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99):巢關蒯相

正見神傳文化編輯小組


【正見網2009年09月10日】

巢(ㄔㄠ?)。(cháo)

【歷史來源】

1、出自上古有巢氏。在古代,中原地區林木茂密,野獸很多,經常侵擾人類。後來有人發明了在樹上構造木屋,從此人們在睡覺時就不必擔心野獸的侵襲。於是大家把這個人稱作為聖人,推舉他為部族首領,號稱有巢氏,他的後代便以巢為姓。大禹時封有巢氏的後代建立有巢國(今安徽省巢縣一帶),歷經夏、商、周三代,世代借為諸侯。春秋時期,楚國滅了巢國,巢國的公族後代便以原國名為姓。

2、以地名為姓。夏桀被商湯打敗以後,逃到南巢(今安徽省巢縣西南),後來死在那裡。他的子孫有些則居住在南巢,便以地名為姓。

【郡望】

彭城郡:西漢地節元年(西曆前69年)將楚國改為彭城郡。治所在彭城,相當今江蘇省徐州市一帶。

【堂號】

1、辭禪堂:堯帝時有高士巢父,隱居山林,以樹為巢,不謀世利。堯帝以天下讓他,他堅辭不受,遂名「辭禪堂」。

2、巢氏的主要堂號還有:「禮儀堂」等。

【歷史人物】

巢父

堯為帝時,有個隱士名叫巢父,同當時的名士許由是好朋友,是陽城(今山西洪洞)的大賢,山居不營世利,在樹上築巢而居,時人號曰巢父。

堯曾經想把帝位禪讓給巢父,但被巢父謝絕。堯又想把帝位禪讓給許由,許由不肯接受,躲到箕山腳下去種地;堯又請他出任九州長,他就跑到穎水邊去洗耳朵,表示不願聽這種話。

這時巢父正好牽著牛走過河邊,他問許由為什麼洗耳朵,許由說:「堯叫我去做九州長,這種話弄髒了我的耳朵,所以要來洗一洗。」巢父聽了冷笑一聲,說:「你如果住在高山深谷之中,不與世人交往,又有誰會來打擾你呢?現在你這樣故作清高,其實是為了沽名釣譽,我還怕你洗耳朵的水弄髒了我的牛的嘴呢!」說完便牽著牛到上游去飲水了。


關(ㄍㄨㄢ)。(guān)

【歷史來源】

1、源自於顓頊帝的後裔關龍氏。顓頊帝是黃帝的孫子,有聖德,為五帝之一。帝舜時,顓頊的後裔董父為舜養龍,被賜為豢龍氏。上古時豢與關二字互相通用,所以豢龍氏又寫作關龍氏。到夏朝末年夏桀在位時期,荒淫無度,不理朝政。大夫關龍逢苦苦勸諫,反被殺害。後來關龍逢的後人把姓簡化為關氏,並尊關龍逢為關姓的始祖。夏人的活動範圍主要在河南、山西等黃河中下游地區。夏朝的國都曾設於安邑(今山西省夏縣北方)。據說,關氏的始祖關龍逢,便是當時的安邑人。換句話說,關氏家族的發源地也就在這裡。

2、以官名為姓。關尹即守關的關令,春秋時期老子見周王室衰敗,欲離開周地西遊,走至函谷關時,負責守函谷關的關令尹喜,再三請求老子為其著書。老子就寫了《道德經》。傳說尹喜將此書傳播於世後,也隨老子成仙而去。尹喜的後人就以其官名為氏,稱關氏。

註:這一支關氏主要是繁衍于山東、江蘇的交界之處。

3、出自於少數民族改姓為關。如清朝滿族姓氏瓜爾佳氏和烏扎拉氏的後人有改姓為關的。如嘉慶年間延綏鎮總兵關騰,為鑲黃旗瓜爾佳氏。道光咸豐年間黑龍江副都統關保,為正黃旗烏扎拉氏。

【郡望】

隴西郡:秦置,今甘肅舊蘭州、鞏昌、秦州諸府州之地,治狄道,在今甘肅臨洮縣東北,晉徙治襄武,在今甘肅隴西縣西南,唐廢。

【歷史人物】

關羽

關羽字雲長,是三國蜀漢時的大將,因為人忠義,廣受後人推崇,尊為「關公」,亦稱關帝、關聖、武聖等。

過五關斬六將

關羽早年與張飛跟隨劉備,為匡復漢室而戰。有一次,他們被曹操軍隊打敗,劉備、張飛不知去向,關羽為了保護劉備的家小,被迫降曹。

在曹營時,曹操為了亂其君臣之禮,讓關羽與皇嫂同居一室,並於夜間示意張遼滅燭,關羽斥責張遼不德,於是站立室外秉燭達旦閱覽《春秋》。他光明磊落的為人,令曹操都為之折服。

