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09年10月16日】
【原文】
青(1)為人慎密寡言,其計事必審中機會而後發。行師先正部伍,明賞罰,與士同饑寒勞苦,雖敵猝(2)犯之,無一士敢後先者,故其出常有功。尤喜推功與將佐。始(3),與孫沔破賊,謀一出青,賊既平,經制(4)餘事,悉以諉(5)沔,退若不用意者。沔始嘆其勇,既而服其為人,自以為不如也。
(出自《宋史・卷二百九十・列傳第四十九》)
【注釋】
(1)青:狄青(1008年-1057年),字漢臣,汾州西河人,出身貧寒農家,自幼練得一身好武藝,由於為兄頂罪而被迫充軍,所以他臉上刺有黥文,伴隨了他一生的榮辱沉浮。他從普通一兵做起,在重文輕武的宋代,創造了位極人臣的奇蹟。
(2)猝:突然,出其不意。
(3)始:起頭,最初。
(4)經制:治理,管理。
(5)諉:推託,把責任推給別人。
【語譯參考】
狄青為人謹慎周密,少言語,他謀劃事情必定選好機會然後才發表意見。帶兵打仗必定先整頓隊伍,明確賞罰制度,並且與士兵同甘共苦,即使敵人突然來進犯,也沒有一個士兵敢落在後面,所以他每逢出兵常會建立功勞。特別喜愛把功勞推讓給輔佐他打勝仗的部將。起初,他與孫沔共同攻打賊寇,計謀全出於狄青,賊寇被掃平,處理其它事務,狄青便把它全部推給孫沔,自己退到幕後又顯出毫不在意的樣子。孫沔開始是讚嘆狄青的勇武不凡,不久就嘆服他的高尚為人,自認為不如狄青。
【研析】
狄青,他的小說和戲曲在民間幾乎達到了家喻戶曉的程度,是位人人歌誦的武將。連朝廷中尹洙、韓琦、范仲淹等重臣都認為他是個奇才,待他很優厚。范仲淹還授以《左氏春秋》,狄青謙恭讀書,精通秦、漢以來將帥用兵的方略。在宋夏戰爭中,他每次臨敵,總是披頭散髮,戴銅面具,衝鋒陷陣,所向披靡,無人敢擋。平生前後有二十五戰,尤其是皇佑四年(1052年)正月十五夜襲崑崙關最著名。平定南方,宋仁宗欣喜萬分,破例將他提拔為樞密使,成為最高級的軍事長官,沒想到,卻在朝廷掀起了軒然大波。因為自大宋開國,為避免唐朝藩鎮割據的局面,一直極力壓制武人的地位,宋朝軍人是心照不宣的二等人,文人出身的大臣如歐陽修等人輪番上書,一定要罷免狄青。皇帝在強大的輿論壓力下,狄青只擔任了四年樞密使就外放陳州,隔年卒,享年只有四十九歲。
後人每閱及此,只能徒嘆,他生錯時代了,雖然是一介武夫,但他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從不爭逐名利,還將功勞讓給別人,自己毫不在意,與他共事的孫沔感受最深,不得不佩服他的勇氣與為人,自覺不如他。總算好人不寂寞,死後,賞識他的仁宗非常悲痛,贈中書令,諡武襄,陪葬皇陵,極盡哀榮,使其留芳千古。
【延伸思考】
1.一般人做事往往是為爭得好表現,以利升遷,但狄青卻從不居功,將功勞讓給別人,反而贏得美名與皇帝的賞識,從此一行為,讓你體悟到什麼道理?
2.狄青為何能打勝仗?請你分析其原因。
3.同樣是離開人世,有的人是名留千古,有的卻是遺臭萬年。你讀到這些歷史故事,會想到什麼?
【參考資料】
1.《二十六史精粹金譯下》門歸 主編 建宏出版社 1994年8月出版
2.《白話續資治通鑑》(第三冊)沈志華 主編 建宏出版社