昌盛。

當衛獻公因暴虐而被國人趕跑時,晉悼公認為民眾太過份,師曠則反駁說:「好的君主,民眾當然會擁戴他,暴虐之君使人民絕望,為何不能趕他走呢?」晉悼公聽了覺得很有道理,於是又問起治國之道,師曠簡言之為「仁義」二字。

鄰國看到這種景象,評論說:「晉國是一個不可輕視的國家。連它的掌樂太師弄弦都能測國運,對這種國家只能小心侍奉。」

齊國當時很強盛,齊景公也曾向師曠問政,師曠提出「君必惠民」的主張,可見他在當時深受諸侯及民眾敬重。

到晚年時,師曠已精通卜算音律,撰述了《寶符》100卷與《禽經》,在明、清的琴譜中,《陽春》、《白雪》、《玄默》等曲解題為師曠所作。

在後世的傳說中,他被演化成音樂之神、順風耳的原型、及瞎子算命的祖師等。

今天的人們認為師曠的故事是神話,其實真修者都知道在古代,人們普遍相信神,神也經常向人展示一些神奇的事情。師曠其實是一個修煉人,因為瞎了眼,所以才使自己的心清淨下來,有了一定的功能,可以占卜吉凶,「聞弦歌而知雅意」。

師曠向晉平公說的五種昏暗,不幸的是當今的中國無一不有,每一種昏暗其嚴重程度都可說空前絕後,希望未來的中國領導人都能記住師曠的勸告和今日中國之教訓,廣行仁義,勿使五昏再現於中國。

鞏(ㄍㄨㄥˇ)。(gǒng)

【歷史來源】

1、出自於姬姓,以地名命姓的姓。周朝周敬王有個同族卿士簡公受封於鞏邑(今河南省鞏縣),稱為鞏簡公。鞏簡公一度執掌朝政,他鑒於周王室的歷次內亂,大多因為貴族掌權而引起的。於是他便錄用從各諸侯來的人士,而不再任用王族子弟為官。只是這項措施,引起了王族子弟的不滿。後來王子朝作亂,將他殺害了。他的子孫便以原封邑名鞏命姓。

2、出自古代羌族姓氏中有鞏姓。古代羌族姓氏中有鞏姓,如鞏廉玉。

3、出自春秋時晉國大夫鞏朔的後代。

【郡望】

根據《郡望百家姓》以及《姓氏略考》中記載,鞏氏望出山陽郡。其詳地有二處,如下:

(1)漢景帝中元六年(約西曆前144年)將梁國分置為山陰國,不久以後,於建元年間(西曆前140-西曆前135年)漢武帝將其改為山陽郡。它所處的位置就相當於今山東省獨山湖周圍的地區。

(2)東晉義熙年間(西曆405-418年)將廣陵郡分置山陽郡,治理山陽附近的地區。他所在的位置是今江蘇省懷安縣。
  
【堂號】

厚齋堂:宋代鞏榮,官至大理寺卿,先作過嚴州知州,而後又直秘閣,升遷為司諫郎。他為人沉靜、處事公平、剛正不阿、學識廣博,從來沒有因人謀事。因此,凡是他到過的地方的人們都對他稱讚不已。著有《厚齋集》。

【歷史人物】

鞏珍

鞏珍,明朝應天人,兵士出身。

宣德五年(1430年),鄭和最後一次下西洋,他為幕僚隨行往返三年,歷二十餘國,憑通事轉譯,詢悉各國事跡。歸後寫成《西洋番國志》一卷。全書二十則,卷首收有未見於他書的皇帝敕書三通。

《西洋番國志》的價值一方面在於比勘對校;一方面在於它獨有的鞏珍自序和所附的三通皇帝敕書。例如《自序》中提到的指南針「水羅盤」的航海應用:「皆斫木為盤,書刻干支之字,浮針於水,指向行舟」。又如談到的寶船和水船的情況:「其所乘之寶舟,體勢巍然,巨無與敵,蓬帆錨舵,非二三百人莫能舉動」。「水船載運,積貯倉舟者(儲),以備用度」──已成為今日耳熟能詳的常見引文。

厙(ㄕㄜ?)。(shè)

【歷史來源】

厙姓出自於厙狄氏。北周時有厙狄氏,後來改為厙姓。在《後漢書》中記載,有位金城太守厙均。《後漢書・注》記載,「羌中有厙姓,音舍。」而在王先謙的《集解》中也有記載,厙,即庫之俗音,但讀音不作ku,而作she,與舍音同。而在《風俗通》記載,古守厙大夫,因官命姓。厙姓今已無存。厙此字在隋朝初年時便改為庫,讀音便與庫(ku)相同,但是因為出自於鮮卑和羌族,訛書為厙,隋朝以後通庫字,厙姓也就併入了庫姓。

