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故事:富弼救災民

正見神傳文化編輯小組


【正見網2009年10月14日】

【原文】

河朔(1)大水,民流就食。弼(2)勸所部民出粟(3),益以官廩(4),得公私廬舍十餘萬區,散處其人,以便薪水(5)。官吏自前資、待缺、寄居者(6),皆賦以祿,使即民所聚,選老弱病瘠者廩之,仍書其勞,約他日為奏請受賞。率(7)五日,輒遣人持酒肉飯糗(8)慰藉,出於至誠,人人為盡力。山林陂(9)澤之利可資以生者,聽流民擅取。死者為大冢葬之,目曰「叢冢」。明年,麥大熟,民各以遠近受糧歸,凡活五十餘萬人,募為兵者萬計。帝聞之,遣使褒勞,拜禮部侍郎。弼曰:「此守臣職也。」辭不受。前此,救災者皆聚民城郭中,為粥(10)食之,蒸(11)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數日不得粥而仆,名為救之,而實殺之。自弼立法簡便周盡,天下傳以為式。
(出自《宋史・卷三百十三・列傳第七十二》)

【注釋】

(1)河朔:泛指黃河以北。
(2)弼:富弼( 1004年-1082年),字彥國,中國宋朝政治家,河南(今河南洛陽東)人。 為官清正,頗有廉聲。初,母韓有娠,夢旌旗鶴雁降其庭,雲有天赦,已而生弼。少篤學,有大度,范仲淹見而奇之,曰:「王佐才也。」以其文示王曾、晏殊,殊妻以女。
(3)粟(音速):穀類的泛稱。
(4)廩(音凜):米倉。
(5)薪水:柴草飲水。薪,柴火。
(6)前資、待缺、寄居者:分別指曾任職、等待補缺、或暫時居住此處的官吏。
(7)率:大概,大略。
(8)糗:乾糧,炒熟的米或面等。
(9)陂(音杯):池塘。
(10)粥:用米麵等食物煮成的半流質食品。
(11)蒸:眾的意思。

【語譯參考】

河朔地區發生水災,受災百姓到處要食物。富弼勸說他自己統轄的百姓拿出糧食,把官府的米倉也打開救濟他們,找到公私住房十多萬所,分散安置他們,供應薪柴飲水。以前任職的官吏、等待補缺的和暫時居住此處的,都發給他們俸祿,派他們到老百姓聚集的地方,撫慰救濟那些老弱病殘的人,還把他們的功勞記下來,說好日後替他們稟報請賞。大約每五天,就派人拿酒肉飯菜去慰勞這些人,出於一片誠心,因此他們每個人都盡心盡力。

山坡、樹林、湖泊中能維持生計的東西,聽任受災百姓隨意捕取。死了的受災百姓建一個大墳埋葬他們,被稱為「叢冢」。隔年,麥子成熟,根據災民離家遠近叫他們帶糧食回家,總共救活五十多萬人,招募當兵的萬餘人。

皇上聽說這件事,派使者給以獎賞慰勞,並任富弼為禮部侍郎。富弼說:「這是臣的職責。」堅決推辭不接受。在這之前,救災的人都是把災民集中在城中,做粥分給他們吃,很多人都得了疾病瘟疫,以及相互踐踏致死,有的等待多天得不到粥食而餓死,名義上是救他們,事實上是害了他們。自從富弼採用這個辦法,簡便而周到,天下人相傳以此作為榜樣。

【研析】

人民不可抗拒的天然災害,總是令人恐慌、心酸,束手無策,他們最需要的就是藉助外力的及時援助及國家的統籌規劃救援,與生命進行拔河。此時也最能突顯官吏的能力,他是否仁民愛物,完全表露無遺。我們看富弼河朔賑災,先是以可利用的人力、物力資源先進行安置,接著讓取野外可維持生計之物,減輕官府擔子,死亡者也予以安息。而協助者也沒忘記他們的功勞,日後稟報請賞,同時出於真誠的關心大家,所以救人無數,達五十多萬人,還招募萬餘人去當兵。他這個辦法既簡便又容易實行,最重要的是效率高、成效佳。跟以往集中救災,往往因事拖延導致餓死、病死的,真正沒救活幾人的方法相比,實在值得其他官員仿效,可以推行天下。難怪皇帝聽說了,欲進行獎賞,可是富弼卻輕描淡寫的說那是他的職責,堅決推辭。

從這裡可看出,富弼他處事極周到勤懇,只問盡心盡力為國家做事,不計較是否有獎賞利益,難怪他能連任三朝重臣,即使後來自願退居了,仍然心系朝政,時時上書。

【延伸思考】

1.方法是人想出來的,當碰到問題時,你通常如何去解決難題?
2.從救災這件事,你看到富弼他是一個怎樣的人?
3.做事有所求與無所求而為,其心態上會產生怎樣不同的反應?

【參考資料】

1.《二十六史精粹金譯下》門歸 主編 建宏出版社 1994年8月出版
2.《白話續資治通鑑》(第三冊)沈志華 主編 建宏出版社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