曹操愛惜關羽之才,不僅拜他為將軍,還贈與綾錦、金銀器皿、異錦戰袍及赤兔馬等厚禮。對關羽極盡禮遇後,曹操讓張遼遊說他歸順曹營,但關羽說:「曹公待我不薄,可是我曾與劉備發誓要同生共死,故此處非我久留之地。不過離去前,我一定會立功以報曹公之恩。」曹操知道後,感佩他的義氣,也就不再勉強他了。

不久,袁紹派大將顏良在白馬攻打曹操的東郡。形勢危急下,曹操派張遼、關羽前往營救。關羽到了陣前,即策馬衝上前去斬了顏良首級,使袁軍不攻自破。曹操知道後大喜,上表漢獻帝封他為漢壽亭侯。

後來,關羽得知劉備的下落,向曹操請求離去,曹操故意避而不見。他只好封曹操所有的賞賜,留書、掛印而去。有人對曹操說:「關羽投奔劉備,將來勢必與我軍為敵,何不殺了他以除後患?」曹操嘆道:「雲長封金掛印,財賄不足以動其心,爵祿不足以移其志,此等人吾深敬之。」因此還是讓他離去了。

關羽保護著甘、麋二位夫人投奔劉備的途中,經過五個關隘,因未取得曹操的文憑而受到阻擋,他不得以斬了六名曹將才順利離去。

義釋曹操

諸葛亮火燒曹營,將曹操數十萬大軍毀於一旦,曹操帶著幾騎護衛落荒而逃。諸葛亮算定曹操會往華容道的方向逃竄,便派趙雲、張飛等沿途堵截,並立下軍令狀,命關雲長扼守華容道,務必將曹操手到擒來。臨行前,諸葛亮對關羽很不放心,怕他報恩放行,關羽說:「欠曹操的,在解白馬之圍,已經回報了。如今對陣,必不放過。」

曹操狼狽不堪的在華容道遇到關羽時,要關羽放他一馬,關羽回答:「前恩已報,你我兩不相欠,多說無益。」曹操情急下大聲喊道:「過五關斬六將之事,將軍是否記得?」此話一出,關羽本已舉起的大刀,緩緩地放了下來,尋思道:「是啊!沒有曹操的認可,我怎能過五關斬六將,從容地逃離虎穴呢?此事發生在解白馬之圍之後,如此豈不是欠債未還嗎?」曹操見他面有難色,適時補上一句:「將軍深明《春秋》,豈不知庾公之斯追子濯孺子之事乎?」聽到此話,關羽心防盡除,曹操便這樣死裡逃生了。

救曹操一命的「庾公之斯追子濯孺子」典故,出於《左傳》。庾公之斯、子濯孺子都是春秋時代的神箭手。鄭國大夫子濯孺子奉命攻打衛國時,反遭衛國的庾公之斯的追擊。在危急時,子濯孺子舊傷復發,手無舉弓之力,只好坐以待斃。

無奈之下,子濯孺子問車夫追來的人是誰?一聽到是庾公之斯,他鬆了一口氣。車夫覺得奇怪:庾公之斯是衛國第一神箭手,且箭無虛發、從不失手,怎么子濯孺子不擔心性命難保呢?子濯孺子解釋說:「庾公之斯曾經向尹公之他學箭,而尹公之他的箭術則是我傳授的。庾公之斯是君子,必會手下留情。」果然庾公之斯追來時,嘆道:「我不願用您的箭術傷害您。」接著把箭頭敲掉,向子濯孺子射了四支沒有箭頭的箭,草草交差了事。

當曹操說出「庾公之斯追子濯孺子」典故時,義重如山的關雲長,終究還是擋不住曹操的情義經,就這樣縱虎歸山了。

單刀赴會

有一回,孫權以諸葛瑾一家老小性命,要挾他向弟弟諸葛亮討還荊州。諸葛謹到劉營,向弟弟說明來意後,諸葛亮為了兩全,私下請劉備與關羽配合演戲。次日,諸葛亮與諸葛謹一同晉見劉備,諸葛亮跪地請劉備還荊州,以救哥哥的家人。劉備不肯,諸葛亮哭求不止,劉備只好說:「看在軍師面上,將長沙、零陵、桂陽三郡還與東吳。」並當場寫下書信,要諸葛瑾拿信找關羽交割三郡。

關羽看到信後,怒道:「三郡是大漢的疆土,豈能給東吳?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我兄雖然應允,可是說什麼我也不能給。」諸葛瑾無奈,只好再次入川找諸葛亮,不料他卻出巡去了;找劉備,劉備卻說:「關羽不交三郡,我也沒有辦法。」接著勸諸葛瑾先回去,此事日後再說。