【郡望】

1、河南郡:漢高祖改秦朝三川郡為河南郡,轄境在今河南省黃河以南、伊水下游一帶,治所在洛陽縣(今河南省洛陽市東北)。

2、魯郡:西漢初將秦朝薛郡改為魯國,三國魏時改為魯郡,轄境相當於今山東省曲阜、泗水一帶。

【堂號】

輔儀堂和金城堂 漢厙均為金城太守,被封為輔儀侯。

【歷史人物】

厙鈞

厙鈞,漢代人。官至金城太守,為一時英俊。立有功勞,又受封為輔義侯。他曾與當時孝文皇后之弟封章武侯竇融、酒泉太守梁統等人,聯手勤王,名重一時。

那時他和竇融交情甚好,竇融當大司空。他倆一起出入,彈琴作詩,又都長得端正,很受人們讚譽。事據《後漢書》所載。

聶(ㄋㄧㄝ?)。(niè)

【歷史來源】

1、出自於姜姓。根據《姓氏急就篇注》記載,春秋時齊國丁公封其支庶子孫於聶城(今山東省茌平縣西,一說河南清豐縣北)為齊國附庸,稱聶國。後代子孫便以國名為姓。

2、出自於姬姓。根據《元和姓纂》記載,春秋時衛大夫(另一說為楚國大夫)食采於聶(今河南省濮陽),後代子孫便以地名為姓(據袁義達與杜若甫的《中國姓氏大辭典》所載,衛大夫采邑地為今山東聊城,而楚有攝叔,而無聶叔,袁、杜二人認為古籍有誤)。

3、古代有地名聶北,春秋時屬邢國(今山東省茌平西),滅亡後便歸屬於齊,居住的人便以地名為姓。

4、出自於他族有聶姓或改聶姓。宋時猶太人入中國,在元、明時採用漢姓,其中有聶姓。清滿洲人姓,世居遼陽。

【郡望】

1、河東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省夏縣西北)。

2、新安郡:晉改新都郡為新安郡,治所在始新(今浙江省淳安西)。
  
【堂號】

聶姓的主要堂號有「賜書堂」、「三禮堂」、「環溪堂」、「河東堂」、「臨川堂」等。

【歷史人物】

聶隱娘

唐朝貞元年間,大元帥魏博有一員大將聶鋒,他有個女兒叫聶隱娘,聶鋒非常疼愛她。隱娘十歲那年,有位比丘尼師父來化緣,看見在門口玩耍的隱娘,十分喜愛, 便向聶鋒要求:「大將軍我想討您這個女兒來傳授功夫,希望您能答應。」聶鋒不但不答應還大發雷霆!……師父見聶鋒執意不肯,也不再多作解釋只留下一句話就離開,這句話讓聶鋒很擔心,師父說:「就算將軍把女兒鎖在鐵櫃,她終究會被我帶走的。」,聶鋒為防範意外,加派許多護衛看守女兒。到了夜裡,不見什麼風吹草動,聶鋒以為安全了,趕緊到女兒房裡查看,結果……,隱娘真的不見了!

聶鋒簡直不敢相信會有這種怪事,下令所有人出府尋找隱娘,可是找過一天又一天,城裡城外都尋遍了就是沒有隱娘的蹤影。儘管夫妻倆傷心欲絕,也不得不接受女兒已經失蹤的事實。

五年後的某一天,那位帶走隱娘的比丘尼師父帶著隱娘回到將軍府。師父對聶鋒說:「我已經教給隱娘一身好功夫,現在該是把女兒還給將軍的時候了。」話才說完, 人也不見了。一家人久別重逢,聶鋒夫婦欣喜若狂,高興得掉下淚來!對於隱娘失蹤五年的事情,聶鋒覺得這其中一定不尋常,一再追問隱娘:「到底這五年來你都在做些什麼呢?」,隱娘含混地回答父親說:「剛開始就是讀讀經文、念念咒語而已,沒學別的。」聶鋒不太滿意女兒的答覆,總覺得女兒好像在隱瞞他們,隱娘經不起父母親窮追不捨的反覆詰問,只好老實作答:「坦白說,不是我不說實情,只怕女兒說出來爹娘不信,反當我說謊。」聶鋒夫婦看隱娘鬆口,異口同聲對隱娘說:「乖女兒,你就告訴爹娘實話吧!」,隱娘點點頭,答應說出習藝的經過。

五年前,師父連夜把我帶離家後,不知道走了多遠的路,天亮時我們走到一處環境清幽的地方,在那兒有一個大石洞,附近沒人居住,倒是樹林多、猿猴很多。我一到石洞已經有兩個和我一般年齡的女孩等在那裡。她倆長得很秀淨伶俐,沒見吃什麼食物,竟然能夠在峭壁間飛來飛去,就好像猴子爬樹那樣的輕巧又萬無一失。師父交給我一顆藥丸要我吞下,又交給我一把長約二尺的寶劍,吩咐我跟著那二位小女孩一起練攀岩走壁的功夫。慢慢的,我的功夫進步許多,對付猿猴、虎、豹都不成問題。三年後,我能一劍刺中天上飛的老鷹,而二尺長的寶劍變短了五寸,劍變短了,功夫也精進了,飛禽走獸都不是我的對手。

第四年,師父帶我上街市走動,不過我不認得那是哪州哪縣?當時,師父指著一個從我們身旁擦肩而過的人並數落他犯下的罪行,還交給我一把羊角匕首,要我殺了他而且不能引起路人的注意。我照師父的話做,當街殺掉那個惡人,奇怪的是光天化日之下,沒有人看到我所做的事。我帶回惡人的首級交師父處理,師父取出特製的藥水一淋,瞬間便把惡人的首級化作一灘水。

第五年,也就是不久前,師父對我說:「有個罪大惡極的大壞人,平日作威作福傷害無辜,不知害死多少人,衙門治不了他的罪!你半夜潛進他的家裡把他解決掉,為民除害。」於是我帶著羊角匕首輕而易舉從門縫閃進去,躲在樑上等待時機。一直到天快亮了才回到師父身邊。師父怪我回來得晚,我向師父稟告:「因為看到那個人和小孩玩在一起,一時不忍下手,所以耽擱一點時間。」,師父告誡我以後遇到類似的情況要當機立斷,才不會危及自己的安全。後來師父說:「我為你開後腦,把羊角匕首藏在裡面,要用的時候直接從後腦抽出來。」

完成師父交待的任務後,師父打算送我回家,她說:「你的功夫已經學成了,回家去吧。二十年後我們再相見。」

聶鋒聽完女兒一段奇異的經歷,直覺不可思議,心裡打了個寒顫,對隱娘也產生一股莫名的畏懼!

隱娘回家的當晚,又不見蹤影了,清晨時候才回來。這回聶鋒再不敢多問女兒。聶鋒對隱娘擁有奇特的法術與功夫充滿恐懼,漸漸的不再像從前那樣疼愛她。

有一天,一個專門為人磨鏡子的年輕人在聶府門前作生意,隱娘向父親表示希望嫁給那磨鏡的年輕人。聶鋒起初並不同意,隱娘是將軍的女兒,自然要嫁給身份地位都相當的人才匹配,但是隱娘堅持自己的選擇,聶鋒也只能順從她的心意。隱娘的丈夫除了磨鏡子以外別的本事都不會,多虧聶鋒經常供應小夫妻倆人的吃住穿用,生活過得很舒服。幾年後,聶鋒過世,他的上司魏博大元帥聽說聶鋒有個女兒身懷絕技,便高薪聘請隱娘來幫他。

過了幾年,魏博與陳許節度使劉昌裔不和,命令隱娘前往陳許去暗殺劉昌裔。劉昌裔也不是簡單人物,他精於卜卦測算,早料到魏博會派隱娘來對付他。這天一早, 劉昌裔派出部下去到北邊城門口等隱娘,他對部下們說:「你們會看見一對夫妻,男的騎黑驢、女的騎白驢,一前一後朝城門走來。到時候城門上的鵲鳥大叫,男的會用彈弓打鳥不過沒打中,女的會搶過彈弓用一顆小石頭便把鵲鳥打下來。你們見著這情景趕緊好禮邀請他們來府,就說是我的意思。」

果然,劉昌裔的部屬見到的情形與先前描述的一模一樣,他們立即邀請隱娘入府,說道:「我們家劉大人希望見您一面,老早就囑咐我們在城北守候,有勞二位跟我們回府一趟吧。」,隱娘訝異自己的行蹤竟然被識破,心想:這位大人真不簡單,算準了我會在這時候來,不如趁這機會見見他。於是夫妻倆直接去見劉昌裔。隱娘一見到劉昌裔立刻跪拜道歉:「劉大人,我們真對不起您啊!」劉昌裔扶起他倆安慰著說:「快別這麼自責,其實,各為其主,為自己的主人效命也是很平常的事。現在,比起魏大元帥我是怎樣的一個人?你應該分辨的出來。我非常希望你們夫妻倆能在我這裡住下來,我是真心誠意邀請,你們千萬不要懷疑我的用心。」