諸葛瑾回到江東,向孫權報告事情的經過,孫權問魯肅該怎麼辦?魯肅於是設了一計:請關羽至陸口赴宴,如不答應還荊州便殺了他。他派人請關羽赴宴時,關羽對來人說:「既子敬相請,我明日便去赴宴。」使者辭去後,他的兒子關平諫曰:「父親奈何以萬金之軀,蹈虎狼之穴?」關羽道:「既已許諾,不可失信。」次日即輕裝簡從,單刀赴會。

魯肅安排刀斧手埋伏,又令呂蒙、甘寧領兵於岸邊,俟機行動。關羽與魯肅入席飲酒,席間關羽一手拿著大刀,一手挽著魯肅,假裝醉了說:「你今天請我喝酒,何必提荊州的事?我醉了,弄不好要傷了情面。改日你到荊州來,我們再商議吧!」邊說邊扯著魯肅往江邊走去。呂蒙、甘寧想要攔截,又怕傷了魯肅,只好眼睜睜看著他登船回去了。

英雄氣概,萬古流傳

三國演義中還有兩個故事:一是義釋黃忠;一是刮骨療毒,充份說明了關羽的英雄氣概。

有一回,關羽領命攻取長沙,長沙有一老將黃忠,不但武藝高強,且射箭百發百中。關羽與他大戰一百多回合,仍不分勝負。後來關羽用拖刀之計,引黃忠追趕,黃忠不慎跌到馬下,關羽不趁人之危,要他第二天換馬再戰。

次日,黃忠假敗,誘關羽追趕,接著回身連放兩次空箭,第三次射中關羽盔纓。關羽知道這是黃忠回報他不殺之恩,於是領兵退去。長沙太守韓玄在城上看得清楚,認為黃忠私下通敵,欲殺黃忠,另一長沙將領魏延適時將他救下,並殺了韓玄獻上城池。劉備、孔明為關羽舉辦慶功宴,並邀黃忠赴宴,黃忠稱病不肯出來相見。後來經過劉備再三相請,黃忠才同意歸順。

另一次是關羽領兵攻打樊城,曹仁在城上見他身上僅披一件掩心甲,認為有機可乘,於是命五百名弓箭手一齊對他放箭。關羽見狀勒馬回營時,左臂中箭翻身落馬,幸好他的兒子關平沖入亂軍中將他救回。

關羽手臂的箭拔出後,發現箭頭有毒且毒深入骨,每到陰雨特別疼痛,於是延請大夫疹治。大夫說要刮骨療毒才可痊癒,關羽二話不說就伸出手臂讓他醫治。刮骨時血流不止,流到盤子都快裝滿了,關羽卻仍神態自若的食肉飲酒,看不出一絲痛苦的表情。這就是膾炙人口的「刮骨療毒」的故事。

大意失荊州

劉備入西川後,命關羽鎮守兵家必爭之地---荊州。這段期間,關羽見魏國軍中無大將,於是揮軍攻打曹操的所在地許都,途中經過樊城,在樊城把曹仁軍隊圍困。曹操派于禁、龐德援救,關羽利用豪雨水淹七軍,使魏軍幾乎全軍覆沒。此役威震華夏,嚇得曹操想遷都以避關羽的銳氣。

關羽之所以敢攻打魏國,是因為聽說東吳大都督呂蒙重病在身,由年輕且毫無經驗的陸遜代職。豈知此事是陸遜的計謀,他勸呂蒙詐病,然後差人送信給關羽,信中一再誇他如何英勇無敵、令人佩服等恭維的話。關羽見信後,認為陸遜小兒怕他,而能帶兵的呂蒙又有重病,東吳已不足懼,因此才放心出兵伐魏。

出兵時,他在長江沿岸布下烽火台傳遞訊息,以防東吳的進犯。沒想到陸遜、呂蒙早已看穿此事,他們派東吳兵假扮商人奪下烽火台後,隨即派兵大舉進犯。荊州留守將領見東吳陣容強大,不敢抵抗,兵家重地就這樣輕易地失陷了。

關羽知道荊州失陷後大吃一驚,趕緊率兵趕回,途中不幸遭到吳軍和魏軍前後夾擊,兵敗逃到了麥城。麥城是個小城且無險可守,糧盡後他率隊趁夜突圍,結果半途中伏,被吳軍所俘。被俘後,孫權一再勸降,可是他堅持「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毀其節」的志節,最後被孫權所殺,結束了其傳奇的一生。

關羽面如重棗,丹鳳眼、臥蠶眉且身長九尺六寸、須長一尺六寸,與其忠義之氣概互為表裡,可說是「義」的典型,再經過後人千百年的藝術加工,早已成為我國忠義兩全的文化圖騰了。


蒯(ㄎㄨㄞˇ)。(kuǎi)

【歷史來源】

1、以國名為姓。根據《古今姓氏辯證》記載,商代時有蒯國(今河南省洛陽市西的蒯鄉)。蒯國的人後來有些以國名為姓。

2、出自於姬姓,以邑名為姓。根據《風俗通》資料記載,春秋時,蒯地成為晉國大夫得的封邑,世稱蒯得。他的子孫便以邑名蒯為姓。

3、出自於姬姓,以祖字為姓。春秋時期的衛國,是衛靈公之子衛莊公的後代。衛莊公名叫蒯聵,他當太子的時候,曾經想刺殺靈公的夫人南子,失敗後出奔晉國,後回衛國,被良夫、孔悝立為衛君。後為晉軍所破,被殺。蒯聵的後代子孫便以祖上的名為姓。

【郡望】

襄陽郡:東漢建安十三年置郡。相當於現在河北省襄樊一帶。

【堂號】

輔國堂:南宋時蒯恩官拜龍驤將軍。他膽力過人,伐廣固,斬徐道復,襲金陵、伐蜀、討司馬休之,戰功累累,封新寧縣男。武帝北伐時,留他在京保衛太子,命朝士與他相交。他更加謙虛謹慎,對待部下官兵寬厚仁愛。歷官輔國將軍,淮陵太守。

【歷史人物】

蒯通

范陽人,本名原為蒯徹,為避漢武帝之名諱而改為通。辯才無雙,善於陳說利害,曾為韓信謀士。據傳,東漢末年劉表的謀臣蒯良、蒯越是其後裔。

秦二世元年8月,當時武臣授命於陳涉,北上掃蕩趙地。蒯通立即遊說范陽縣令徐公投降趙王武臣,稍後又說服趙王武臣接受范陽縣令徐公的投降,傳檄千裡,不戰而下三十餘城。

公元前204年,當韓信奉詔攻齊時,在得知酈食其成功說服齊國以後,原本打算退軍。此時蒯通鼓動說:「將軍受詔擊齊,而漢獨發閒使下齊,寧有詔止將軍乎?何以得毋行也!且酈生一士,伏軾掉三寸之舌,下齊七十餘城,將軍將數萬眾,歲余乃下趙五十餘,為將數歲,反不如一豎儒之功乎?」以漢朝未下詔退軍和爭功勞說服韓信攻擊未作防備的齊國。

當韓信成為齊王時,項羽曾派人說服韓信。蒯通則慫恿韓信自立,成三分天下、鼎足之勢。當韓信以為漢必不負我時,蒯通直指:「足下自以為善漢王,欲建萬世之業,臣竊以為誤矣。……且臣聞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蓋天下者不賞。」但韓信仍不願背叛。

後來韓信密謀叛亂,事敗以後,臨死前曾說過「吾悔不用蒯通之計,……」。後來傳到劉邦耳裡,便下令捕捉蒯通,當時蒯通辯稱「……跖之狗吠堯,堯非不仁,狗因吠非其主。當是時,臣唯獨知韓信,非知陛下也。且天下銳精持鋒欲為陛下所為者甚眾,顧力不能耳。又可盡烹之邪?以狗吠非其主、獨知韓信非知陛下、欲為陛下者眾又可盡烹邪?」成功為自己免除烹殺之禍。

司馬遷評價其為「甚矣蒯通之謀,亂齊驕淮陰,其卒亡此兩人!蒯通者,善為長短說。」,班固亦評其為「蒯通一說而喪三俊。」

相(ㄒㄧㄤ)。(xiang)

【歷史來源】

1、出自於姒姓。夏朝有帝相,是夏王仲康之子,後世子孫有些以祖上的名字為姓。

2、出自於子姓。商王河稟甲原居於相,後來又遷於都,留居相地者便以地名為姓。

【郡望】

1、西河郡:戰國時魏置。在今山西、陝西兩省之間黃河沿岸一帶。

2、巴郡:戰國時秦國取巴子國之地置巴郡,在今四川省重慶市一帶。

【堂號】

諷德堂:後秦人相雲,善諷。姚興好佃獵,有時損害農作物,無人敢諫。相雲作了一首《德獵賦》,大意是獵者也要講德,絕對不能傷害莊稼。對這一諷刺作品,姚興讀了,大加讚賞,賜了相雲金帛。姚興的行為也有所收斂。

【歷史人物】

○相 威:元朝國王速渾察的兒子。喜歡延請士大夫教學,聽讀經史,論古今治亂,以及直臣盡忠,良將制勝等事,因此之故臨大事決大議,都沉著穩重。他博學多聞,言必中節。因伐宋有功,授征西都元帥,拜江淮行省左丞相。

○相世芳:明朝人。正德年間進士,歷官刑部郎中。為人沉著,剛毅正直,知識淵博,以文章著稱。嘉靖年間,因直言諫議,被戌延安13年始詔還,終身無怨言。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