隱娘早看出來劉大人與魏博不同,便爽快回應劉昌裔:「我看大人手底下的確缺人,我願意留下來為您效力,這是因為我欽佩您的為人。」劉問隱娘需要什麼,隱娘回答只要每天二百文錢就夠了。這時劉讓傭人們為隱娘夫妻準備吃住,才發現他們倆騎的驢不見了,趕快派人四下找驢,沒想到,隱娘把驢收進布袋裡。在布袋裡躺著的是二張剪成驢子的樣子的紙,一張是白的、一張是黑的。

一個月過去,隱娘告訴劉昌裔:「魏大元帥不知道我已經在您這裡住下來,我沒有回信傳報執行暗殺任務的結果,他一定會再派人來代替我暗殺您。請您剪下一綹頭髮用紅線繫緊,由我帶給魏元帥偷偷放在他枕頭邊,表示您並不怕他。」劉昌裔按照隱娘的計劃,剪下頭髮用紅線綁好後交給隱娘。

隱娘在四更天時回到劉府覆命,對劉昌裔說:「信我已經傳到,明天夜裡他會派精精兒來殺我和劉大人,我會想辦法處理這個危難,大人請放心。」劉昌裔相信隱娘的安排,因此也不怕魏博耍陰謀要害他。

隔天夜裡,二條紅白長巾凌空而降,纏在劉昌裔的床腳,隱娘施展飛檐走壁的功夫對著空氣猛砍,不一會兒,隱娘現身報告:「精精兒已經被我殺了。」並拿出藥水處理精精兒,使得現場一點也看不出來精精兒曾來過劉府行刺。

事後,隱娘再度向劉昌裔獻計:「沒見精精兒回去報告,魏博還會派妙手空空兒 來接替精精兒的工作。空空兒法術高超,變幻莫測,連我都不是他的對手,這一回全看大人的福氣了。請您一定要戴著于闐古玉睡覺,我會變成一隻小蟲躲進您的腸中等待機會行動,空空兒的警覺性很高,我躲在房裡他會察覺的。沒其它法子,請您委曲配合。」

劉昌裔聽從隱娘的計策。到了三更時分,劉昌裔只是閉上眼睛不敢放心睡著。剎那間,他聽到脖子傳來鏗鏗的聲音,不曉得發生什麼事?隱娘從劉昌裔口中跳出來向劉賀喜:「劉大人您安全了,妙手空空兒的習性像老鷹一樣,第一次攻擊沒有成功便會離開,畢竟他一向自負甚高,準備妥當後竟然沒有得手,對他來說是一種恥辱,所以在我們談話的同時他已經離開老遠了!」劉昌裔聽過隱娘與空空兒交手的經過,再低頭瞧瞧脖子上的玉佩,赫然發現玉佩上有一道很深的割痕!劉昌裔知道隱娘又救了他一次,更加禮遇他們夫妻倆人。

又過了幾年,劉昌裔奉天子召命進京,不過隱娘卻不願跟隨入京,她請求劉昌裔看在過去為他效命的情份上,給她的丈夫一份工作可以生活就好。隱娘說:「我想在這個時候雲遊四海遍訪得道高人,我丈夫就請您多照顧了。」劉昌裔知道留不住隱娘,答應了隱娘的請求。此後誰也不知道隱娘上哪兒去了? 一直到劉昌裔病逝,隱娘騎著白驢趕來京師弔祭,才算露了臉。

後來劉昌裔的兒子劉縱當上陵州刺史,在前往四川赴任的路上遇見隱娘,隱娘依舊是當年少婦的年輕模樣沒有改變,還是騎著那頭白驢,老朋友見面格外高興!隱娘仔細觀察劉縱的面相,驚覺他有麻煩上身了,她警告劉縱:「小官人,您有麻煩了,最好別到陵州去當官。」說著便拿出一粒藥丸交給劉縱服下,還特別交待:「明年您一定要趕快離開四川回到洛陽去,這官也別當了,否則脫逃不了這場災禍!我這藥丸只能保護您一年,千萬要記得我的話啊!」劉縱剛當官,怎捨得放棄官場名利呢,再說也沒發生什麼事能危害得了他,劉縱並不相信隱娘的話,不過倒是感念隱娘的好心,準備了許多布匹禮物要送給隱娘,隱娘卻是一件也沒收下。隱娘從劉縱的眼神看得出來:他並沒有接受忠告。道別時,隱娘再三要劉縱好好保重。

一年後,劉縱沒有聽隱娘的勸辭官回鄉,果然如預言所料,遭到陷害而喪命在陵州。從此,再沒有人見過隱娘。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